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罗广才:沿着诗意的方向发现仁和

2018-11-22 作者:罗广才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罗广才,1969年出生,祖籍河北衡水,《天津诗人》诗刊总编辑、京津冀诗歌联盟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天津鲁藜研究会顾问。作品散见于《十月》《大家》《草原》《特区文学》等文学期刊和《中国新诗300首(1917—2012)》《中国诗歌精选300首》《读者》《书摘》等420余种选本和文摘报刊。诗歌《为父亲烧纸》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著有诗文集《罗广才诗选》《罗广才诗存》等多部。
《沿着诗意的方向》“20名知名诗人、作家艺术的发现仁和”

  2018年11月19日――22日,四川省攀枝花市文联、仁和区文联组织的“诗意攀枝花――发现仁和”文艺采风创作活动,邀请了国内知名作家、诗人开展系列采风和创作。
  
  著名诗人、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大解,著名诗人、《天津诗人》诗刊总编辑、京津冀诗歌联盟副主席罗广才,著名诗人、河北省衡水市作家协会主席、诗人宋峻梁,诗人、《四川文学》杂志副主编杨献平,作家、《作家文摘》编辑王晓君、天问诗歌奖获得者尚仲敏,还有部分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作家二十余人踏着阳光花城冬日的温暖阳光,徜徉于仁和城乡阡陌,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金沙江大峡谷、苴却砚石山、拉鲊古渡、万宝营森林康养基地、大河景观带、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中国苴却砚博物馆、总发火龙果产业基地、花开藤蔓等相关重要产业、名胜古迹、文化旅游品牌等开展集中采风和创作活动。
  “攀枝花仁和迤沙拉村,还保留着600多年的古老而神奇的谈经古乐和羊皮鼓舞。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自然村。迤沙拉村坐落在四川攀西地区最南端金沙江畔的大山深处,是汉族与彝族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群体,既传承了古老彝族的民族特性,又融入了汉族的文化元素,现在这里居住着1500多人,有起、毛、纳、张四大姓,民间有“起家车轮子,毛家笔杆子,纳家包谷子,张家酒坛子”之说,有资料显示他们的祖先是明朝南京人,是“洪武开滇”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那带着苏皖民居风格的彝族木瓦房,错落有序,高墙深巷,融合着秦淮河畔的江南丝竹,仿佛置身于江南小镇。在迤沙拉村,保留着600多年的谈经古乐和羊皮鼓舞,谈经古乐有着宫廷音乐的悠扬婉转,还有江南水乡的小调韵味”。
  “迤沙拉为彝语的读音,迤,译为汉语是水;沙,是洒或漏;拉则是下去;连接起来,大意为――水漏下去的地方”。

  “走进迤沙拉的村子里,街巷门肆四通八达,好似迷宫一般。迤沙拉村建筑物多江南水乡特色,房屋户型一般以小四合院为主,家家修院落,一正两厢,均属土木结构,板筒瓦屋面,细部多有板壁装饰、木刻雕花,做工精细”。
  炮仗花,别名黄鳝藤,叶对生;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花丝丝状,花药叉开。子房圆柱形,密被细柔毛,花柱细,柱头舌状扁平,花柱与花丝均伸出花冠筒外。果瓣革质,舟状,内有种子多列,种子具翅,薄膜质。花期长,原产南美洲巴西,在热带亚洲已广泛作为庭园观赏藤架植物栽培。多植于庭园建筑物的四周,攀援于凉棚上,红橙色的花朵累累成串,状如鞭炮,故有炮仗花之称。
  谈经古乐雕塑。
  “在迤沙拉村,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俚濮谈经古乐就是其一。它既有洞经音乐的正规谈演,又有宫廷音乐的悠扬婉转,还有江南水乡的小调韵味,经过多年发展、融合,流传至今。谈经古乐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唐时传入云南大理,逐渐被佛、道两教运用在布道、诵经时的伴奏,明朝又传入永仁县等地。迤沙拉村曾隶属于永仁县,是彝族俚濮人聚居区,这支彝族俚濮人创造了自己的音乐,表现他们的生产生活,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以及祭祀等精神世界,这就是俚濮谈经古乐的雏形”。
  “俚濮谈经古乐在明朝洪武年间有过兴盛,但仅昙花一现。到民国初年,俚濮谈经古乐队只有8人,其后甚至出现长达半个世纪无人演奏的现象。2000年,平地镇迤沙拉俚濮艺人起光禄等人重组乐队,开始收集整理古乐乐谱。历经4年,发展演奏人员15人,能演奏出14首古乐。为了让俚濮谈经古乐传承下去,从2005年7月起,当地市、区文化部门调集精兵强将开始打造谈经古乐。在演奏队伍方面,变松散型为稳定型,队员人数达30人,其中已有一些年轻人成为固定演员;在乐器方面,投资3万多元,添置了古筝、扬琴、琵琶、月琴、苏笛、大低音胡等;在演出服装上,请专业人员依据俚濮民俗和服装特点设计;在古乐乐谱方面,市里和区上的专业教师加工提炼出了《南清宫》《八吉祥》《炉香赞》等5部新编古乐。目前,俚濮谈经古乐演出队已能演奏出较高质量的谈经古乐。 ”
  “火龙果花是专属于夜晚的妖娆,傍晚时分微微张开,夜里才会怒放,洁白的花瓣,低调又迷人……同时还有着‘夜仙子’之美称”。
  “火龙果花和昙花外形及其相似,花期也十分短暂。一棵火龙果每次能开二三十朵花,而每朵花的生命只有24小时,并且是在晚上开花,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就凋谢了,这短暂的美丽把山间装点得静谧而神奇”。
  “火龙果的花期是每年5-11月,每个月都有4到5天开花,花谢后的20多天,火龙果就能成熟上市了。中国苴却砚博物馆以苴却砚台外观为原型设计,包括多功能厅、综合展厅、精品陈列厅、名家展示厅、艺品鉴赏厅、苴却砚石展厅6个展厅,收藏了1600多件苴却石作品。
 
  背景资料1――
  苴却砚(“苴”古音、彝族发音读“zuo”,同“左”音;由于是彝音,新华字典中查无此音,拼音输入“ju”)集
  中国古“四大名砚”之优点于一身,被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政治家方毅、启功、溥杰、黄胄、杨超、千家驹、董寿平、白雪石、王遐举、等名人赞誉为“砚中珍品”、“书画良友”、“文房奇品”。
  传统苴却砚于民国初期失传,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苴却砚实际上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被誉为“新品苴却砚之父”的罗敬如先生找寻石源并带领弟子重新开发的新品苴却砚,由于其色彩丰富,又称“中国彩砚”,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背景资料2――

  艺术特点
  苴却砚其石质细密腻滑、莹洁滋润、抚之如婴儿肌肤、扣之声音清越铿然,视之文理清秀。
  苴却砚石品丰富多彩,有碧眼、青花、金星火捺、眉子、金线、银线、绿膘、黄膘、玉带膘、鱼脑冻等数十种。用苴却砚石所制之砚,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历寒不冻、耐磨益毫、呵气可以研磨之优点。
  苴却砚集端、歙二砚优点于一身,雕刻集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减地雕刻于一体,形成了厚重浑实、明丽浓郁的多元风格。石品绚丽丰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纹、绿膘、黄膘、火捺、眉子、金线、鱼脑冻、蕉叶白、庙前青、玉带、紫砂、鸡血等近百种,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宝的石眼著称于砚界。苴却砚,人们又称它为中国彩砚,它斑斓多姿、异彩飞扬、天生丽质、独步天下。 有极晶美誉的金田黄,色泽金碧,灿灿然一片金黄;外白如晴雪,内红如丹砂的封雪红,风韵天成;似凝脂初露,嫩润可人的碧云冻,如碧云浮起,丰饶富丽; 天然成趣的绿萝玉,如幽谷涌翠,碧波泻玉,又似绿萝漫延。
  石眼为砚石中珍贵的石品,只有端砚和苴却砚所独有,由带核心的绿色极规则的椭圆形团块分布在砚石中,顺圆心水平单面剥开中心呈或红或紫或带金星的瞳眼,一般称眼心,眼有心为活眼,无心为死眼、盲眼。眼心周围或带晕、或有数圆环,型如 、猫眼、龙眼、象眼、鹤眼、鹰眼,碧翠高洁光润如玉,撒落在砚面上如月立当空,似群星璀璨。装饰性极佳,给人丰富遐想。
  苴却石中厚数毫米呈现条带的灰绿、碧绿、墨绿、翠绿、黄绿、浅绿、深黄色的石标异常丰富多彩,绿如松柏、黄似鳝鱼、褐如青铜千变万化,利用其鲜艳的色彩对比巧妙构思,或雕山水楼阁,花鸟鱼虫,或刻动物古玩,或琢残荷听雨,或制文人雅士,雅趣自成。苴却石中的黄色金线、白色银线和深色墨线别具一格、单线数条,长、短、粗、细镶嵌在紫墨、黄绿色的砚石中各具特色,特别是有些线竟排列得像书签一般非常整齐极为珍贵,实属罕见。

  背景资料3――
  历史传承
  苴却砚有着千年的古老历史!早在汉魏时期砚石产地归徽州的蜻蛉(今大姚)所辖,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水(今金沙江)处即在现砚石矿山附件的古拉窄渡口,并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兵将就地取石磨兵器时发现石质细润,并制作砚品供军前使用。诸葛亮在此喜得七星砚。
  公元 621年(唐武德四年),唐朝击败并征服了吐蕃和地方土司势力并设置了云南安抚司,以加强对南疆的统治,使得当时南昭云南王服从唐朝,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效仿唐朝,极大的促进了南疆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笔墨纸砚需求的增加,于是就地取材用苴却石制成砚以供其需,苴却砚得到第一次小规模开发。 
  到了宋朝初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对南疆的统治,弱化南昭云南王的势力,又将洮州等划归泸州管辖,成为泸州十八个羁縻州之一。并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使得苴却砚走出当地自产自用的状况,经由泸州进贡朝廷,至此苴却砚正是称为“泸石砚”或“泸州砚”,并称为当时人们所喜爱的名砚之一。宋高拟孙(公元1223年)所著《砚笺》中介绍泸石砚道:“山谷日泸川石砚黯黑受墨,视万崖中正砦之蛮溪兄弟也、而无眉耳。”其意思为泸石砚产于蛮溪(今民族居住的砚产地)石色黯黑益毫下墨,类似万石砚之上品,没有歙石的眉纹。 元朝人对泸石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元代著名学者虞道园(公元1272-公元1348)在其所著的《道学古录》中录有谢书巢赠宣和泸石砚诗:“巢翁新得泸石砚,拂拭尘埃送老樵。毁壁复完知故物,沉沙俄出认前朝。毫翻夜雨天垂藻,墨泛春冰地应潮。恐召相如今曹操,为怀诸葛渡军遥”。诗中提到诸葛亮渡泸处即在现今砚石地;也印证了泸水所产砚为泸石砚。
  清代这一地区又渐盛,有制砚作坊数十家,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春,清政府取三方当地盛产的砚赴巴拿马国际赛会展出,被选为文房佳品名震中外。砚因产地而得名,从此苴却砚名声便传播开来。后由于多年战乱及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使苴却砚开发几经中断,流传极少。
  1913云南省府准备开发苴却砚、命制砚师傅寸秉信赴昆明传授技艺,寸未及成行即病故、苴却砚从此失传。
  1952年石雕艺术家罗敬如先生从民间摊档上搜集到失传的苴却砚。罗先生又查阅了文史资料,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终于在1985年找到了苴却石的矿点。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先后精雕细琢,制作了一批苴却新品种,其中一方百鸟争春砚被一位外商以1.5万美元购走。
  从1987年起,全国众多制砚专门人才,在继承传统制砚工艺的基础上,广泛吸取钟鼎玉石及其它门类的营养,逐渐形成了浑实、厚重、浓郁、瑰丽的艺术风格,尤其在因石立形、因材施艺、俏色利用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背景资料4

  石材特点
  苴却砚石材产于中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境内)的悬崖峭壁之中,苴却:原云南省永仁县古地名(现属四川攀枝花市境内)故谓之苴却砚。
  苴却石属不可再生的珍稀特种矿产资源,形成于晚二叠世,是攀西裂谷岩浆活动与围岩发生热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其原岩为新元古界震旦系观音崖组(Z2g),是滨海-浅海相沉积的泥质岩(粘土岩),受矿区内及周边晋宁期和华力西期岩浆烘烤,产生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热、气源,通过岩层中的孔隙、水体,使岩石产生不同程度的物理化学变化和变质,加之上覆岩层巨大挤压下岩层发生压力变质,经过上亿年后形成具有明显条带状、条纹状构造的含钙泥质板岩。
  苴却石主要矿源分布在攀枝花辖区内金沙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开采非常困难,此前,因开采苴却石材而坠下悬崖,或被湍急的金沙江水卷走而丧生者间有所闻。
  苴却砚石的主要矿物质为绢云母、绿泥石、白云石,次要矿物质有石英、黄铁矿、电气石、金红石等,苴却砚石岩矿由原生的泥质经长期演变而变为板岩,其矿物质在地壳运动中受压力作用呈现相互紧密的定向排列,岩石坚硬致密,为泥质隐晶质结构,化学性能稳定。
  例如,苴却砚石主要矿物质绢云母的结构单元层由3个基本结构层组成,即由2个硅氧四面体层与一个铝氧八面体层彼此紧密相接,形成特殊的层状结构,形态上呈假六方片状,短柱状,苴却石主要矿物质各结构单元层借助钾离子联系,结构之紧密足以很好地阻止水分子进入其晶格中,这种特殊的解理如遇重力敲击,砚石易沿该解理面开裂成片,但砚石层内联系则相当紧密,这种结构既有很好的储水功能,又能经久耐磨。
  我们做过这样的试验:一块经水浸透很久的苴却石,用刀薄层刮削表皮即可见干燥的岩石,足见水对砚石的渗透力相当微弱,这是层内联结紧密所致。但若是层状剥离敲击,即使刀斧不至,砚石也可能呈层状,片状裂隙剥起,反之,若纵向敲击切割则相对困难得多,手工雕刻更是如此。许多人由于对苴却石这一特殊结构不甚了解,因而在制作苴却砚的过程中屡遭失败,不能得心应手。
  另外,由于石材层状联结力较强,其奇妙的功能亦是很明显的:当适度的外力作用时,矿物层状联结体弯曲、形变而产生内应力,外力释放后,内应力使之很好地恢复原来的状况。这种人们称为韧性或弹力的特殊性质,使研磨获得古人称为“磨不滑”的很好的粘附效果。
  一方上乘的苴却砚,研磨时当墨锭作用于砚堂面时,由其内应力产生适当韧性,令墨锭有如一股神力粘附与砚堂面,“所谓如热熨斗上熠蜡时,不闻其声而密相粘滞者”。(《负喧野录·论笔墨砚》)。“着水研磨,则油油然,若与墨相恋;墨愈坚者,其恋石也弥甚”(《端溪砚坑考跋》)。所得墨汁细腻均匀,水乳交融,黑亮沉凝,谓之发墨。又由于苴却石解面有排列整齐的特殊的显微铓锷(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使研磨腻而不滑,“抚之如婴儿肌肤”,下墨效果极佳。

  背景资料5――

  苴却名坑

  苴却砚的历史名坑主要有平地坑、大宝哨坑和花棚子坑。 平地坑,位于苴却石矿脉中段,据传古人在此采石,先把麻绳系在身上,由陡峭的崖口逐步下移,一直移到数十米处,才能到达坑口采石。 平地坑眼石,眼形明晰、色泽翠绿、心睛圆正、环晕纯美,其中红睛、金睛、带环带晕的居多。石眼较多的料石主出在平地坑。 平地坑以膘石为其特色,主出绿色膘石,罕见、名贵的绝晶青花、绿萝玉主出在这里。 大宝哨坑又称上岩,是历史上的著名老坑。大宝哨坑以出产石眼为主,石眼心睛明晰、色泽碧翠、晕色纯美。苴却砚中最佳绝的金瞳石眼、紫砂红石眼,名贵的封雪红,稀世极晶金田黄、金地鱼子亦出自这里。 花棚子坑地处砚料富集地的下层低洼处,也称下岩石,当地人称水岩石。 花棚子坑的砚料色泽偏紫,略重于平地坑与大宝哨坑。花棚子坑的石质细腻、滋润。 主出石眼、鳝鱼黄、绿膘、黄膘、青花、天青、玉带、金线、银线、罗纹、鱼子与膘石。 但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地势偏低,加上紧邻金沙江,江水涨落无常,故采石极为困难。

  “ 新品苴却砚之父 
   
  罗敬如(1920-1997),著名的雕刻艺术大师、书法家、画家,因历经三十余年的追索,重新开发出失传已久的苴却砚(古称“泸砚”),被誉为“新品苴却砚之父”,“金石行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罗敬如因其《长征组雕》构思巧妙、雕刻精湛而闻名,1956年6月创作的《红军叔叔住过的地方—白马庙》,被层层推荐到北京展出后,又被选送到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展,最具代表性作品《遵义会议》现存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1953年,罗敬如先生在会理古城的地摊购得两方古砚,深爱其质,经研究,原来这就是沉埋在历史迷雾中的苴却砚。之后,罗敬如先生一直致力于寻找苴却石源。
  1984年,在有识之士的帮助下,罗敬如先生终于找到了苴却石源产地,并带领儿子、弟子的全身心投入苴却砚的开发研制,失传的苴却砚终于再现辉煌。
  此后,罗敬如先生毕一生之力从事苴却砚的雕刻研究,把罗氏雕刻的风格注入了苴却砚。在他的努力下,苴却砚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并迅速跻身于中国名砚之列。罗敬如先生也因此被誉为“新品苴却砚之父”。罗氏雕刻技艺在形成苴却砚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发挥着主要的积极的作用。
  1987年6月,罗敬如被攀枝花市苴却砚厂特聘为总技术顾问。
  1995年4月,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乔石在出访日、韩两国时,特意挑选了罗老先生指导雕刻的9方新品苴却砚,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天皇、首相、参众院长和韩国总统、总理,受到高度的评价。
  罗敬如先生从艺五十余年,学生弟子遍及全国,其独特的罗氏雕刻手法,对攀西地区石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中国石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攀枝花,在仁和》

                  
  罗广才/文
 
  天津的寒流和雾霾正在集结
  方圆几百公里都是。攀枝花有声音传来:
  这里天气好,来晒太阳吧
 
  这么多年,总是用力而缓慢穿越
  漫天的锯齿断弯天涯
  始终也无法验证
  手腕上落下的疤痕
  是刷新了追名逐利的水域
  还是胀痛了失散太久的枷锁
 
  星夜兼程
  出发、行走、停留
  穿行一江水,便游过了一座城。
  “脱掉棉袄在攀枝花晒太阳”
  阳光普照,人群普照
  金沙江也普照,最小的寂静
  被唤醒。多么熟悉的前奏
  在攀枝花,冬天是用来晾晒的
  有光泽的城市从冬天开始
  温暖的催促
  百花藏在心底的善意全部绽放
  赏花的人开始年轻起来
  五彩斑斓的屏保,鼠标移动
  一朵花定格,两朵花跳跃,一簇簇花飞翔
  一个冬天在手中开始流光溢彩
  将骨子里的野心也同时开放
  欲闻花香,心中必有最清新的空气
  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天空。
 
  来攀枝花之前,我的兄弟调侃
  “没钱的人敞开胸怀
  有钱的人勒紧腰带”。
  而我说:“心中有阳光的人
  都在攀枝花的冬天随一朵朵鲜花漫游
  才能看到日暖,天蓝,花满枝”。
 
  在攀枝花,在仁和
  水之滨畔,山之怀中
  众声喧哗,被鲜花挤满的攀枝花的冬天
  我独享阳光充足的一座城
  匆匆行旅,线装的攀枝花
  风吹到哪页我们就阅读哪页
 
  返程。我的行囊里最沉的是
  攀枝花的一束束阳光
 
  2018年11月20日草稿于10:35四川攀枝花仁和万宝营森林养生基地
 
  作者简介:
 
  罗广才,1969年出生,祖籍河北衡水,《天津诗人》诗刊总编辑、京津冀诗歌联盟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天津鲁藜研究会顾问。作品散见于《十月》《大家》《草原》《特区文学》等文学期刊和《中国新诗300首(1917—2012)》《中国诗歌精选300首》《读者》《书摘》等420余种选本和文摘报刊。诗歌《为父亲烧纸》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著有诗文集《罗广才诗选》《罗广才诗存》等多部。
 
作者:罗广才
来源:罗广才 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