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从朦胧诗到现在的四十年:一个向上超越的阶段开始了

2016-08-23 作者:李少君 |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北京) | 阅读:
向上,确立新的现代的美学原则,创造新的美学形象,建立现代意义世界,是一个有待完成的目标。现代意义世界,应在天地人神的不断循环之中建立,兼具自然性、人性、神性三位一体。只有在这样一个多维度的融域视野中,高度才是可能的,当代诗歌的高峰也才会出现。

 

一个向上超越的阶段开始了
顾城
一个向上超越的阶段开始了
徐志摩
一个向上超越的阶段开始了
鲁迅
一个向上超越的阶段开始了
北岛
一个向上超越的阶段开始了
胡适

我想重点梳理一下1970年代末算起的当代诗歌四十年。我个人曾大致把这四十年分为三个阶段。

朦胧诗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诗时期,主要是向外学习的阶段,翻译诗在这一阶段盛行。

朦胧诗是“文革”后期出现的一种诗歌新潮,追求个性,寻找自我,呼唤人性的回归和真善美,具有强烈的启蒙精神、批判思想和时代意识,是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和美学追求。朦胧诗主要的特点:一是其启蒙精神和批判性,北岛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他对旧有的虚假空洞意识形态表示怀疑,公开喊出:“我不相信”,同时,他高扬个人的权利,宣称“在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二是对人性之美的回归,对日常生活之美的回归,舒婷比较典型,她呼唤真正的深刻平等的爱情、友情,比如《致橡树》等诗。

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也得到了部分评论家的肯定,其中尤以谢冕、孙绍振和徐敬亚为代表,他们称之为“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诗歌界有一个相当广泛的共识,即没有翻译就没有新诗,没有灰皮书就没有朦胧诗。已有人考证胡适的第一首白话诗其实是翻译诗。而被公认为朦胧诗起源的灰皮书,是指1960、70年代所谓“供内部参考批判”的西方图书,其中一部分是西方现代派小说和诗歌,早期的朦胧诗人们正是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这些作品,得到启蒙和启迪。改革开放之后,西方诗歌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被一股脑翻译过来,从普希金、拜伦、雪莱、泰戈尔、惠特曼、波德莱尔、艾米莉狄金森、艾略特、奥登、普拉斯、阿赫玛托娃到布罗茨基、米沃什、史蒂文森等等,以西方现代诗歌为摹本的风气更是盛行一时。

朦胧诗本身的命名来自章明的批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认为一些青年诗人的诗写得晦涩、不顺畅,情绪灰色,让人看不懂,显得“朦胧”。这一看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朦胧诗由于要表达一种新的时代情绪和精神,老一辈可能觉得不好理解,故产生隔膜,看不懂;二则可能因为这种探索因为是新的,这种新的时代的表达方式是此前所未有的,因而必然是不成熟的,再加上要表达新的感受经验,中国传统中缺乏同类资源,只好从翻译诗中去寻找资源,而翻译诗本身因为转化误读等等,就存在不通畅的问题,

朦胧诗试图表达新的时代精神,创造新的现代语言,但因受制于时代受翻译体影响,再加上诗艺上还有所欠缺,后来进入欧美后也受到一些质疑,比如其对所谓“世界文学”的有意识的模仿和追求,及其诗歌表达方式和技巧的简单化。

寻根

第二个阶段是文学寻根时期,也是向内寻找传统的阶段,后来更在“国学热”、文化保守主义潮流中日趋加速,这个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期,民族本土性主体性意识开始觉醒。最早具有寻根意识的作品被认为是杨炼的诗歌《诺日朗》等。后来则是小说界将之推向高潮。韩少功发表《文化的根》,莫言、贾平凹、阿城等相继推出《红高粱》、《商州》系列和《棋王》等小说。

文学寻根思潮的产生,可能受到两股西方思潮的影响,一是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也是“寻根”面目出身,寻找拉丁美洲大陆的独特性和精神气质,代表性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文学界人手一册;二是欧美本身的反现代化潮流,表现为所谓反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比如在艺术界以凡·高、高更为代表的反现代文明、追求原始野性的潮流。此外,进入1990年代以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兴起,国学热盛行,陈寅恪、王国维等成为新的时代偶像。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现代诗歌对大陆的影响。台湾现代诗正好开始转向自身传统寻找资源,创作出具有一定示范性的代表性作品,比如余光中的《乡愁》、郑愁予的《错误》、洛夫的《金龙禅寺》等。台湾现代主义早期也是以西化为旗帜的,但有意思的是,越往西走,内心越返回传统。他们最终恰恰以回归传统的诗作著名,也正是这批诗作,被大陆诗歌界和读者们广泛接受。台湾现代主义诗歌对整个当代诗歌40年的影响力,有时会被有意无意忽视。

寻根思潮持续性很强。后来也出现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柏桦的《在清朝》、张枣的《镜中》等等,更年轻的继承者则有陈先发、胡弦等等,其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草根

第三个阶段出现在21世纪诗歌开初,最重要的背景是互联网及自媒体的出现及迅速普及,还有全球化的加速,促进中西文化与诗歌大交流大融合,激发创造力。我称之为诗歌的“草根性”的时期。新的创作机制、传播机制、评判机制、选择机制发生了变化。诗歌进入一个相对大众化、社会化也是民主化的时代。当然,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好诗人还有天赋等问题,诗有别才,但大的趋势基本如此。所以,我将“草根性”定义为一种自由、自发、自然并最终走向自觉的诗歌创作状态。

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就是底层草根诗人的崛起,被称为“草根诗人”的有杨键、江非等最早引起注意,而打工诗人郑小琼、谢湘南、许立志等也被归于这一现象。2014年年底余秀华的出现,使“草根诗人”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现象,达到一个高潮。

另一个标志是地方性诗歌的兴盛,中国古代有“北质而南文”的说法,江南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使得中国文化呈现活力和多样性。当代地方性诗歌也相互竞争、相互融合。雷平阳、潘维、古马、阿信等被誉为代表性诗人。而少数民族诗人的兴起也可以归入这一现象,如吉狄马加等少数民族诗人,为当代诗歌带入新的诗歌因素,并成功进入主流文学。

还有一个现象是女性诗歌的繁荣。这也与网络的出现有一定关系。女诗人几乎人人开博客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自媒体有点像日记,又像私人档案馆,还像展览发布厅,自己可以做主,适合女性诗人。女诗人们纷纷将自己的照片、诗歌、心得感受、阅读笔记全部公开,并吸引读者。我曾称之为“新红颜写作”现象。

近两年来,微信对诗歌的传播更推波助澜。朋友圈分享,证明诗可以群。微信适合诗歌阅读和传播,快捷,容量小,并可随时阅读,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习惯。而另一方面,从网络诗歌开始就有的“口语化”趋势,也使诗歌更容易被读懂和广泛接受。汉语诗歌微信群遍布世界各地,人在海外,心在汉语。其后续影响值得关注。

向上超越开始了

第三个阶段之后,我觉得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向上超越的阶段,这个阶段刚刚开始。在这个阶段,有可能确立新的美学原则,创造新的美学形象,建立现代意义世界。

历史上曾出现过这样的时期,盛唐诗歌就创造了古典美学的典范。李白是自由、浪漫的象征,他背后代表着道教的精神。杜甫是深情、忧患的典型,他的感时忧国是一种儒家传统。王维则是“超脱、超越”的形象,他有佛家及禅宗的关怀。在古典文学中,由于文史哲不分家,诗歌里本身包含哲学观念和历史经验,诗融情理,诗人们集体创造了一个古典的意义世界,为社会提高价值和精神,至今仍是一个美学和意义的源头。

所以,向上,确立新的现代的美学原则,创造新的美学形象,建立现代意义世界,是一个有待完成的目标。现代意义世界,应在天地人神的不断循环之中建立,兼具自然性、人性、神性三位一体,因为,自然乃人存在的家园,这是基础;而对人性、人心、人权的尊重和具备,是必需的现代准则。神性,则代表一种向上的维度,引导人的上升而非坠落。只有在这样一个多维度的融域视野中,高度才是可能的,当代诗歌的高峰也才会出现。 

对这一个阶段,我预测这首先将是一个融会贯通的阶段,由于我们身处全球化时代,这将是一个古今中西融汇的阶段。其次,众多具有个人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的优秀诗人将会相继涌现。当然,最关键的,这一阶段还将有集大成的大诗人出现。最终,这一阶段将确立真正的现代美学标准,呈现独特而又典范的现代美学形象,从而建构现代的意义世界,为当代人提供精神价值,安慰人心。

(作者曾任《天涯》杂志主编,现为《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