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写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 诗歌如何影响一个人?

2020-09-23 作者:西 渡 | 来源:中国诗歌网 | 阅读:
西 渡,原名陈国平,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清华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教授。曾获刘丽安诗歌奖、《十月》文学奖、第六届“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暨第五届扬子江诗学奖等。

纪录片 《人生第一次》中,拍摄到了漭水初级中学的一堂诗歌课。这所学校的811个孩子,有一半是留守儿童。为了帮助这些早熟的孩子能够诉说内心的情感,支教的大学生康瑜开设了一堂名叫“四季诗歌行动”的校园诗歌课:“春光课”、“夏泳课”、“秋日课”、“冬阳课”……

人生第一次,山里的孩子提起了笔,书写属于他们的第一首诗。面对陌生的文体,孩子们略显羞涩,但老师很快便惊异地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诗人。

“乌云和白云结婚/我们欢呼着/去捡他们撒下的喜糖”

“宇宙像一个没点着的烟花/没人愿意给他一点火光/他生气了 愤怒了/把自己点燃了/宇宙烟花爆炸了/宇宙诞生了”

在高考的语文试卷里,作文题目里有这样一句话——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诗歌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悄悄改变一个人。

正如《人生第一次》中所说: “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会写诗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图片来自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无以替代的诗歌

人类理解世界有两种基本方式:

其一是以理智的、逻辑的方式理解世界,它以探究和揭示客观世界的真相为目的;

其二是以感性的、直觉的方式理解世界,它以探索和发现心灵世界的奥秘为目的,并通过情感中介把客观世界内化为心灵内部的存在,达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

从前一种理解方式,发展出了 精密的科学和高度抽象的哲学;从后一种理解方式,则发展出了 种种不同样式的艺术

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都是人类以感性的方式理解世界的重要艺术形式。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是它们的共同目的;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它们共同的手段。

但由于表现的媒介不同,创造的艺术形象各有特色,它们在理解世界的方式上也有差异。

有很多证据表明,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有着共同的起源,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后来才逐渐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偏重意义;

音乐以声音为媒介,注重和谐;

舞蹈以形体为媒介,看重姿态。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剧照

诗歌和音乐都是时间的艺术,两者的关系尤其密切。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诗、乐一直相伴而行。近代以来,两者才逐渐分立,但依然算得上情谊亲密的姐妹。

音乐以声音为媒介;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声音也是语言的一个重要成分。

两者都有用节奏抒发情怀、感动人心的功用,节奏是两者共同的生命。

但两者也有重要的差别,音乐只用声音,它的节奏是形式的、整齐的、规律的。 诗的节奏既有音乐的成分,又受到语言的节奏的影响,倾向于自然、变化和非规律。

音乐的节奏是抽象的,它所唤起的情绪也是抽象的,没有固定和明确的对象;诗在声音之外还有文字的意义,可以据此创造出具体、鲜明的情境,它所唤起的情绪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明确对象的。

文字的意义总是含有理智的、逻辑的成分,所以, 诗歌在感性之外常常还带有理性的因素,音乐则是纯感性的艺术。

诗歌中常常含有鲜明的视觉形象,这使它与绘画也攀上了亲戚。所谓,“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都是就诗与画的这一层联系而说的。

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上图为藏于美国火奴鲁鲁艺术学院的王维画作《长江积雪图》

但两者的形象毕竟不同。画是静止的空间艺术,它捕捉的是事物瞬间的情态;诗是流动的时间艺术,它呈现的是事物连续的、变化的情态。

诗不能像绘画那样把一样哪怕最普通的事物表现得毫发毕现,画也难以将哪怕一首最简单的诗的意韵完全展示出来。

两者所用材料不同,在表现形象上各有特点,画不能尽诗之长,诗也不能尽画之工。另外,绘画与音乐一样是纯感性的艺术。

可见, 诗歌是带有某种综合性的艺术。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有视觉形象的成分,又有音乐、舞蹈等时间艺术的节奏成分。

在感性之外,它还兼有理性之长。正因为如此,诗歌就成了人们理解世界的独特艺术形式,为我们理解世界和自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难以替代的方式。

“闭上眼睛的时候/我看到了绿色的风/它抚绿了山林树木/烫金了我的小牛/亲吻了家里的白墙/染黄了阿爹的苞谷/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施应锁

诗,来自人类丰富精微的内心世界

从古至今,世界上众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诗人创作了无数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的优秀诗篇。诗歌的典籍浩如烟海,优秀诗人灿如列星。

这些诗篇表现了人们丰富精微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和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一个辉煌灿烂的诗歌艺术世界。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早在春秋时代已经编定 (公元前6世纪或更早),它收集了产生于西周初年 (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305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抒情诗人屈原 (约前340—前278)出现于战国晚期。

从那以后,我国古典诗歌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两千余年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传统,可谓代有才人,名篇迭出,形成了唐诗、宋词两大诗歌高峰,涌现了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贺、李煜、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黄仲则、龚自珍等众多的大家名家。

20世纪初,中国诗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诗人们开始采用流行的口语写诗,改变了诗歌语言长期脱离口语的情况,这种新的诗歌形式被称为 “新诗”。

新诗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也已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出现了郭沫若、艾青、戴望舒、卞之琳、穆旦、海子等众多的优秀诗人,一些新诗名篇也在人群中广泛流传。这些都增加了我国作为“诗国”的光荣。

欧洲最早的诗歌产生于希腊,荷马 (约公元前9世纪到前8世纪之间)的两大史诗 (《伊利亚特》《奥德赛》)既是欧洲最早的诗歌,同时也是两座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

古希腊女诗人萨福被称为第十位缪斯,她的抒情诗至今仍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古罗马产生了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大诗人。

进入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各国都产生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大诗人,意大利有但丁、彼特拉克、塔索等,英国有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济慈等,法国有拉马丁、雨果、波德莱尔、马拉美等,德国有歌德、席勒、荷尔德林、海涅等,俄国有普希金,波兰有密茨凯维支……

进入20世纪,欧洲诗歌发展的势头不减,法国的瓦雷里、佩斯,奥地利的里尔克、特拉克尔,英国的艾略特、奥顿……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使20世纪的欧洲诗歌足以媲美以往的任何时代。

我们的邻邦印度最早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产生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4世纪左右,在南亚次大陆上产生了世界上篇幅最大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现代印度又贡献了泰戈尔这样倾倒了整个世界的诗歌大师。

中亚的波斯在10世纪至14世纪之间出现了菲尔多西、内扎米、莫拉维等著名的史诗诗人,鲁达基、海亚姆、萨迪、哈菲兹等著名的抒情诗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歌辉煌。西亚的以色列也有自己辉煌的诗歌业绩,《圣经》中的《雅歌》是至今传诵不绝、难以逾越的抒情诗名篇。

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也拥有自己的诗歌传统,自19世纪以来,这片大陆又陆续为世界诗坛贡献了狄金森、惠特曼、庞德、弗罗斯特、威廉斯、史蒂文斯、米斯特拉尔、聂鲁达等大诗人,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诗歌的版图和面貌。

非洲诗歌拥有自己的深厚传统。产生于公元前24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的《亡灵书》是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歌总集,也是人类最早的书面文学之一,其中的很多诗篇至今仍为人传诵。现代非洲则产生了桑戈尔、索因卡等杰出的诗人。

大洋洲也拥有自己灿烂的诗人星座,澳大利亚的朱迪丝·赖特、新西兰的巴克斯特等优秀诗人,都为世界诗坛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剧照

诗,让人类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所谓一国有一国之诗,一代有一代之诗。所有这些由世界各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创造的辉煌篇章,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诗歌宝库,成为先人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

正是这些古老的、新鲜的诗篇,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把一个陌生而危险的世界变成了人类诗意的家园,把一个外在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人性的、内在的世界,从而让人类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它们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和继续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断塑造和丰富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阅读诗歌是亲近人类文明成果的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它将为我们接通最古老、最现代的智慧,让我们和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人物进行面对面的倾心交谈。

如果我们在一生中都能够不断和诗歌保持这种接触和交流,无疑将对我们的精神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我们自己。它还会为我们提供创造的动力,激励我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优秀精神成果。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剧照

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感觉最敏锐、情感最活跃的时期,少年的心灵天然地倾向于诗歌。正因为如此, 这个时期也是培养、提高诗歌鉴赏力,形成良好的诗歌趣味的最佳时期。

为了帮助少年朋友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诗歌,为他们进入世界诗歌宝库提供一份初步的导游图,我们编写了这本 《未名诗歌分级读本·中学卷1》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未名诗歌分级读本·中学卷1》书影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书选入了各类优秀诗歌108篇,它们大多是历经时间淘洗的、千古传诵的名篇。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其中

上篇、中篇按生命的母题组织单元,上篇主要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篇主要涉及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历史的关系,

下篇则按诗歌的要素和特点来编排单元。

为了给读者朋友理解这些作品提供适当的指导,我们在每首诗后附缀了长短不一的阅读提示。这些提示是我们阅读这些诗的点滴体会,并非什么不可移易的结论。对于诗歌来说,这样的结论也不存在。

读者应该敞开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和诗歌文本进行全面的、亲密的接触,充分感受诗歌文本之美,从而 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这种亲身的体验才是阅读诗歌的最大收获。

此外,我们还撰写了若干诗歌知识专题,介绍了一些最基本的诗歌知识。这是为了帮助读者在广泛阅读诗歌作品的基础上, 对诗歌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希望这些知识有助于读者举一反三,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诗歌文本。

在撰写这些知识专题的时候,我们参见了中外诗人和学者的相关论述。特别是“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一节,涉及的知识比较专门,而新诗的节奏与韵律问题更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撰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参考了郭沫若、朱光潜、王力、艾青、卞之琳等诗人和学者的有关论述,也发挥了一些自己的意见,不当之处,请读者和海内方家批评指正。

西渡

2019年5月

(本文为《未名诗歌分级读本 中学卷1》序言)

作者简介

西渡

原名陈国平,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清华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教授。曾获刘丽安诗歌奖、《十月》文学奖、第六届“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暨第五届扬子江诗学奖等。

《未名诗歌分级读本 中学卷1》

钱理群、洪子诚 主编

西渡 选编

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少年情怀总是诗,

每一个少年成为自己的旅途,

都离不开诗歌的参与。

让历经时间淘洗的诗篇,

参与孩子精神世界的构筑。

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钱理群、洪子诚联合主编

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西渡编选

让中学生读诗之余能够举一反三,

在感性触发之外,

逐渐发展出对诗歌的理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