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善新书《整体诗学》座谈会摘要
2017-03-05 作者:张学思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2017年3月1日下午,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二楼举办了一场张公善老师新书《整体诗学》的小型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由诗人张应中老师主持,参加会议的主要有王中老师、叶永胜老师、郭传梅老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 此次座谈会主要围绕《整体诗学》这本书,尤其是第二部分诗集《潜行大地》展开讨论。王中老师认为诗人是把心中的无限忧伤和隐痛表现出来,而张公善老师正是在他的诗歌中展现了这样的一种忧思。她特别喜欢张老师那些能瞬间击中人心灵的诗歌,比如《和声》《母亲星座》。郭传梅老师对张老师的诗歌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认为
2017年3月1日下午,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二楼举办了一场张公善老师新书《整体诗学》的小型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由诗人张应中老师主持,参加会议的主要有王中老师、叶永胜老师、郭传梅老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
此次座谈会主要围绕《整体诗学》这本书,尤其是第二部分诗集《潜行大地》展开讨论。王中老师认为诗人是把心中的无限忧伤和隐痛表现出来,而张公善老师正是在他的诗歌中展现了这样的一种忧思。她特别喜欢张老师那些能瞬间击中人心灵的诗歌,比如《和声》《母亲星座》。郭传梅老师对张老师的诗歌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认为张老师的诗歌是诗与思的结合,其诗歌吸纳中外文化的滋养,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对于引导人们坚守自我有着重要的意义。郭老师还认为其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与主题相得益彰。叶永胜老师认为这本书是张公善老师倡导生活诗学、整体诗学的集中体现,其诗歌中的一条主线是从情感走向智性。整体诗学的提出,反驳了主客观的二元对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叶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将整体诗学落实到具体一首诗中的疑问。紧接着,学生代表们都各抒己见,或对诗集中的单篇诗歌进行细读,或对整个诗集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见解。张应中老师总结说:“张公善老师的诗歌不仅在思想上有深度,在艺术上也有特色。”他从中国现代诗歌表现形态角度对诗歌进行解析品读,并指出张公善老师诗歌中还缺少叙事诗这种形态。最后,张公善老师对于诗歌创作和欣赏谈了一些个人的体验。他认为读诗的快乐也就是一种发现的快乐。要想写好诗,就要拥有童心,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将生活中的思索融进诗歌,将生活中的感觉片段串联成思想的整体。此次座谈会是爱好诗歌者的一次聚会,也是新书阅读的一次交流。(张学思)
读《整体诗学》呈公善兄
张应中
问道中西究是非,
还将风雅作归依。
楼头望月思亲杳,
江畔寻芳化蝶飞。
理路通时山有骨,
言筌隐处玉生辉。
浪淘风簸真情在,
莫谓知音世上稀。
发言选摘
张学思:张公善老师以生命—生活—存在三个维度构建其诗学观,并在其诗歌中贯彻实践这一理念。首先,其诗歌中的众多动植物都构成了其生命维度的意象。玉兰情结里写玉兰花的十篇。诗歌中出现众多的小的动物。“还有谁在茫茫阳光下/体验一只蜘蛛/还有谁在静静夜晚/遥想一只蜘蛛”“我希望屋里所有蜘蛛都能尽享晚年”。蜘蛛、蚂蚁等都是对小的生命的观照。其次,生活维度,诗人将对母亲—妻子—儿子深深的爱融进了诗歌中。“失眠的乡村”这一辑是诗人对母亲的追忆与记录。母亲是诗人一次次回归故土能寻求到的精神力量,母亲的爱在城市与乡村里穿行。诗人也在一次次的回忆中越来越像母亲。妻子是陪伴诗人的另一个重要女性,在《爱人》中不难看出诗人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妻子形象。儿子贝贝在诗歌中是太阳,是诗人心中的哪吒。太阳有火的象征,而哪吒的风火轮也有火这一元素。很显然,处于青少年的贝贝是诗人生命中的一个温暖的存在。贝贝的成长也牵动着诗人的心,诗人用眼睛注视着贝贝的成长中的每一个事件。尤其在《无所适从:给贝贝》,诗人对贝贝的爱深沉而又充满担忧。最后是存在维度。诗人的诗歌中贯穿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观。人,物,都是一种自在的方式而存在于大地之上。《我的寂寞很孤独》写的是一棵独自行走着的树。树本是扎于土壤之中,此刻却充满了存在的忧伤与生命的力度,行走在天地之中,树和风都存在,呼吸、飞舞。诗人以敏捷的才思观照这些生命的细微存在。
赵爽:《井外之蛙》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也就是井内时期,诗人把自己比喻为蛙,作为蛙的第一存在空间是一口井,每个人的第一生存空间首先都是家,遥远的故乡和父母。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掉进这口井里呢?作者写道,没人知道内幕。这个内幕就是神秘的,没人知道为什么我会在这口井里,没有人知道自己出生或者说存在的秘密,接下来以倒叙的手法写道井内时期不断攀援,爬出井的过往时光。然后时间回到现在:如今头再也无法低下。头之所以无法低下,是因为已经爬出井,诗人已经同遥远的故乡、苍老的父母,或者说童稚时代告别了。第二段为第二部分,是井外时期,井外的蛙找到一池碧水,这是井内所没有的,于是诗人“挥霍泼洒”,“ 却发现浇灌着横无际涯的空虚”,空虚是因为对于井的深深眷恋,思念童年时期的家,也是因为离井越来越远,没有了安全的寄托。井外世界是无边际的,仰望的东西永远都够不着,可是井已经回不去了,时间是不可逆的,井外之蛙,脱离了井,却又不断回望那口深深的井,长大后的诗人,离开了故乡,却对故乡或者失去的乡村抱有浓浓的眷恋。除此之外,井也可以理解为母亲,或者是一口存在的井,如果理解成母亲,就是一个长大成人后的诗人对于母亲的眷恋与遗憾。从存在的视角看,又是对于生命本身的困惑,一个被抛入井的蛙,拼命离开井,在井外获得不可排解的空虚后,发现永远无法获得仰望的东西,从而对深深的井产生发问与思索。
周宝平:《蒲公英》全诗共分为三节,第一节将实体的有生命的蒲公英想象成有着梦幻色彩的梦。一株蒲公英在风的吹拂下,将自己的种子幻化成无数个梦播散在世界大地上,然后长成另一株蒲公英,这是多么美妙的生命旅程。第二节小蒲公英已经长成一株大蒲公英,在风的作用下,将要再次开始一段生命旅程。第三节将蒲公英拟人化,大梦与小梦在夜晚的天空中相遇,彼此眨着眼睛互相问好,犹如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读之诗意十足。这首诗还营造了一种“空间感”,“ 风一吹 一株大梦 碎成无数小梦”,化大为小,将视角从地上转移到空中,由近及远。第二节“风一吹 一颗小梦 渐渐长成 一株大梦”变小为大,再次将视角从空中转移到地上,由远及近,将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的流动着的空间。最后“大梦小梦 夜空眨着眼睛”,将这流动的空间无限放大,视角聚焦于整个夜空。其实这也是诗人内心不断空间化的表现,将一株蒲公英与周围的世界形成了一个生动的整体,读之更是韵味无穷。将蒲公英比喻成梦,极具有象征意义。一方面,蒲公英的生命意义正是在于将生命种子在世界各地播种,将其梦想传向四面八方。老师这一职业也犹如蒲公英一样,将知识无私地传授给我们,在我们心中播种梦想的种子。另一方面,蒲公英也是自由的象征,它永远不会停止追逐自由的梦想,只要有风,它就永远不会停止脚步。可想想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我们却越来越想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空间,我们的心灵开始慢慢被物质化,过着非诗意的生活,这也正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对存在的感悟。
李鹥:卢卡奇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从生活到生活”,张公善老师的诗便是这样一次对生活诗学的实践,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诗歌的语言也是质朴的,没有徐志摩华丽的词藻,没有里尔克太深奥的多义,是为了亲近生活的自己的心而写诗,也是为了爱读诗也爱生活的读者准备。白先勇曾经在访谈中认为文学是将人难以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读张老师的诗,便有一种强烈的共鸣。比如第一辑“少年心事当拿云”中的《回乡》。这首小诗写的是生活里常见的场景,用了很妙的借喻。全诗没有提到任何与返乡有关的字眼,是“近乡情更怯”的另一种现代阐释。返乡的情感全由“写诗”来阐明,回乡前,是写诗的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是期待与激动糅合成的诗意宣泄。诗意仿佛伴随着回乡的路途驰骋。下半部分,陡转。仿佛成诗后再读,字里行间总有别扭,与之前心里想表达的全变了味。精心雕琢的言辞也由于情感的无所寄托而变成了虚无。真情实意也被现实磨灭。一个青年人的失落就在眼前。这种前前后后的落差正有一种普泛化的力量。相通的诗歌还有很多,如第二辑“可能并非呓语”中的《爱人》,这里与西方未来主义诗人写给妻子的诗歌全不一样,是中国诗人含蓄细腻的表达,渗透到生活点点滴滴,以至每一句读来都是爱意。还有一首《重量》,诗的前半部分语言纯真,宛如儿童视角中,小小的电子秤与一家人都有密切的联系,有注意身材的爱美妻子,有正在长身体的儿子。而“我”的体重起起伏伏。下半部分上升到趣味的哲思。白鸽与猫头鹰,白日与黑夜的组合,其实思考的自由一刻未停,人本身之外有许多无形的重量,而电子秤不能理解,因为数据永远不能替代成对人的衡量。
马玺娟:生活诗学以生活为中心,重视围绕生活的文本分析和对生活的批判,具有生活经验的文本、具有生活智慧的读者和丰富的生活实践是它的三个维度,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快乐、幸福、和谐地生活。张公善老师的诗歌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幸福的一面,比如《无所适从:给贝贝》展示了一位父亲内心的温情,《爱人》则是由生活细节组成的动人情诗;他也毫不避讳地向我们揭露了生活中稍显忧郁,甚至沉重的一面,如《痰》一诗。“痰”这个意象在诗歌中是少见的,在生活中,“痰”也是不受欢迎、难登大雅之堂的。吐痰的行为并不是随便可以发生的,而是有一些程式去规定的,比如不能随地吐痰、不要在人前吐痰等。这套程序与规范深深地存在于我们的教养中,故而出现了诗歌第一节描写的景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吐痰自然是不被容许的,“目光越来越锐利”是在寻找,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寻找一个合适的场所去进行这项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有些粗俗的行为。但人的心理往往是微妙而复杂的,诗歌第二小节便由之前的行为描述转为心理刻画。一方面,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痛恨”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因为“痰”会污染环境,会干扰到同个空间中的其他个体;但从我们自身来看,“痰”又确实是需要排出的废料,但碍于周边环境的条条框框,我们不能,否则会被指责、被批判。“痰”也是“谈吐”、“言谈”的“谈”的谐音。“痰”确实正如有些话、有些情绪,当下的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方式去抒发、去表达,就会郁结于心,成为负面情绪的养料。而所谓的“合适”、“合理”可能更多地来自他人的规范、社会的规范,最后才是自我的约束。这便是矛盾的生活,复杂的生活,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困窘与无奈。
张碧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是关于现代日常生活的深刻体验,就像《读<特朗斯特罗姆全集>》这首诗中所写:“穿行日常森林/天光云影林中路/纷纷系着风铃吹着喇叭迎向我”。除了外在的生活体验之外,我们还要返回内心深处,从“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丝震颤”,到感悟“神秘的联系,感觉的果盘,存在的静谧”。这样才能从自我中解放,获得一种整体生活,进而成为一种普遍的共同存在。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像特朗斯特罗姆那样,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种自由开放的整体性的终极现实,才会在“蓦然回首”中感到“茫然又欣喜”。《分身无术》这首诗写得很有趣:“五个我/一个研究生活诗学/一个研究外国文学/一个研究儿童文学/一个研究影视文化/还有一个拒绝理论/只想漫游看看风景/写写诗喝喝酒”。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分身乏术的时候,要充当各种角色,接受各种挑战。作为个体的人也都是具有多变性和多样性的。但不论哪一面的“我”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在各个领域充当好自己的角色,但有时候只有将每一面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真正的作为整体的人,才能更好地去感悟生活,体悟人生。整体诗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实践,贯穿于人的生命体验、日常生活以及对于存在的感悟之中。《诗者VS诗人》中写道:“诗者沉迷写诗可能毁掉生活/诗人热衷生活反而成就诗歌”,因为热衷生活,所以能在诗歌中将生活娓娓道来,让我们不禁也发出了“忽然想当一个诗人”的感概。
刘琦琦:在老师的书的第四章前言部分,老师提到“生活诗学要做的事,还给诗一个包含存在维度的整体生活,即三位一体的‘生命—生活—存在’”。诗,在最早出现时,是一个整体,不但是文学,还是人学。之所以呼唤“整体”,是希望我们还能处在一个世界浑然一体的状态,世界万物与我们同根同源,我们用诗便可以表述一切,无论是自然还是感情。现如今,大众文学的发展,让更多浅显的知识与理论,进入视野,我们也会谈论诗,却缺少了写诗的灵性。海德格尔认为的整体生活是天、地、神、人四者同在。而当下,关于神,除了一个人们树立的形象,现代人缺乏了崇拜。不是说一定需要去树立一个神,而是说我们缺少的是一种信仰力,一种坚信的力量。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能够从生活中获取一个新的信仰力,生活就成为一个既是来源又是归宿的集合。而关于诗集的部分,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可能并非呓语》,是跟第二辑题目一样的一篇。呓语,梦话,或是荒谬糊涂的话,既然不是呓语,那就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表达。从希望屋里的蜘蛛都能尽享晚年,到希望一切人都好。希望能进行自己希望的事,能和自己易趣相投的人去享受生活就是一种特别美好的实现。最后是一种感悟,“我”所做的一切,好像与所有都无关,应该就是在享受生活,无关其他外物。
【附诗十一首】
《回乡》
如同写诗
写好了
就到家了
一读
却不是心中的感觉
字里行间
流露华丽的空虚
1997-4-15
《和声》
母亲贴在床上
骨头根根可见
我打江南把贝贝和电子琴接来
我要为母亲最后开一场音乐会
岁月流淌
此时真想上前看一眼
看她微笑或流泪
可我做不到
我们都在静静等待
内心一片海水
谢幕之前
让我们用心聆听并咀嚼
那些血脉中绵延的和声
2012-6-21深夜
《母亲星座》
黑洞
不经意席卷我
母亲星座
可望不可即
把父亲当母亲
父亲的胡子总戳人
把兄弟姐妹当母亲
我们曾在同一筷筒相依为命
如今都有了自己的筷子
把喜欢的人当母亲
和儿子一起分享他的母亲
甚至把窗外天天对视的樟树当母亲
星转斗移
我越来越像母亲
2016-5-8
《爱人》
那个笑起来掷地有声的人
那个读小说哽咽不止看电视眼泪直淌的人
那个生气会大闹高兴就手舞足蹈的人
那个每天出门精益求精穿戴光鲜的人
那个较起劲来一星期不和我说话的人
那个为朋友为集体风风火火忘了时间的人
那个能把房子的每一个拐角掏得干干净净
连我和儿子的耳朵也不放过的人
那个柜子装满衣架挂满衣服的人
那个渴望独享一张梳妆台的人
那个憧憬在阁楼安装浴缸想躺着就能透过天窗看星星的人
那个我认识时不到20岁20年后说我骗了她的人
那个美起来甜死你狠起来要人命的人
那个我喊她大傻她叫我二呆的人
那个和我一起登上九华山黄山天柱山
到过长城故宫游过西湖一起哭过笑过闹过的人
那个淮北江南搬来搬去和我一起蜗居斗室10年之久的人
那个上中学后就朋友如云慕者无数现在还有时让我心神不宁的人
那个说我对别人比对她好而我觉得她对别人比对我好的人
那个喝起酒来肝胆相照一口就能让酒杯底朝地的人
那个会织围巾织毛衣会绣花绣鞋绣八骏图的人
那个会看病会打针会吊水的人
那个会自制各种咸菜会做米酒葡萄酒的人
那个36岁考上硕士毕业论文优秀通过能在显微镜下看懂各种轮虫的人
那个琼瑶小说烂熟于胸连韩国人都可能没那么迷韩剧的人
那个记日记会用符号标记秘密的人
那个为我生了个哪吒还想为我生个小妖精的人
那个……
一个永远说不清道不完妙处的人
一个总在身边的人
就是你的爱人
2015-10-28
2015-11-25修订
《无所适从:给贝贝》
看着你
我身不由己
和你在一起
成了另一个你
也曾雷霆万钧
旋即春风化雨
你让我无所适从
又忘乎所以
2009-8-12
《重量》
客厅有台电子秤
全家轮番上场
每天都要称称重量
稍有下降爱人高声欢呼
稳步提升儿子面带微笑
总是起伏不定我的重量
其实我清楚
我一直在缓慢增重
内心的白鸽子和猫头鹰
总在旷野呼号
电子秤永远不能理解
我最瘦时也许最重
到底肉体领跑精神
还是精神统帅肉体
其实都不是问题
2016-6-4
《井外之蛙》
有一口很深的井
我就是从那爬出来的
没人知道内幕
仰望攀援
攀援仰望
如今头再也无法低下
有一池碧绿的水
我挥霍泼洒
却发现浇灌着横无际涯的空虚
仰望的东西依然高高在上
井外之蛙
不断回望那口深深的井
2014-8-24凌晨
《痰》
有口痰
无处下口
衔着
熙熙攘攘的人群
目光越来越锐利
心却越来越谦卑
痛恨那些暴吐
铭记每一口被咽下的痰
也深深体会
那些没有吐出的
正在侵袭脆弱的心灵
2014-1-25
《读<特朗斯特罗姆全集>》
忽然想做一个诗人
穿行日常森林
天光云影林中路
纷纷系着风铃吹着喇叭迎向我
好诗让人沉默并屏息
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丝震颤
洪流之中永葆一颗蚂蚁之心
只要能贴近大地
只要能找到家的方向
只要能谛听远方无声的呼唤
神秘的联系
感觉的果盘
存在的静谧
让人措手不及
蓦然回首茫然又欣然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2011-12-26
《可能并非呓语》
我希望屋里所有蜘蛛都能尽享天年
我希望夜晚开着门欢迎所有到访者
尤其那位总在夜间偷偷溜到阳台咬我吊兰新芽的神秘者
我想请你进屋坐坐想和你谈谈因为
我有时候也想咬东西
我想让房间布满灰尘赤脚走过地板就会留下清晰的足印
随手一摸就能让指纹四处开花
我想无所事事东游西逛只为将时间拉长
我想和所有喜欢的人谈恋爱却与恋爱无关
包括那些连路都走不稳的天使们
不是所有的人见面都会拥抱
不是所有的人来都喜欢花茶
我希望幸运地遇到你也希望你幸运地遇到我
我希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能喝上几口
我喝酒与酒无关
我写诗与诗无关
我爱与爱无关
我与我无关
2015-10-29
2015-11-3修订
《蒲公英》
风一吹
一株大梦
碎成无数小梦
风一吹
一颗小梦
渐渐长成
一株大梦
风一吹
大梦小梦
夜空眨着眼睛
简介:
张公善,笔名凯风,男,1971年生,安徽巢湖人,哲学硕士,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诗网”驻站诗人。著有《批判与救赎:从存在美论到生活诗学》《小说与生活:探索一种小说教育学》《生活诗学:后理论时代的新美学形态》《整体诗学》,另有合著《文学大师的成才故事》、译著《儿童小说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第一译者)、编著《生活启蒙: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导读》《生活图谱:国际安徒生奖获奖插画家绘本鉴赏》。
诗歌观:诗是思想的艺术,更是生活的艺术。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