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车延高谈“双重身份”:为官作诗并不矛盾

2010-11-10 作者:邓琼 | 来源:羊城晚报 | 阅读:
他,新科鲁奖得主 引来连串争议 诗人身居高位 能否两全其美  车延高,1956年生,山东人。2004年4月起任武汉
他,新科鲁奖得主 引来连串争议 诗人身居高位 能否两全其美

  车延高,1956年生,山东人。2004年4月起任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2006年12月起任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图片由本人提供)

  如果说,车延高是时下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纪委书记”,当不为过。

  10月19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因诗集《向往温暖》获奖的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成为话题人物。他的一篇并未收录在获奖诗集里的诗作———《徐帆》,被网友戏称为“羊羔体”。

  11月8日,在动身前往浙江绍兴领奖之前,车延高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

  意外获奖

  “网友提出‘羊羔体’,没有什么恶意。这么称呼,大概是用我名字的谐音……我希望不管持何种意见,大家都要认真看我的作品,瞄准了,才能击中我的要害,我也才知道该怎样去完善自己的创作。”

  羊城晚报:您是从什么时候与文学结缘的?我们看到您的创作还包括杂文、报告文学等,与诗歌比,哪个更重要?

  车延高: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有过一段军旅生涯,当时一位战友写的新闻报道成了我开始文学创作的启蒙。从1977年到1979年,我写了四十多篇诗歌和散文,可是投出去后,收到三十多份退稿信,最后才在《青海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组短诗,一共三首。这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从此以后,就算正式步入了业余创作。其间写过散文、报告文学、杂文和电视专题片,也获过奖。从2005年起,我的诗歌创作进入了“爆发期”,发表作品490多篇。应该说诗歌、杂文、散文在我的创作中都很重要,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
羊城晚报:您在这之前参与过鲁奖的评选吗?获奖后心情如何?

  车延高:这次是第一次参与。我这本诗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他们推荐我申报的。说实话,没想到能得奖,有些意外。

  羊城晚报:如何看待自己的诗歌风格和水准?《徐帆》、《刘亦菲》这几首写武汉籍明星的诗被公众质疑,说这是“多敲几次回车键,一首诗就这么诞生了”,您怎么看?

  车延高:我写诗,一是想让诗歌有一双顾盼生情关爱社会的眼睛;二是让诗歌有一对灵动的翅膀,寄托人们对唯美的追求;三是让诗歌在古代和现代之间行走,把古典艺术的珍珠系在现代新诗的项链上。我觉得,《徐帆》这首诗采用了第一种写作手法。

  这里要说明一下,《徐帆》不是我获奖诗集里的作品,是今年9月我为《大武汉》杂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我一共写了三个武汉籍的演员,还写了《谢芳》、《刘亦菲》。这里面有一个误会。《徐帆》这首诗原本37行,由于微博字数的限制,网友贴出来后只显示了前8行,大家一看鲁迅文学奖得主就写这样的诗,自然要质疑。另外,我写徐帆时笔法稍有一点诙谐幽默,这有些有违惯例,再加上我的身份可能使大家有一种习惯认定,好像官员就应该是正襟危坐,可我在写作时恰恰要追求诗歌的纯粹性,力求不端架子、不板面孔,可能是这些原因引起了争议。

  羊城晚报:创作最重要的应该是“自我”,但您的诗比较多是以“我们”而非“我”为主体,体现的是“共同的社会追求”,而非一个诗人的独特人生体验,您同意这种看法吗?

  车延高:诗歌是写给大众看的,不是个人珍藏,不是敝帚自珍。因此,我认为抓住了大多数人的心,才能找到共鸣点,才能使作品具有深度和感染力。当然,一个诗人离不开独特的人生体验,诗人的视角是多方位的,作品不可能是一个方向、一条路径、一种风格,但还是不能只陷入个人的小情绪,更不能孤芳自赏、自娱自乐。

  羊城晚报:关于“羊羔体”这样的“总结”,您有何看法?

  车延高

9 7 3 123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