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郭富山

打开天窗说亮话

——郭富山诗歌印象谈

2024-11-25 作者: 杨维松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杨维松,1984年生于山东临沂,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北方文学》《四川文学》《时代文学》《诗选刊》《延河》等刊物。著有《沂河拐弯处》《维言松听》《你是我笔下栖落的燕子》《风渡口》《三维人生一棵松》等。

  读郭富山的诗集《打开天窗》,不免要说句亮话:在中国北方的广袤大地上,黑龙江以其独特的地理与文化背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郭富山,这位生于黑土地的诗人,以他深情的笔触抒写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赞美、对社会的审视、对情感的思考,恰似一把温柔的钥匙,悄然开启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奏响与读者心灵共鸣的二重奏。
  “法官写诗的并不多,”《中国诗歌的脸》主编宋醉发先生见到我时说:“拍摄了千余位诗人,有公安诗人,但法官诗人之前还没遇到过。”是的,能把法律的理性和诗歌的感性完美融合又分离的人是少数,而诗人更是少之甚少。黑龙江高院的郭富山便是其中之一。
  初识郭富山,时光回溯至2016年5月,在项王故里江苏宿迁,我们参加由最高人民法院《天平》杂志举办的首届“天平杯”采风笔会。期间,这位成熟稳重的长者送我一本他整理好即将出版的诗集《抵达》。作品涵盖了各个阶段的代表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创作风貌。读完给我感觉是,他的诗如同黑土地上生长的庄稼,既质朴又富有生命力,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社会关切,直抵读者最软的心窝,与读者完成了情感共鸣的二重奏,乃至多重奏。
  如今,读他的新书《打开天窗》,再次印证了上述观点。例如“那年中秋,风把树叶扯得精光/也把父亲的布兜扯出惆怅”(《那年月圆》),以 “那年中秋”这一特定的时间节点开篇,迅速将读者带入一个具有特定氛围的情境之中,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扯”字赋予风以强烈的动作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风的力量和破坏力,营造出一种萧索、凄凉的氛围,既与中秋团圆之意形成反衬,也为后文父亲的惆怅埋下伏笔。从自然景象巧妙地过渡到人物情感,此乃其诗歌技艺高超的表现。
  再如《归乡》一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多元的主题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如同一支悠扬的旋律,成功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故乡、亲情以及时光的深刻思考。下面让我们欣赏他的《归乡》:
  家的前面加上一个老字,游子已
  在外了。浓浓的,淡淡的就有了
  乡愁的味道。就和抢票有了关系
  和年夜有了关系
  和娘亲有了关系
  娘的前面加上一个老字
  就有了思念的味道、眼泪的味道
  剪不断的脐带的味道,还有总想多看
  一眼的味道。不定什么时候
  老家就变成了一条小道、一座墓碑
  一沓燃不尽的纸灰
  而那些加上老字的房子,同学
  邻居,还有情人,也在一本加上
  老字的相册里撕扯着心房
  最软的地方
  饺子端上了,爆竹炸响了
  父亲的酒杯斟满了,也不管
  有没有一双手再端起,一口干掉
  老家就又是家了
  离开的时候,速度要尽量的快
  越慢,娘亲在寒风中站的
  就越久。几个转弯,老家又回到了梦里
  隐退在乡音里,老娘又回到张望中,那些
  你称为老的事物又凑在一起
  开始商议你的下一个归期
  以“家的前面加上一个老字/游子已在外了”开篇,瞬间勾起游子的乡愁。将家、娘、房子、同学、邻居、情人等与“老”字相连,赋予了岁月流逝和思念的厚重感。这种乡愁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对过去时光、亲人和熟悉事物的眷恋。接着,诗中对母亲的描写尤为动人,“娘的前面加上一个老字/就有了思念的味道、眼泪的味道/剪不断的脐带的味道,还有总想多看/一眼的味道”,深刻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与牵挂。母亲在寒风中的张望,更是将这份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 “老” 字的反复运用,展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老家从一个具体的地方逐渐变成了记忆中的符号,如小道、墓碑、纸灰和老相册,这些众多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生动地勾勒出故乡的画面和情感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人生的变化和不可逆转性。最后是细节描写细腻而真实,描绘了归乡时的喜悦与感动,如饺子、爆竹、父亲的酒杯等场景,表现出离乡时的不舍与无奈,尤其是“离开的时候,速度要尽量的快/越慢,娘亲在寒风中站的/就越久”,速度的快慢与母亲在寒风中的等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离乡的痛苦和对下次归期的期待,使诗歌更具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郭富山的诗,更是一双洞察社会变迁的敏锐眼睛。他密切关注社会现象,对城乡差异、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进行了深刻剖析。在《乡亲》中,他写道:
  那些当年管我叫小嘎儿的
  大小伙子们,如今都变成了老人
  他们步履蹒跚,衣着简薄
  遇见我时,眼里多了几分
  陌生,几分疏远。他们
  说我如今当了个官,不知
  多大,在省里
  我真的好想告诉他们
  在诺大的城市,我的
  境遇其实和他们一样
  当诗人郭富山看到曾经无比熟悉的乡亲们如今变成老人,垂垂老矣,步履蹒跚,眼眸中竟流露出陌生与疏远。此情此景,诗人内心顿感无尽无奈。这无奈,不单源于时间带来的沧桑变化,更是因身份差异造就的情感隔阂。“他们/说我如今当了个官,不知/多大,在省里”,自己为官之后与乡亲们之间滋生的陌生感与疏远感,深刻探讨了身份变化对人际关系的深远影响。尽管“我真的好想告诉他们/在诺大的城市,我的/境遇其实和他们一样”,尽管竭力强调自己在城市中的境遇与乡亲们并无二致,然而,这种身份的差异,依旧在一定程度上悄然改变了彼此间的关系。同时,这种差异使得彼此之间的理解变得更加困难,但诗人郭富山的内心深处,始终渴盼能与乡亲们维系那份曾经的亲近。
  无独有偶,他的《庄户人家的狗》借对比之法,生动展现了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亦促使我们思考城乡差异、社会阶层的不平等以及人们对不同阶层的态度。同时,也展现了郭富山对社会现象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正是他这种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使得他的诗歌具备了强烈而震撼的现实意义。
  此外,郭富山在诗歌的布局和韵律上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画面感和节奏感。如《与儿说》:
  最后一口气,也可能
  更像是一声叹息,也许你能
  听到,也许散落风中
  我这一生,曾努力
  想让更多的人记住,现在
  不了,多年以后你也会被世界
  遗忘。总想着能给你留下
  更多更多的财富,现在不了
  对于飞翔,粗壮的翅膀更重要
  要是有人指着墓碑
  骂我,就由他骂吧,写了
  一辈子文,难免得罪谁
  要是谁指着太阳发誓,说我欠他
  银两,你要尽量帮我还上
  账在天上
  要是有个人一直骂个
  不停,你就不用替我还了
  我欠她的,不是钱
  这首诗从对自己人生的回顾与思考,到对儿子的期望和嘱托,再到对可能面临的身后事的交代,逻辑结构层次分明,韵律节奏自然流畅。诗句长短错落有致,读起来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最后一口气,也可能/更像是一声叹息”,用平实的语言描绘出生命尽头的无奈与感慨,语言简洁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直抵人心。郭富山从“曾努力/想让更多的人记住”到“现在不了”的释然,再到“二百年不到的光景,我们就/都成了家谱上的两行小字”(《好多事老了才懂》),体现出对名利的超脱认知。这种转变反映了人生经历后的沉淀,具有普世的思考价值。接着,“总想着能给你留下/更多更多的财富,现在不了/对于飞翔,粗壮的翅膀更重要”展现出一种理性而深沉的父爱,关注的不再是物质的给予,而是孩子的成长与独立。从物质财富到强调粗壮翅膀(即内在能力)对于飞翔的重要性,传达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关注内在成长而非单纯的物质积累。“最后一口气”“叹息”“墓碑”“太阳” 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深沉、凝重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 “要是有人指着墓碑骂我,就由他骂吧”,墓碑这个意象将人生的终结与可能面临的争议具象化,让人产生强烈的画面感。
  郭富山的诗歌技巧成熟,善于利用意象和象征手法,构建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诗歌画面。如“孩子有一段时间没有消息了/他在另一个空间延续我们的血脉//谁又知道/二百年不到的光景,我们就/都成了家谱上的两行小字”《好多事老了才懂》,“遇见你时,你说已在这里等我好久/你一直盯着我看,仿佛想从我眼睛里/找到那段时光的轨迹”《轨迹》,“在这个世界上,再次和你对视的/机会不知还有没有,我们就像一同/划过夜空的两颗流星”《缘分》,等等。这些诗宛如璀璨星辰,聚焦于生活的细微之处,借由对日常事物的悉心观察与深刻感悟,悄然拉近与读者的焦距,敲响读者心中的二重奏乃至多重奏,折射出自然之美、历史之迹、人性之光、社会之眼,以质朴无华却又满含深情的语言,传递着深邃如渊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