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点亮人心
――访新疆作协主席阿扎提・苏里坦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到,祖先们驰骋草原、平定叛乱,为了国家的安宁与统一挥洒鲜血的身影;我们的先辈们自豪地为自己取名为‘维吾尔’,向全世界表明我们是团结友善、热爱和平且值得信赖的民族。”去年8月,由新疆作协主席阿扎提·苏里坦牵头,200多位维吾尔族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联合签名发表了《永不沉默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致维吾尔同胞的公开信》,向全体维吾尔族同胞发出呼声和倡议。正是这封公开信,扭转了新疆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在宣传上的被动局面,新疆文化、体育、工商等行业也随之发声,对恐怖袭击事件进行谴责。
“一个不愿承担责任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在这样的时刻,作为作家、诗人、学者,我们有义务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事了大半生文学领导、组织和研究实践工作,阿扎提相信文学巨大的感染力。
“文学能纯洁人心。正因为有了文学、艺术,生活才是和美的、有内在质感的。没有诗歌、没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多么枯燥乏味。”受到当教师的父母影响,阿扎提从小就喜欢听故事、看书。阿扎提是新疆较早一批接受双语教育的中学生,汉语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阅读汉文文学作品。阿扎提说:“当时我已经读了维吾尔文版《红旗谱》上半部,下半部还没有翻译,我特别想知道接下来讲了什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开始尝试着阅读汉文文学作品,尽管读着十分吃力,但故事情节很吸引他。于是,他联系着上下文半蒙半猜地读完了《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苦菜花》《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长篇小说,后来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多,他又尝试阅读《红楼梦》等汉文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
“文学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一课。”阿扎提说。“读这些汉语作品,使我的眼界一下子被打开了,原来这个世界比我想象的要宽阔得多。我内心对文学的热爱更加执著,对文学的敬重更加深厚。”
阿扎提希望文学能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打开更多扇心灵的窗户,用文学艺术形式引领人们走向现代文明、走向世俗化社会,从根本上抵御、远离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
在这场寸土必争的思想角力中,少数民族作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阿扎提说,中国作协对培养少数民族作家投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两年内不但在新疆举办了三届少数民族作家班;还牵线搭桥、促成新疆与上海结“对子”,交流学习、培养人才;还面向全国实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汉译民、民译汉“双译”专项;还将新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善良与智慧展现给了全国读者。这样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意义重大。
新疆是一片充满诗意的厚土。维吾尔族很多的哲学、历史、感悟等都是用诗歌写就的。诗人鲁特甫拉·穆塔里夫的不朽之作《中国》,用激昂的诗句激励全体维吾尔人投身到抗日救国中去。新中国成立后,尼米希依提在麦加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篇《思念》,表现了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公民意识。上世纪60年代,面对国际反华势力掀起的逆流,著名诗人铁衣甫江唱出了爱国主义的新篇章《祖国,我生命的土壤》。
“诗歌很有战斗力,有点亮人心的力量。”阿扎提说。2014年5月,他提出举办“唱响时代最强音诗歌全疆行”活动,从乌鲁木齐启程,到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地区,以及库尔勒、吐鲁番、哈密、克拉玛依和伊犁等地,足迹遍及新疆的东西南北。诗人们不仅朗诵自己的作品,还朗诵了一批已故著名维吾尔族诗人创作的爱国主义优秀诗歌。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有新的诗人踊跃加入进来,最后扩大成了80多人的诗歌队伍。阿扎提感慨地说,在暴恐事件发生后,这支由诗人、学者组成的队伍恰如一支宣讲团,他们用自己的母语勇敢、诚实地亮剑发声,向社会发出正能量。在这个活动的带动下,喀什、和田等地区也自发组织起诗歌朗诵会,更多地面向基层,深入县乡,深入群众,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一场诗歌运动。
“诗歌全疆行”获得的热烈反响,阿扎提始料未及。诗人们每到一处,当地就像过节一样。诗人们用诗歌表达真善美,捧出具有创造性与意义深远的诗章感染听众,现场形成良好的互动。当诗歌朗诵结束时,常常听众依依不舍,在礼堂外面围了一圈又一圈。他觉得,现在的新疆很需要这样内容的诗歌活动。“有的观众对我们说,你们来得太好了。”
阿扎提希望能够带着新疆的诗歌走进内地,走进北京、上海,让内地人民了解新疆的多元文化,消弭隔阂,感化人心。(郑函张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