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不存在黄金时代,但生活永远需要诗意
5月24日下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后花园诗丛”第一辑诗集作品走进湖南大学,诗人马永波的《词语的旅行》与湖南诗人远人的《你交给我一个远方》新书在现场揭幕首发。
据花城出版社介绍,出版社希望在无数名家大家的名单中,排除掉被诗歌活动和诗歌奖项包装的诗人,选择一些始终沉入在诗歌写作本身当中的实力诗人作为首选作者,并在诗集出版之前采取众筹方式。这也是国内诗集出版众筹首例。
近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对话诗人远人、马永波,和他们谈新时代语境下的诗歌写作与出版。
读物长年难以公开出版,即使出版也处于“小众”、“冷门”范畴,你觉得此次因何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远人:这次众筹效果令人备感意外和鼓舞,计划两个月完成的众筹目标在短短八天内得以完成,到众筹结束时,完成率达到154%。在诗集出版不易的今天,如果精心策划,完全可以达到出版目的。这样的效果也告诉我们,诗歌虽然说是冷门和小众,但热爱诗歌的读者总是大量存在,只是需要用新的方式去寻找。
马永波:众筹网上线八天即超出预订两个月完成的目标额。此次众筹模式能否有可复制性,还难有定论。之所以有良好的效果,我认为是我写作三十年还没机会在大陆出版诗集,而渴望全面阅读我诗歌的读者和诗人一直有期待。这也验证了严肃的高品质诗歌还是有广泛的影响力的。
诗歌不存在黄金时代,但生活永远需要诗意
都市周末:在此次全国巡回签售中,读者最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远人:读者感兴趣的话题有两个,一是我们刚才谈到的众筹,诗歌界对这个说法还很陌生。另外最关心的,就是花城出版社缘何推出“后花园诗丛”以及“后花园”的意义。花城出版社在经过对作者的选择后,对诗丛名也反复推敲。我发现,经过推敲的事物总是会引起读者的关心。
马永波:读者普遍关注的大致有诗歌传播途径问题、诗歌生态问题及我个人的诗学贡献等。
都市周末:最近诗歌圈不断涌现出话题和红人,关于诗歌的微信公众号很火,关于诗歌的音乐专辑大卖,有人甚至提出这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你如何看诗歌在当下的“回暖”现象?
远人:诗歌“回暖”,就说明生活中的确需要诗歌,需要诗意。毕竟诗歌是唤起人精神层面需求的产物。就时代来说,所谓的诗歌时代应该可以说是远去,很难回归,但诗意却始终是长存的。
马永波:诗歌不存在黄金时代,但只要人类还需要精神,生活还需要诗意,便会有诗的一席之地。诗歌出版与活动的热闹不代表诗歌内在的进展,也许恰恰相反。
碎片时代内心生活之完整几乎不可能,除非有纯正的信仰
都市周末:以一位诗人自身长年的创作体验,你认为这种“回暖”,多大程度上可能与大众对长文章、深阅读的割裂有关?即在“短平快”的新媒体语境下,读者对“简短的诗意”与“快速的慰藉”的拥抱?你如何看这种拥抱对创作者本人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
远人:诗歌能让微信变火,很大原因在于微信上的诗歌基本上是短诗。不是说读者就拒绝长诗或长文,但毕竟文字长了,手机会让阅读变得艰难。我觉得一个对写作有抱负的写作者不会一味地去迎合“短”,尽管“短”有“短”的好处和长处,但文学的深度很难在“短”中呈现。当然,“长”也不是可以一味寻求的,写作者应该就自己的题材来写、来计划。
马永波:网络阅读属于关键词阅读,主要为快速吸纳信息,适合轻型诗的分享。如果作者刻意迎合,会导致诗思的淡化,丧失艺术的必要难度。
都市周末: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诗人如何处理自身内部的碎片镜像?从个人创作的角度,你是身临其境去体验它,还是以内心可能的“完整”去抵抗它?
远人:处理碎片的方式,就我来说,一定是用内心的“完整”去抵抗它。
马永波:碎片化的时代,内心生活之完整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的,除非有纯正的信仰。
【新书·三人谈】
众筹不仅为获取资金,更是跨出狭小诗歌圈面向真实读者
都市周末:这两年大家一直在说“众筹”,但出版众筹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模式,作为写作者本人,如何看待这次诗歌与众筹的联姻?
远人:诗集的出版,对任何出版社都是压力。诗歌太边缘了。出版社进行众筹,主要目的是让诗集面世之前,对诗歌界有个预告,进行事先宣传。这次诗歌众筹,应该是国内诗集出版众筹首例。作为参与者,我的确感到十分幸运。
马永波:众筹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定资金,而是跨出狭小的诗歌圈,接触到真实的读者和潜在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