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诗韵 声动千年”沈那诗歌朗诵会成功举行
2025-09-11 作者:组委会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9月6日,“河湟诗韵 声动千年”沈那诗歌朗诵会在西宁市城北区沈那遗址公园圆满举办,众诗人以笔为媒传河湟文脉。

9月6日,“河湟诗韵 声动千年”沈那诗歌朗诵会在西宁市城北区沈那遗址公园圆满举办,众诗人以笔为媒传河湟文脉。本次活动由西宁市城北区文旅局、西宁市作家协会主办,青海星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以“一首诗记住一个诗人”为理念,集结省内外多位诗人及朗诵者,用诗歌串联起河湟文明的千年底蕴与当代风采。

西宁市作家协会主席郭建强、副主席冶生福,城北区副区长杨君、区文旅局局长孙卉、副局长杨惠君,青海星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孜尧、彩虹等嘉宾出席活动,郭建强代表诗人致辞。西宁市作协副主席曹谁与主持人常秀立共同主持了朗诵会,他们在开场中,向筹备活动的主办、承办单位致谢,并指出沈那遗址作为河湟文化核心载体与诗歌艺术的碰撞,将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朗诵会分为四个单元,涵盖不同年龄、民族、职业的诗人作品,全方位展现河湟大地的人文魅力,中间还穿插音乐表演。
第一单元中,朗诵者百合带来新边塞诗派代表、青海籍大师级诗人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沉郁顿挫的诗风尽显青海山水的雄浑;90后代表诗人郭旭升的《湟水河》勾勒出母亲河的灵动;《西宁表情》主编冶金莲以《青海湖,你是浓艳,你是欢欣》抒发对圣湖的热爱;海晏壮族诗人罗茂林的《热水热水》充满地域风情;昌耀同乡、小说家诗人肖子树的《湟水呓语》则饱含乡土深情。
第一单元中,朗诵者百合带来新边塞诗派代表、青海籍大师级诗人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沉郁顿挫的诗风尽显青海山水的雄浑;90后代表诗人郭旭升的《湟水河》勾勒出母亲河的灵动;《西宁表情》主编冶金莲以《青海湖,你是浓艳,你是欢欣》抒发对圣湖的热爱;海晏壮族诗人罗茂林的《热水热水》充满地域风情;昌耀同乡、小说家诗人肖子树的《湟水呓语》则饱含乡土深情。

第二单元里,当代中国七零后代表诗人、西宁市作协主席郭建强的《文化街:在场和记忆》苍劲有力,尽显文脉传承;仓央嘉措诗社青海分社社长、藏族诗人华珍的《今夜我在同宝山》充满民族韵味;湟源诗人贺小龄的《排灯在,不打烊》致敬家乡非遗文化;建筑师诗人、《青海设计师杂志》主编陆忠的《新年瑞雪》兼具理性与诗意;会计诗人陈晓颖朗诵《读中国》,医生诗人刘志兰带来《青海青》,展现不同职业者的诗歌情怀。

第三单元中,大诗主义开创者曹谁的《亚欧大陆地的空戏台》以国际化视野诠释文明交融,其作品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有“国际曹”之称;西宁市作协秘书长赵维的《漫步在青海湖畔》描绘湖光山色;检察官诗人、小说家仓生荣的《夏日》以优美叙事打动人心;地质诗人、《青海地矿报》主编杨鸿鹏的《过哈里哈图》充满自然野趣;收藏家诗人、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马富贵的《丁香城的回响》诉说城市记忆。

第四单元聚焦多元视角与时代赞歌:撒拉族诗人、90后代表诗人夜陌的《在黄河边掬一捧晚霞饮下》尽显青春诗意,他与郭旭升并列为青海90后诗坛翘楚;湟中诗人严作菊的《云上绿肥》充满田园气息;教师诗人马登祥的《读书的日子》传递书香情怀;大通农民诗人权生兰的《狲让的麦田》饱含泥土芬芳;石油诗人、柴达木诗社社长马永祥的《青海的样子》展现油田与高原的壮美;朗诵者超仔带来刘金梅的《祖国,你的美丽如此辽阔》,以诗歌颂中华民族共同体。

沈那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台地上,被称为“河湟第一村”,据西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曹谁介绍,这里出土了象征王权的巨大的青铜矛,极有可能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的驻地。沈那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50余米,文化堆积厚1—3米, 共发现遗迹现象451处,其中房址104座、灰坑273座、窑址3座、墓葬15座、活土坑52处。该遗址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古羌人聚落村,是远古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一种文化遗存,以齐家文化居住遗存为主,还有少量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卡约文化遗存。每周六,西宁市文旅局都组织羌人歌舞表演,吸引了大量省内外的市民与游客。

活动尾声,主持人代表主办方感谢所有参与者,强调“沈那的根脉里藏着文明记忆,诗歌的声韵中载着文化薪火”。此次朗诵会不仅让每位诗人的作品都得以展现,更以诗歌为桥梁,让河湟文化在多元表达中焕发新生,为文化传承注入了鲜活力量。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