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诗歌的 集体狂欢
年初,“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成为全球迅速火爆起来的第一句诗。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出这句诗征集下文,却出乎意料地引发了全民创作热潮。短短三天时间内,转发量接近10万,评论超过2.3万,阅读量更超过300万。很多网友都续写了下去,有网友感慨“国人诗性未死”。2014年余秀华凭借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爆红网络也爆红了自己,从而揭开了新诗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博客、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发展,诗歌发表和诗歌阅读的“门槛”被迅速拉低,到处都是诗人,分行即为诗,越来越多的草根诗人进入大众视野,像余秀华、郭金牛这样的“草根诗人”更是成为媒体“宠儿”。
《诗刊》编辑、诗人彭敏称:“诗歌微信平台的出现,确实让诗坛重现了当年如火如荼的兴盛局面。而且,此次兴盛有更为广泛的基础。”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处于一个诗歌写作的黄金时代”(刘年语)。新媒体出现后,吟诗者众,大家借助微信平台,似有诗歌盛世之感,信手拈来,有感而发,只需手指轻轻触动手机屏,即可发群、发朋友圈……有抒发内心情感的、有抨击现实的、有心灵鸡汤式的、有醒世感言等等,不一而足,三两行即为诗,配以漂亮、动感的图片,文图并举,朗朗上口,简洁明了,新诗开始真正回归大众,回归现实,回归传统,回归内心,终于和百姓日常的口语吻合了。
互联网时代的诗歌正以网速一样的速度成燎原之势。这也是古代诗歌不能比拟的,古代交通不发达,诗人们见面都很不容易,更谈不上通信。因难得见面,便只能借邮寄方式唱和,可惜邮途漫漫,仍多有不便。
新媒体拉近了时空距离,使诗歌在你身旁触手可及。新媒体的快捷让诗歌创作空前繁荣,作品数量以几何数字增长,以短平快为特色的诗歌语言快速发展,作品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与传统纸质诗歌相比,新媒体诗歌语言相对简朴,语句构成简单,贴近生活本身,不过分讲究表达方法和文辞修饰。有些诗歌还运用了文字、图像、声音多种成分,兼具声、光、色之美。这个意义上的新媒体诗歌,给人以美感、快感。这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所带来的特殊的美学效应。诗歌作者的这种创作热情和进取精神,新媒体给诗人带来了新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了诗人的审美趣味,使诗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为诗人的艺术想象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和天地。网络时代快节奏的声光影像,对受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相当深刻的。
新媒体诗歌写作给了诗人充分的自由。由于新媒体诗歌有明显的非功利色彩,给诗歌带来了更为独立的品格,他们的诗歌更多的是一种心灵宣泄的率性而为,在网上写诗、谈诗,倾诉与倾听,用鼠标和键盘寻找自己的知音和同道,寻找自己心灵栖息的场所。新媒体的平等让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诗人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在新媒体上,人人都有平等参与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中表现自己的个性。新媒体诗歌模糊了普通诗歌习作者与诗人的界限,使某些青年诗人脱颖而出成为可能,从而彻底改变了专业作家控制诗坛的局面。
大众的碎片、快餐化阅读也助推了新媒体诗歌的蓬勃发展。由于新媒体诗歌短平快,迎合了受众紧张的工作节奏,所以新媒体诗歌也被广泛地叫作快餐阅读。现代社会人们行色匆匆,这种口语化,浅显易懂,简单明了,心灵鸡汤式的文字表达恰似繁忙工作之余的冰激凌一样弥补了大家的身心之累。
因新媒体诗歌缺乏一种有效的监管,导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些低俗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也被迅速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传播,但这并不影响新媒体诗歌一路前行,受众的鉴别和自我抵制让这种作品相形见绌。当然,新媒体诗歌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媒体诗歌的断裂,无论是在纸质文本上,还是在网络、手机上,诗歌的内在本质并没有改变。多媒体、超级链接、手机屏幕,只为诗人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服务,新媒体诗歌不可或缺的是诗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来还会有更新的媒体出现,但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媒体,媒介只是媒介,诗则永远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