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如何与时代同行?北京这场论坛探讨新诗新气象
新时代,诗歌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哪些思考?诗歌创作又该如何与时代同行?
1月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教授专家、作协负责人、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诗歌刊物主编共聚一堂,以“新时代诗歌的创新、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在北京举办了一场新时代诗歌论坛。
《 诗刊》副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主持了论坛。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抒发中国情感,凝聚中国精神,努力创造中国诗歌新的辉煌》的致辞。他表示,新时代是党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与判断,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包括诗歌在内的文艺创作应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使命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新的诗歌、新的美学。致辞还谈到了新时代与新时代诗歌,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新时代诗歌的格局与方向,新时代诗歌的媒介与精神。
他强调,过去一百年的历程中,中国新诗深刻介入了现代中国人的历史与现实,在巨大社会变革中描绘了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塑造了中国人新的审美感觉,凝聚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新诗在时代的变化中变化,在人民的创造中创造,始终贴合着时代与人民的需求。新时代的诗人应该从当代中国人鲜活的生命历程中汲取力量与美感,寻找中国经验新的美学表达方式,并以巨大的创造性赋予其新的诗意与美感,抒发中国情感,凝聚中国精神,努力创造中国诗歌新的辉煌。
伟大的诗歌皆产生于伟大的社会实践之中,古今中外皆然。当代社会正在进行伟大的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那么,新时代诗歌其“新”在何处,其创造性和美学贡献如何实现?
来自浙江湖州的诗人沈健在论坛上表示,与古典传统对话共和,是新诗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诗在第二个百年实现“新的崛起”的必由之路。
安徽省作协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李云认为,“歌诗合为事而做”,完成新史诗创作,需要诗人们拥有对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内部真实的认知,同时要有“刮骨疗伤”的决心和勇气,切实深入生活,到人民当中去,端正创作方向,解决“小我”问题,心存高远,脚踏实地。
从高原走向高峰,中华民族新史诗又该如何抒写?《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著名诗人刘笑伟说,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于诗歌创作而言,思想观念也应该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中国诗歌也要产生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诗’,也要诞生能够见证这个时代的杰出诗人。” 刘笑伟认为,新时代诗歌,其内涵是中国新诗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产生的诗歌,其关键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其使命是弘扬中国精神、讴歌中国人民在追梦逐梦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其目标是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新时代诗歌北京论坛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主办,目前已连续举办两届。第二届论坛汇聚了车延高、阎安、汤养宗、罗振亚、何言宏、缪克构、胡丘陵、刘笑伟、李云、蒋登科、马知遥、张慧瑜、杨四平、杨庆祥、林琳、李瑾、张德明、李云雷等诗人、诗评家。他们结合诗歌现场,在论坛上全面阐述新时代诗歌创作、诗学建设及个体经验,倾情分享诗歌创作应如何面对新时代处理新题材,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论坛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重点探讨诗歌与时代及社会实践的关系、新时代的诗歌意象与美学追求、新时代诗歌的传承与创新与日常生活、现实如何进入新时代诗歌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