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子曰”诗人奖评选启动 奖金30万元

2014-01-29 作者:记者 陈熙涵 见习记者 钱好 | 来源:文汇报 | 阅读:
国内著名诗歌刊物《诗刊》的增刊《子曰》日前宣布,启动年度“子曰”诗人奖评选活动,评选的对

    国内著名诗歌刊物《诗刊》的增刊《子曰》日前宣布,启动年度“子曰”诗人奖评选活动,评选的对象是旧体诗词,奖金人民币30万元,全部来自民间资助。在箪食瓢饮的诗坛,竟有人愿意掷出万金征集旧体诗词,令不少人惊呼:旧体诗词重新走红了!

创作活跃让投资方舍得“砸”钱

    记者注意到,《诗刊》官方博客和微信公众平台同时发布公告,宣布启动2013年度“子曰”诗人奖评选,评选范围为2013年《诗刊》、《诗刊》增刊《子曰》刊发的诗词作品。设年度大奖一名,奖金人民币30万元;年度青年诗人奖(年龄在45周岁以下)两名,奖金各5万元,3月1日揭晓评奖结果。

    30万的奖金,已令国内不少著名文学奖难望其项背,更惊人的是,主办方透露,“子曰”诗人奖评选的奖金标的,将于2014年直接飙升至100万元人民币。

    《诗刊》副主编、著名诗人商震表示,投资方舍得“砸”钱与近些年旧体诗词创作的日趋活跃有关。随着手机、微博的普及,大批年轻人在不断地加入到旧体诗写作的阵营里来。有些20来岁青年的诗作在音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竟也颇讲究。

    商震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约有100万人在从事旧体诗词创作,与新诗创作群体在人数上不相上下。年轻人的加入,为旧体诗词创作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商震说。有统计显示,目前散落民间的旧体诗词社团组织数量达2500多个,相关期刊上千种。

    “事实上,80页的《诗刊》杂志只有区区8页纸被用来刊发旧体诗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诗刊》编辑江岚说:“近几年来,旧体诗词的创作人群后来居上,编辑部里旧体诗词的来稿堆积如山。”面对旧体诗词复苏的现状,《诗刊》才有了专门刊发旧体诗词的增刊《子曰》。

奖金多不能和佳作多划等号

    从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火爆一时,到微信上处处可见的调侃之作,重新火起来的旧体诗词,也同样面临着爱者众、作品多、鲜见精品佳作的困境。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褚水敖认为,由民间注资来支持旧体诗词创作,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快事。但能否有与如此丰厚的奖金相匹配的佳作诞生,有些令人堪忧。“现在真正的精品微乎其微。”

    他向记者透露,上届鲁迅文学奖的诗歌奖,专门给旧体诗词留出了一个奖项,最终却因初审送来的作品无一具备这样的水准,只能将奖项让给了新诗。

    有意思的是,旧体诗词现在越来越多地被人当做娱乐消遣的生活调味品。京城某食府的菜谱里面这样描述一道蟹宴,“万红暄昼,占尽人间秀。”这种描述将饮食与经典古诗词结合,创造出一种别样的意境之美。然而,网络上另一种描写螃蟹的古诗词也引来关注。“相见时难别亦难,清蒸螃蟹未放盐。”深情款款的诗词与日常饭馆的吆喝混搭,搞笑而已。

    “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春未透,花枝瘦,脆贝干煸四季豆”……初读这些诗词,“笑果”十足,但细看却是些“古诗词混搭”的产物,有些发腻。

    台湾作家张大春既肯定了《诗刊》重金扶植创作旧体诗词的做法,又提出“奖金的多少,并不能和产生佳作划上等号。”他认为,繁荣旧体诗词创作,必须从诗歌的传统和源头上多下功夫。(记者 陈熙涵 见习记者 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