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楚歌天下惊――柳忠秧《楚歌》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5月17日(星期一),柳忠秧《楚歌》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东湖公园人文胜地翠柳村客舍举行,有包括北大著名诗歌理论家谢冕教授在内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有关领导出席。
诗人柳忠秧1969年生于湖北,酷爱古典文学,90年代下广东从商,在广东的商业文化氛围中,他越加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随后开始从事古典诗歌创作。2009年初,他萌生创作大型古体组诗的想法,随后他选定他所挚爱的楚文化为主题,历时一年完成大型楚文化史诗《楚歌》。《楚歌》共四十四首,每首七言十句,共四百四十行。《楚歌》发表后,在文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吹响古体诗复兴号角”的“天诗”。
本次研讨会由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文化学会、《特别关注》杂志社、网易·读书频道、天涯社区·天涯诗会六家单位联合举办。
研讨会下午三点开始,研讨会由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梁必文主持,湖北省文联领导致词。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运全做重要讲话。
研讨会开始后,参会的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北大著名学者、诗歌理论 家谢冕 教授,在来武汉参会之前,专门为《楚歌》撰写了一篇两千字的评论文章。在会上, 谢冕 教授宣读了他的文章, 谢 先生指出:“ 柳 先生写诗有一种阻挡不住的大气势,这取决于他的大胸襟。”“屈原的悲情激愤,李白的潇洒豪放,综合奠定了现在《楚歌》的基本风格。”“(柳忠秧)他开篇明志:‘夜读春秋寻大义’,起点极高,可谓目穷五极,神游万里。”
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尹汉胤,谈到读过《楚歌》之后感到震惊,作品虽然最初是在网上发表,但依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尹汉胤相信《楚歌》确实有希望带动古体诗的复兴。
著名学者 黄曼 君提到,柳忠秧《楚歌》的创作缘起是想作为访问学者的毕业论文。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写出如此大气的好作品, 黄曼 君先生感到非常高兴。武汉大学 樊星 教授指出一个他观察到的现象,近年来有很多从政、从商的成功人士,在功成之后反而投身文学,这给文学界带来了活力。在文学的困境期,反而有很多文学之外的人士给文学发展增添力量,这是极为令人欣慰的。
刘川鄂教授认为,柳忠秧的《楚歌》提出了一个命题,即古体诗在这个时代是否依然有价值。他甚至提出今天的研讨会还应该再多请几个古典文学研究者参与。 李遇春 教授即将出版一部二十世纪古体诗歌史,他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楚歌》在文体学上的意义,认为打破了古体诗歌界对格律诗的过度推崇。
湖南理工学院教授、《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通过柳忠秧赠他的一句诗“君子常怀千年忧”,谈到了《楚歌》中对历史与时代的深切关注。
出席会议的学者还有《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熊元义,《文艺争鸣》编审、艺术版主编主竞,《特别关注》杂志社副总编黄永明,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高秀芹,知名学者郑祥琥,武汉大学博士杨文军、李雪等。
湖北作协党组书记黄运全做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研讨会很成功。他本人没有想到《楚歌》反响会如此之大,无论是北京,还是湖北湖南,还是广东,都能听到有人谈起《楚歌》。他希望柳忠秧能再接再厉,将《楚歌》扩大到五十首,甚至更长,为繁荣湖北文学创作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