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诗界学者八卦楼论诗:鼓浪屿的“海拔”因为诗歌不断升高

2024-05-02 作者: 何无痕 朱道衡 陈起鸿 | 来源:厦门日报 | 阅读:
主持人,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说,文学尤其是诗歌,都需要勇气。

  八卦楼(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少毅 摄)

  什么是“鼓浪视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诗意要如何表达?昨日上午,作为第十届鼓浪屿诗歌节配套活动,“鼓浪视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诗意表达”沙龙在鼓浪屿八卦楼内举办。诗界学者们汇聚一堂畅所欲言。围绕这个主题,他们说起了过去,聊起了现在,也谈起了未来。

  诗界学者们碰撞的观点,是火山爆发般诗意的喷射,也充满了对鼓浪屿深挚的感情。主持人,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说,文学尤其是诗歌,都需要勇气。而鼓浪视野,正是这么一种辽阔、勇敢、探索的精神。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看来,中国诗歌发展史是场地壳运动,鼓浪屿的“海拔”,还因为诗歌在不断升高。

  在沙龙上,诗界学者们碰撞观点。(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许秋珩 摄)

  ▶说过去

  诗界大咖回顾 与鼓浪屿的诗意邂逅
 

  年过90岁的诗界“大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最先发言,他笑称自己是“90后”,最先发言是对自己“最年轻”的优待,他一开口,用具体而细微的场景描述,将观众拉回到70年前——那时的他年轻气盛,戴着北京大学的徽章,和同学走在厦门的街头,而鼓浪屿,正是他青年时代曾邂逅过的地方。

  他没有谈中华文明,也没有谈鼓浪视野,但他谈了鼓浪屿,在断断续续的雨里,既潮热又温柔。“我希望鼓浪屿诗歌节就这么办下去,一年又一年地让我们享受诗歌,享受美好。”

  作为同龄人,孙绍振也悄悄陷入了回忆,他在这里邂逅了舒婷的诗歌,她的诗歌与北京的诗人所产生的奇特共振,让他意识到一个属于诗歌的新时代已到来。他说,这是一场造山运动,一场地壳运动,“每一年鼓浪屿的‘海拔’都在升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都在提高,造山运动和地壳运动还没有停止。”孙绍振认为,中国现代诗歌和西方诗歌的碰撞和融合,是伟大的“转基因”工程,但我们一定会见证诗歌新的崛起。

  有个令人感动的小细节是,诗界学者们谈及过去的回忆时,台下观众听得十分专心。主持人王山也特别对观众们表达了谢意,“非常感谢大家在台下这么认真地倾听。我相信大家此刻也有着跟我一样热泪盈眶的感觉。当我们回忆起过去时,那些具体的细节很动人,而这些事也间接告诉了我们,文化的根究竟在哪里。”
 

  ▶话未来

  表达现代化诗意 每一个普通人都可参与
 

  鼓浪屿的诗意,在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看来,是中西文明碰撞、交汇的产物,也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诗意表达的合适起点。他说,文明首先是一种开放的视野,而中华文明要推向新的高度一定离不开诗歌的形式,这也是所有诗人的使命。“今后中国的诗人必须有文明的视野,我们也应该给世界贡献能代表现代化中华文明高度的诗人。”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则谈起了中华文明诗歌的源头《诗经》,他说,《诗经》特别好,好在“心大”,他认为其中“食野之苹”尤为重要,现代新诗也应获得“野”的赋能,同时把握好方向和方位,方向感朝着百姓大众,方位感在天地大野,永远在心里放着那条“食野之苹”的小路。

  在长江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看来,每一个普通的个人,都可以参与这个表达的过程。他说,现代化是经验的叠加,人们要表达,首先要学会发现诗意。“人生不是活多少年,而是活多少个时刻。人们贫乏,因为属于我们的时刻和瞬间太少了。”他说,从现在起,去寻找和世界相遇的重要时刻,然后记住它,留下它,这就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诗意的表达。

  谢有顺

  【专访】

  长江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

  用好鼓浪屿这个文化符号 做好诗歌这篇文章

  来到雨中的鼓浪屿,让谢有顺看到了理想生活的美好图景,风吹树叶、雨滴石板路、小巷漫步……在他看来,这就是一首生活的诗。虽然是学者,但谢有顺谈论诗歌的方式,却让人感到亲切。他说,“每一个人都应心怀诗意,因为诗意的发现,是为了让我们内心绽放、想象飞扬,最终丰富自我,从而得以生活得更好。”


  ●谈诗意

  “每个人都应该有发现诗意的愿望,也应该学会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平凡事物里发现诗意”
 

  人们总在探讨,如今的时代还有没有诗意。但在谢有顺看来,一切事物都有诗意,关键是要有发现诗意的眼光,要能撬开事物、经验的缝隙,找到诗意。

  那么,诗意究竟是什么?谢有顺说,诗意就是寻找你和你世界相遇的重要时刻,当那个时刻出现,世界就会为之改变,“平凡的人,生命中也不乏重要的时刻,但我们有没有抓住这种决定性的瞬间?即便是第一次发现沙滩、花朵、下雨的美丽时刻,也值得记住。”

  不过,对于个体而言,诗意有意义吗?“太有意义了。”谢有顺说,诗意会使人生更丰富,“当我们觉得人生贫乏,觉得庸常、琐碎、现实、沉重的时刻,我们需要诗意带给我们拔地而起的力量。”谢有顺说,“诗意让我们感受世界的另一侧面,让我们得以神采飞扬,进而拥有更饱满的人生。”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发现诗意的愿望,也应该学会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平凡事物里发现诗意。

  而回归到对于现代化诗歌的期待,谢有顺认为,现代化诗歌应该是文化、经验、思想的“叠加态”。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边上一位美丽女士,穿着旗袍,打扮传统,但手上戴着西方工业发明、制造的手表。“文化应该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叠加,各种经验交汇,各种思想激荡,在承认文化广阔、多元的前提下,去寻求全新的表达。”

  之所以与诗歌结缘,因为谢有顺本身就是诗歌的读者。他说,诗歌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语言之美,“诗歌是语言的结晶状态,正是这种语言之美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想,一个敏感的心灵,一个对文字敏锐的人,都会被中国的诗歌之美所打动。”而之所以聊起诗歌就充满了激情,是因为诗歌也极大地丰富了谢有顺的生活,“我因为喜欢诗歌,认识了很多诗人,认识了很多有趣的灵魂,这也成了我热爱诗歌的极大动力。”


  ●谈鼓浪屿

  “鼓浪屿充满着诗意,又拥有舒婷这样重要的诗人,它天生就应该与诗站在一起”
 

  谢有顺认为,当代有很多优秀的诗人,将哲学思考和美好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对于有些受到争议的当代诗歌,谢有顺认为文学被争论反倒是一件好事,“它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不同方式。”而有些诗人的诗作能触动时代的情绪,在人群里唤起他们对诗的认知,也许有争议,但也同时强化了诗歌的存在感。

  漫步在鼓浪屿上,让谢有顺想起了历史与未来在这座小岛现在的时空里同步交汇,感慨万千。“一切都是动态的,无论是中华文明还是文学,都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各种经验的汇聚。”

  他说,自己也是一个动态的人,“我不赞同人们简单地回到传统,每个人都是以叠加态的形式活在世界上。”伴随着各种经验的叠加,生活不断复杂起来,但也得以丰富。看着他注视鼓浪屿的眼神,对细节的凝视,你会知道他正继续“叠加”自己,也又拥有了许多独属于他的诗意“瞬间”。

  谢有顺说,鼓浪屿充满着诗意,又拥有舒婷这样重要的诗人,它天生就应该与诗站在一起。因此,举办鼓浪屿诗歌节在他看来再契合不过,“我们应该用好鼓浪屿这个文化符号,做好诗歌这篇文章,这对于鼓浪屿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

  新疆北庭边塞诗诵读沙龙。(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林铭鸿 摄)

  经典咏流传

  新疆北庭边塞诗诵读沙龙举行

  昨晚,新疆北庭故城跨越万里,“牵手”鼓浪屿,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带来一场文化盛宴——“放歌边塞·诗意北庭”新疆北庭边塞诗诵读沙龙在鼓浪屿音乐厅举办。该活动是第十届鼓浪屿诗歌节的配套活动之一。

  这里有个背景,2019年7月18日,厦门鼓浪屿管委会与新疆吉木萨尔县政府缔约,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与北庭故城“成功牵手”,正式结为“友好世界文化遗产地(点)”。

  昨晚7时30分,原创诗画舞《诗赋千古韵》拉开活动序幕,慷慨激昂的边塞诗歌在耳畔回荡,伴随民族气息浓厚的音乐、舞蹈,现场观众仿佛置身边塞,领略大气磅礴的北庭风光。随后古典舞《北庭锦袖》、诗朗诵《致橡树》、诗画舞《援疆路,北庭情》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

  少数民族和汉族姑娘联合出演的舞蹈《北庭人刀郎舞》,掀起一波小高潮:新颖的音诗画舞结合多媒体技术,生动地再现了边塞风光、历史场景,赢得阵阵掌声。“希望我们的舞蹈能让厦门人民感受到新疆的魅力,爱上新疆。”参与演出的哈萨克族姑娘库力曼说。

  诗朗诵者吴志铎来自吉木萨尔县,对再次来厦门,颇为兴奋,“去年9月,我第一次来厦门,第一次见到大海,太震撼了”。在吴志铎看来,厦门绿树成荫,风景如画。

  据悉,本次活动是厦门和吉木萨尔第二次以诗歌沙龙的形式,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是两地“牵手”以来,促进共同发展的又一实际举措。吉木萨尔县文联主席朱忠辉介绍,他们也希望借助鼓浪屿的影响力,提升北庭故城与吉木萨尔的知名度,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新疆历史文化、当下社会现状。

  托马斯·托特管风琴音乐会。(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林铭鸿 摄)


  老琴发新音

  托马斯·托特管风琴音乐会举行
 

  晚风吹拂鼓浪屿,白浪追逐沙滩。28日晚,夜幕落下,管风琴乐声响起。在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第十届鼓浪屿诗歌节的配套活动之一——托马斯·托特管风琴音乐会如约而至。世界级大师托马斯·托特(Thomas Trotter)奏响管风琴,为现场观众呈现一场听觉和视觉的盛宴。

  音符轻快跃动,旋律曼妙流淌。管风琴艺术中心座无虚席,音乐会由托马斯·托特个人独奏,只见大师弹指移足,指尖跳跃,脚尖轻踏,通过多元化风格曲目,全面展示出了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这架波士顿-灵光堂Casavant Opus 700管风琴的丰富音色,美妙的乐声为音乐之岛注入活力,让这架有百年历史的管风琴焕发新生。

  当天,托马斯·托特共演奏了8首曲目,风格多变,时而柔情时而激昂,时而平静时而欢快,在夏尔-马里·维多尔的《第五交响曲》选段中,托马斯·托特伴随着脚键盘上诗意的旋律,为观众展现出了音乐的热情激烈,最终主题在脚键盘上以八度的演奏方式结尾。现场听众跟随乐章感受音律之美,无不为之倾倒,掌声久久不息。在观众的热情掌声中,托马斯·托特为大家加演了一首耳熟能详的鼓浪屿专属的管风琴曲《鼓浪屿之波》。

  据介绍,托马斯·托特是“鼓浪屿驻岛艺术家”计划签约的第一位管风琴演奏家,他是英国最受欢迎的音乐家之一,曾被英国女王授予女王音乐奖章,他担任过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教堂的管风琴师和伯明翰城市管风琴演奏家,并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等多个全球地标性艺术表演场馆举办过独奏音乐会。

  除了28日的管风琴音乐会外,第十届鼓浪屿诗歌节期间,托马斯·托特还将于4月29日举办大师班,于4月30日举办管风琴音乐会。

  (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无痕 朱道衡 陈起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