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郭守先:《剑胆诗魂》前言后记及附录

2019-08-23 作者: | 来源: | 阅读:
作者倾30年的阅读与写作经验,针对当代中国文学“锋消锐损”的现实,以“怒其不诤”“哀其不行”的人文情怀,分析和诊断了文场“说破为浅”“装神弄鬼”“文诡义隐”“缄默阳虚”等病症,进而以“锐语写作”“凸凹分类”“文化民主”“正文救弊”等时代议题为配伍,开出了一剂构建公民表达与公共书写的文化处方。
作者简介:
       郭守先,中间代诗人、高大陆批评者、体制内思想者。著有诗集《天堂之外》、文集《税旅人文》、评论集《士人脉象》、随笔集《鲁院日记》等。作品入选《新中国建立60周年青海文学作品选》《青海文学十年(2009-2018)精选》《改革开放四十年青海日报“江河源”文存》《青海当代文艺评论集》《第六届中国文联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论文集》等,创作简历收入乡土教材、《青海文艺家传略》等。
   微信联系:gsx1007199505
   
高地文心(前言)
 
       当暗哑的生命不能为理想献祭的时候,醒着的魂魄只能依靠一种理性的呼号来滋润苍白的人生。
                          ——题记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据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进入21世纪后我们党就把它写进了执政纲领,但很多的时候执行者对和谐的理解都是静态和偏颇的,对其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核心本质认识不清。有学者曾从构词法的角度对“和谐”做过一个简单而又绝妙的注解:“和”由“禾”和“口”组成,即人人有饭吃;“谐”由“皆”和“言”组成,即人人都能说话。“和谐”二字简明而又形象地彰显了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即“民生问题”和“民主问题”。
        现在举国上下正在竭尽全力精准扶贫,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或者说大家都在为解决“民生问题”殚精竭虑。尽管笔者也不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情怀,但笔者清楚地知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十九大”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他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出版自由,其它一切自由都是泡影”。笔者是体制内的文化人,一个执著于文学批评的码字工,所以笔者更关注“民主问题”,或者说更注重公民表达和公共书写
         表达权是人民民主权利的核心之一,人民群众没有表达权,就无法形成对权力的制约和制衡。虽然公民的表达权和公共书写权均已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我们党的2009年《国家人权计划》,但实事求是地说当下“表达权”尚未落地,百花和百家被“被和谐”也是常有的事,“欲说还休”仍然是常态,“畅所欲言”还只是奢望,表现在文坛上,就是阳刚雄健的作品难得一见,婉约晦涩的文本充塞纸媒;反映在学术中,就是废话连篇累牍,技术主义泛滥成灾。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方在。笔者试图倾30年的阅读与写作经验,针对当代中国文学“锋消锐损”的现实, 就文场“说破为浅”“装神弄鬼”“文诡义隐”“缄默阳虚”等病症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和诊断,进而通过“锐语写作”“凸凹分类”“文化民主”“正文救弊”等时代议题为配伍,开一剂构建公民表达与公共书写的文化处方。
         与前贤龚自珍一样,笔者对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并无多大兴趣,但对仗剑去国、规劝“天公”却一直情有独钟,确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拗。古希腊作家郎吉努斯认为“像剑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闪电一样把所碰到的一切劈得粉碎”的写作才能感动读者,才能让读者“狂喜”,“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男子立身唯一剑,不知成功与失败”。不管是古代佩剑行吟的士人,还是近代豪气干云的猛士,还是西方义无反顾的知识分子,在通往文明普世的道路上,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足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笔者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这本怨去吟诗、狂来说剑的随笔式文论。
         文运同“人”运相牵,文脉同“人”脉相连。理贵存真求直道,位卑未敢忘忧“人”。我们无数次嘲笑过井蛙的自大和夏虫的痴情,但面对浩瀚无极的星空和川流不息的时间,我们的努力又何尝不是犀牛角上的轻狂?按照杰里米·夫金宇宙熵定律,我们的明天更无法预期。然而,当我们回眸和审视脚下的这片土地时,还是理智地认为,拥抱朝阳和亲吻弯月依然是人生无法拒绝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生命才能收获奔赴的快乐和生成的愉悦。
 
 2019年3月30日于西海明锐轩
 
             
六经注我(后记)

        由于生活阅历、精神气质和知识结构的不尽相同,我们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理念。笔者在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又在体制内从事文案工作多年,对传统文化和体制之病均有切肤般的痛彻体察,加之又生性喜欢阅读学者型作家们具有前瞻性、思想性和批判性的文章,故不成为现在的自己也难。这是生活辩证法所赐予笔者的“得”与“失”,说“失”是因为它限制了笔者在黄金年龄比较容易实现的世俗意义上的腾达,说“得”是它抟塑了笔者这种智性、率真、爽利、而又不乏个人体温[1]的写作方式和写作风格。
         然而,当笔者用这种写作方式进行文学评论时,在意外获得虚誉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损伤了一些脆弱文朋的自负,于是笔者有了这样的反思:文学评论只不过是依托评论者的文学观对被批评者创作的文本进行的一次考量而已,何不将自己的文学观系统化、理论化之后,供作家诗人们参阅,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对作家诗人的直接伤害,而且还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完善自己的思想建构,何乐而不为呢?在笔者的评论随笔集《士人脉象》付梓之后,笔者婉拒了不少文朋诗友的批评邀约(在这里向诸位致歉),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沉潜五载,围绕自己思考的命题进行了一些“穷尽文献”[2]式的努力,力图通过六经注我,让被批评过的作家诗人们理解和宽恕笔者恨铁不成钢的辛辣与苛责。
         笔者不知道这本书应该称为文学理论专著,还是应该称为读书心得或札记,但确有集百家之说成一家之言的心气。书中的文学观已形成十年有余,它散见于笔者以前年度的诗文及评论,这本小册子仅仅是将以前年度诗文及评论中零散的文学理念体系化了而已,当笔者淘百家米熬一锅粥时,却发现这种分类法已经被古今中外的个别前贤尝试过,笔者既沮丧又振奋,沮丧的是使笔者失去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的欣喜,振奋的是使笔者找到了一二跨越时空的知音,有了英雄所见略同的欣慰。
         当然,这本小册子不完全符合学院派推崇的“学术规范”和“价值中立”准则,虽然有极力靠近的迹象,譬如采用理论体的架构,但还是有不少距离[3],依然没有摆脱自己擅长和习惯的写作方式,因之笔者只能称之为随笔体系列文论。林贤治先生认为随笔是一种明白的自由书写、是自由观念的一种实践,相应于自由精神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语言形态、是自由存在的敞现。从本质意义上说,随笔式写作潜在着对学院的规范化写作的否定、批判与对抗。笔者并不具有如此雄心壮志,只是擅长和习惯使然。
        之所以敢于付梓,是因为古今中外的文论形式不拘一格,有书信体、对话体、赋体、诗体,也有散文随笔体,非当下学院理论体一宗。另外还与韩少功等先生的“鼓励”是分不开的。韩少功先生将学者不接近感性文字,作家抛弃智性思想的现状称为文体分离主义和精神分裂主义。他认为生命是心脑合一、感性与智性兼备的有机体,二者不可割裂,中外奠基性的作品都是文史哲不分,都具有全能风格,后代大师级人物[4]也都表现出对文体分割的不适合谋反。他对人类的理智和感觉被不同文体分头管理,导致的画地为牢、自我囚禁、单性繁殖和自我复制,造成的精神枯竭和绝育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他倡导跨文体和多文体写作,认为不必要也不应该接受任何形式的迷信,只要通达情理即可。
        据业内人士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就开始讨论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但至今未见显著成效,笔者自不量力企图以“无知者无畏”的胆魄做一次抛砖引玉式的努力,希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余之性情,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智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王国维先生自谦式的解剖凑巧也切实指出了笔者的病症所在。笔者也只好见贤思齐,追随王国维先生写一本文论来蒸馏多年的写作,结晶经久的思考。笔者虽没有孟夫子“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的自信,但笔者与冯友兰先生一样、深信“盖学问之道,各崇所见,当仁不让,理固然也”。
         漫吹北风箫管咽,迎新锣鼓遍山岳。弹铗犹坠金石声,天涯知己意若何?在狄马、刘晓林、曹钦白、王建民、谢彭臻等师友的助产下,这本书终于可以面世了,在这里向各位师友表示谢意!谨以此书,献给三千年来贵理、存真、求直道的写作者;谨以此书,献给一百年来继往开来推进华夏社会现代转型的实践者。
 
2019年3月18日于西海明锐轩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1.  周晓光、郭飞平:《超越困惑:中国传统间接致思方式考察》,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2.  陈良运:《诗学•诗观•美》,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3.  刘勰:《文心雕龙》,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4.  何宏言:《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  余杰:《冰与火》,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6.  摩罗:《耻辱者手记》,内蒙古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7.  谢有顺:《我们并不孤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8.  王富仁:《中国的文艺复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9.  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10.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11. 张柠:《文化的病症》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2. 姚新勇:《观察、批判与理性--纷杂时代中一个知识个体的思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13.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0月第1版;
14. 贺立华、杨守森主编:《启蒙与行动--青年思想家20年文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15. 张宝明:《转型的阵痛--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与文化启蒙论衡》,学林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16. 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17. 西隐:《中国高层文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8. 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华夏出版社,2008年4第1版;
19. 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20.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山西出版集团•书海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1. 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6月第1版;
22. 雷达:《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23. 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4. 邵建:《知识分子与人文》,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5. 南帆:《文学的维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26. 李建军:《文学因何而伟大》,华夏出版社,2010年1月北京第1版
27. 林贤治:《纸上的声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28. 吴祚来:《通向公民社会的梯--准公民社会我们的人文思考》,华龄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29. 许纪霖:《启蒙如何起死回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困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30.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新星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31. 罗云峰:《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双重变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
32. 雷颐:《走向革命》,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33. 凤凰周刊编:《中国意见书---百位著名学者国是论衡》,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34.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35. 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新星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
36. 徐迅雷:《这个世界的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37. 曾念长:《中国文学场--商业时代的文化游戏》,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7月第1版;
38. 资中筠:《士人风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39. 王彬彬:《当知识遇上信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
40. 林贤治:《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漓江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41. 洪治纲:《邀约与重构》,作家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42. 贺绍俊:《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作家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43. 朱大可:《孤独的大多数》,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44. 王松江:《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线装书局,2012年6月北京第1版;
45. 林贤治编选:《思想踪迹--观察者、发现者和批评者》,花城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46. 肖永明:《儒学•书院•社会》,商务印书馆,2012年10月第1版;
47. 曹天予、钟雪萍、廖可斌主编:《文化与社会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48. 牛学智:《当代批评的众神肖像》,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49.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50. 郭艳:《像鸟儿一样轻,而不是羽毛》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51. 何宏言:《知识人的精神事务》,昆仑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52. 谢有顺:《文学如何立心》,昆仑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53. 茅于轼:《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群言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
54. 陈思和:《从鲁迅到巴金--陈思和人文学术演讲录》,中西书局2013年3月第1版;
55. 范泓:《隔代的声音--历史劲流中的知识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2版;
56. 莫言等著:《文学大家谈》,译林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57. 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58. 何怀宏:《独立知识分子》,重庆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59.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北京第1版
60. 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61. 傅国涌:《笔底波澜--中国百年言论简史》,中华书局,2013年9月第1版;
62. 黎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
63. 袁伟时:《迟到的文明》,线装书局,2014年3月第1版;
64. 刘瑜:《观念的水位》,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
65. 秋风:《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江苏文艺出版,2014年4月第1版;
66. 周国平:《尼采: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东方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67. 夏海:《品读国学经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8月第1版;
68. 郭守先:《士人脉象》,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
69. 马克•里拉:《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第1次版;
70. 李洁非:《文学史微观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4年8月北京第1版;
71. 吕峥:《非如此不可:顾准传》,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72.余世存:《人世间---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九州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73. 顾准:《顾准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74. 张维迎:《理念的力量》,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10第1版;
75. 邓晓芒:《世纪之风--中国当代文化批判与人文建构》,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76. 姜文振:《文学何为: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会,2014年10月第1版;
77. 钱满素:《自由的阶梯》,东方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78. 李建中:《軆:中国文论元关键词解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79. 牛学智:《文化现代性批评视野》,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80. 林贤治:《夜听潮集》,漓江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81.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5月第1版;
82. 刘梦溪:《现代学人的信仰》,商务图书馆,2015年7月第1版;
83. 佚名:《知识分子的无限制格斗》,2015年7月10日,共识网  ;
84. 刘苏里:《通向常识的道路》,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85. 周濂:《正义的可能》,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8月北京第1版
86. 李劼:《木心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87. 托马斯·潘恩:《常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88. 刘再复:《文学常识二十二讲》,东方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89. 郑永年:《重建中国社会》,东方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90. 张莉:《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
91.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6年7月北京第3版;
92. 郑永年:《内部多元主义与中国新型智库建设》,东方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93. 余世存:《盗火与革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8月第1版;
94. 李欧梵:《中国传统文化的六个面向》,中华书局,2017年4月北京第1版;
95. 周泽雄:《知识分子的笔墨事功》,西苑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96. 梅兰:《文类研究: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97. 黄平:《反讽者说---当代文学的边缘作家与反讽传统》,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98. 吴炫:《依附启蒙观念的当代文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99. 李建军:《超越消极写作》,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
100.   米琴:《人生与社会思辨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
 
 
在我的印象中,西北作家普遍豪情满怀,血气充盈,但多数停留在乡土的、民俗的、民族的宏大叙事中,普遍缺少现代性的视野、胸怀和思想。郭守先从一个基层税吏的位置上出发,扩展到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现代自由、民主体系,旁征博引,大辩无碍,在西北不说是凤毛麟角,至少也是极为罕见的。                
                           ——狄  马
 
在多数西北批评还停留在乡土的、民间民俗文化的和少数民族知识的转译与誊写之时,或还停留在以个人修行的名义换取普遍性信仰、替代价值错位而来的古代社会具体道德伦理文化的时候,郭守先的眼光已经盯在了现代社会、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如何自觉的高度,这不啻为西北文学批评界的一道耀眼光芒。    

                         ——牛学智
    
 在青海文坛,郭守先的思想随笔和文学评论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他的文字泼辣、率性,有着强劲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每每阅读他的那些爽利明快的文字,都会生发许多联想,会想起《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童言无忌的小男孩,会想到鲁迅笔下那个毅然向无物之阵举起投枪的战士,这种无机心俗虑,竭力撕开因袭惯性帷幕,刺破矫饰谎言伪装的言说姿态,在文风偏重于温和稳健的青海评论界,确乎显示了一种特立独行的品质。 
                           ——刘晓林
[1] 尼采认为每种伟大的哲学都是它的创立者的自白,一种秘密的、不情愿的个人传记。文贵有我,理贵无我。因为“我”才是“我”的主人。当无“我”或无“我”作为主体的正确判断时,“我”便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盛装一切文化垃圾的垃圾箱,甚至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垃圾人(黎鸣语),我们的政治文化和文学理论一直引导我们进入无我之境。
[2] 之所以给穷尽文献加了引号,是因为与学院派写作者相比还是相去甚远,目前也只能说是尚能勉强自圆其说而已。好在刘苏里先生“鼓励”说:有时候理论家不一定要获得全部的资讯,但要具备足够的穿透力,便可以建立起理论的逻辑。笔者当然不敢以理论家自居,但我想穿透力还是有一点。
[3] 譬如引文标注不具体、不全面,很多二手资料和百度资料,也没有注明转引,还不时冒出随笔、杂文、甚至诗歌语言等。
[4] 周国平:有人说,上个世纪的思想家中,若要举出两位对本世纪影响最大的人物,当推马克思和尼采。的确,他们都不是学院式的哲学家,他们的影响都远远超出学术界的小圈子,而震撼了整个西方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