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刊》创刊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是《诗刊》创刊60周年,又正逢中国新诗诞生一百周年。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举行《诗刊》创刊60周年座谈会,很有意义。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代表铁凝主席,向《诗刊》创刊6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座的各位同志、各位朋友,并通过你们向全国的诗人朋友们对《诗刊》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诗刊》的各位编辑、各位同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诗刊》是在毛泽东主席亲切关怀下创办的。1957年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回复时任《诗刊》主编臧克家的来信并为《诗刊》题写刊名。《诗刊》创刊在中国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诗刊》很快就成为中国诗人诗作汇聚的重镇、诗歌爱好者的园地、丰富活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平台。60年来,经过几代《诗刊》人辛勤耕耘,在臧克家、李季、严辰、邹荻帆、张志民、柯岩等著名诗人带领下,《诗刊》引领诗歌创作,培养诗歌新人,活跃理论探讨,为中国诗歌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60年来,《诗刊》已由一本月刊发展为涵盖新诗与古体诗的半月刊。《诗刊》的光荣足迹和不平凡的历程已经证明,她不愧为当代中国的诗歌高地。
党中央对文学事业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时代发展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文艺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对广大作家艺术家充分肯定、充分信任,并提出了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鼓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党和人民一道,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刚才,传达了刘云山同志、刘奇葆同志对《诗刊》创刊60周年的祝贺和对办好《诗刊》提出的要求,这既是鼓励,更是鞭策。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的文艺方针和文艺工作的决策部署,努力推动文学事业和诗歌创作健康发展。
诗歌是人类精神创造的重要形式,是文学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我国素来以诗的国度著称,从《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到百年来的新诗,形成了极为深厚的伟大传统。当前,我国文学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中央领导同志对文学报刊社发展十分关心,去年10月8日,刘奇葆同志到《人民文学》《诗刊》和《民族文学》调研,对文学期刊保持品位、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做出了指示,提出了要求。在这里,我就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推动诗歌创作繁荣,谈几点意见。
一、坚定文化自信,唱响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才能拥有文学创作的底气。任何文学经典都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一个时代的文学,只有同国家和民族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诗歌历来生动地体现着民族精神,诗人历来最敏感、最热情,古往今来的优秀诗人,大都得风气之先、引领时代风尚。要继承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以更多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诗歌作品振奋民族精神,把那些敏锐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时代使命的作品呈现给社会和大众。祖国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我们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祖国的壮美河山需要诗人歌颂,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需要诗人描绘,历史和现实中的英雄豪杰需要浓墨重彩地讴歌与塑造。我们的文学刊物要多刊载唱响祖国颂、英雄颂的作品,有力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人民是文艺的母亲,心中有人民、笔下有百姓,诗歌才会有力量,诗人柯岩曾说,自己是水滴、群众是大海,离开了群众,自己就会瞬间被蒸发得无影无踪。要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大众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笔端,推出更多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的作品,用诗性的语言、感人的韵律发出人民之声。
二、坚持高品质、高品位、高质量,推出更多留得下、传得开、叫得响的诗歌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文艺不仅要有体量的增长,更要创造质量的标杆。”现在的诗歌创作参与面广,面向大众的活动多,作品更是海量,但诗歌精品的数量与我们这个洋溢着诗意的时代还不太相称,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诗歌力作还不够多。提高诗歌质量,首要的是提高原创力,拓展诗歌的题材、内容、形式和手法,在提升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品格上多下功夫。“史诗是人民创造的”,诗歌史已经反复证明,不论创作多么宏大,立意多么高远,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了解人民的生活,才是提升诗歌品位的必由之路。诗人要迈出书斋阁楼,走出方寸天地,走到社会和人民群众中去,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经过对生活的提炼、对生活的生动表达,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用博大的胸怀拥抱时代,用深邃的目光观察生活,把优秀的作品展现给社会、呈现给人民。古体诗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影响力,要积极吸收借鉴、推陈出新,焕发古体诗的时代光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诗人创作的佳话。精品的产生需要诗人稳住心神,甘于寂寞,不为名利所诱惑,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纯酿造、精益求精 。《诗刊》要坚守艺术理想,坚持高品质的定位,始终把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无愧于诗歌界“金字招牌”的称号。要真正做到办刊有责、办刊负责,高门槛、严把关,强化品位意识、质量意识,摒弃低级趣味,抵制错误倾向,不容滥竽充数、低俗粗糙的作品在刊物上出现,发挥好诗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三、为诗人与社会的交流搭建平台,为诗人成长成才创造机会
文学事业持续发展离不开大批德艺双馨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这对于办好文学刊物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学刊物是文学人才的摇篮与精神家园,一本优秀刊物引以为自豪的,应该是能够凝聚和培养优秀人才,能够成为文学人才心向往之的精神高地。文学刊物作为人才成长的平台,只有不断发现优秀作家诗人、推出优秀作品,才能永葆生机活力。《诗刊》要更多地面向青年。青年人思想活跃、富于探索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文学和诗歌的未来。“青春诗会”等活动在文学现场锻炼与检验青年诗人,为培养诗歌人才积累了成功经验,要好好总结,把活动办好、办精。要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多种形式吸引青年、培养青年,为他们的创作和成长搭建舞台,展现青春诗情,引导青年诗人爱我们的党爱我们的国家,展现向上向善、乐观积极和充满理想的精神风貌,引导青年诗人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在创作实践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要加强诗歌理论批评工作,通过研讨、改稿、争鸣、批评等,引导青年诗人增强文化使命感、创新责任感。要创造条件,让青年诗人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过程中,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的实践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四、锐意创新,开拓全媒体时代《诗刊》事业新局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书香社会”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对高水平高品位精神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要抓住文学期刊“回暖”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让《诗刊》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要把编辑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聚焦编辑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审美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全方位提高编辑业务水平。文学编辑是一项寂寞的事业,要把尽责的工作态度和辛勤的奉献精神作为主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对编辑要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营造想干事业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要重创作、重编辑,也要重传播。刘奇葆同志在调研文学期刊时,对新媒体条件下文学刊物的生存发展十分关心,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包括文学刊物在内的纸媒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这也为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阅读、评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诗歌传播单纯靠传统方式,肯定不能满足当下传播的要求,要结合互联网发展,研究新媒体特点和规律,拓展渠道、创新思路,实现刊物新的发展。要加强刊物的新媒体建设,积极利用多种方式,打造符合互联网条件下刊物特点的新媒体平台,为诗歌传播插上翅膀,不断提高刊物的社会影响力。
同志们,诗人朋友们!我们身处一个多姿多彩、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当代诗人和文学工作者既要有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也要有埋头苦干、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创社会主义文学新局面,奉献更多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壮丽诗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