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名家荐读|杨克:一种理解和思考乡村振兴的新视角

——林目清《村支书日记》序

2024-04-19 作者:杨克 | 来源:中国诗歌学会 | 阅读:
这本诗集是纪实同时也是虚构。在理解和分析这些诗歌的“诗史”价值时,我们需要将它们视为扶贫历程中的见证和记录,同时,它们也是诗人在中国现代社会背景下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重要文本。
作者简介

杨克,编审、一级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198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太阳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等出版《杨克的诗》《有关与无关》《我说出了风的形状》《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每一粒光子的轨迹》等13部中文诗集、4部散文随笔集和1本文集。在日本诗潮社、美国俄克拉赫马大学出版社、西班牙薩拉戈萨大学出版社和英国、埃及、韩国、蒙古、罗马尼亚等国出版了《杨克诗选》《地球苹果的两半》《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等多种外语诗集,诗作共被译成17种外语。获过国内外文学奖十几种。

 

 
  我并未有机会探寻诗人林目清的灵魂深处,我们的交集仅在一场喧嚣的文学聚会之中,未曾有过深入的私人交谈。然而,当我承诺为他的作品作序时,我是被一种深深的共鸣所驱动的。这源于我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大学的校园写诗并发表在《芙蓉》这样的权威文学期刊的诗友,有一种身份认同的亲切感,我们同属于一个诗歌大时代。尽管时光荏苒,那份与诗歌的热爱并未因年华的流转而淡化。林目清是一个有毅力的诗人,他有一种韧性,无论是顺境或逆境,他都坚持着他的创作。他的作品已在各类刊物中散播了四十年,这让我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执着和坚定,犹如水滴石穿,岁月虽长,他的笔端却从未停息。他已出版的诗集数量达到了十余部,部分诗集的销量甚至接近万册,足见他的作品对读者有一定的亲和感和影响力。

  在品读这部讲述乡村扶贫的诗集时,我深陷其中生动而真实的叙述。我曾在思考中慨叹,若作者能在扶贫的最后一刻出版这部作品,它可能会吸引更多的目光,引起更多的讨论。然而,逆思而行,“文章千古事”,有时延缓的出版,或许作者对作品更深一层的思考和打磨,会赋予它更持久的光芒。将来沉淀在岁月的河床上,那些文字也许会因为时间的洗礼而更为夺目。
  我想象未来的人们,在读到这部村支书的日记时,会沉浸在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中,并深入挖掘日记与其社会和历史背景之间的紧密联系。首先,它是生动而具象的社会历史记录,描绘了乡村扶贫的概貌,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政策实施的方式,还包括村民的反应、接受程度,以及由于扶贫政策带来的社会变迁。这样的日记,如同一个微观世界的历史全景镜,生动而立体。其次,日记体文本的作者,他的个人视角和感受,如同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亲身参与的视角,让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探讨这段历史。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透过日记,感受到这些年的乡村文化,所处年代的社会氛围,窥见人们的价值观。这样的日记体作品,它犹如一面镜子,引领读者反观自身,对历史、社会和个人身份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它不仅让人们了解过去,更能反思现在,洞见未来。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读《村支书日记》中的诗作,窥一斑而见全豹,先分析讨论其中的日记之五十九,以及日记之一百五十三,日记之一百八十四。
  这三首诗描绘了中国农村扶贫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沧桑历程,以及驻守的村支书的生动实践。我们从中可以触摸到中国扶贫工程的骨骼和脉络。
  在“村支书日记之五十九”中,作者以诗的语言绘制了扶贫中的人口易地搬迁画卷。我们仿佛看见了一幅幅高山贫困村民迁徙至山下小镇的生动画面。这样的策略在许多地方得以实施,显现出中国精准扶贫的系统性思维。而诗人通过对贫穷的山地与相对富饶的山下小镇的对比描绘,剖析了社会结构的层级差异。
  “村支书日记之一百五十三”中,诗人描绘出村支书内心的欣喜之情,他看见了农村社会生活从贫困向小康的微妙转变。诗人也点明了贫富之间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而贫困的现象,也并非无法改变。
  “村支书日记之一百八十四”更是巧妙地引导读者透过现象学的视角,走进村支书的生活现场。诗人细腻地勾勒出村庄改造的场景,如清理河道,改造厕所等,这也透露出了村民生活品质的日渐提升。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官体验,读者能更深入“看见”扶贫的具体实践。
  从审美角度来看,这三首诗注重了意象的经营。例如“精准地把一个小村庄连根拔起,移栽到山下的小镇上”,“把名单移到了奔小康的页面”,“我们村可以把溪沟整成标准化的水渠”。这些鲜活的画面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在“村支书日记之五十九”中,诗人通过比如“蚂蚁族群还没反应过来”,“这里的许多动物,从此没有人的相依陪伴”,揭示了贫困与自然生态的深刻关联,以及人类社会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不仅对当下生态环境的关注提出了犀利的呼应,也揭示出解决贫困问题的多元视角和复杂性。
  在“村支书日记之一百五十三”中,诗人细腻描绘的生活细节,凸显了扶贫对普通人生活的改变。“手电筒、煤油灯、水车、风车……都收进了村级活动中心的博物馆了”这一句诗,透露出科技进步对农村生活品相的改变。而“村支书日记之一百八十四”则从乡村的基础设施改造入手,引发了关于乡村振兴和农民福利的思考。诗人通过如“屋檐水滴不出浊气”,“阴沟里没有蚊虫横行”的描绘,传达出扶贫对于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性。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村支书日记之一百八十七”中,诗人使用了许多具体的符号,如“喜鹊叫”,“月亮睡到树梢上”,“星星打瞌睡的眼”等,它们在诗歌的结构中相互关联,这种对符号和意义的处理呼应值得肯定。
  我们仔细品读下一首: 

村支书日记之一百九十二
(2022.5.25,星期三,晴;壬寅虎年四月廿五·国际失踪儿童日) 

突然得到消息
我的一个扶贫战友老张患了绝症
据说是胃癌,刚发现就是晚期
现在已快不行了,就住在湘雅医院 

老张,好人啊
他是一个快退休的老头子
驻扎在我们隔壁大叶村扶贫有八年
很少回家,倒是他爱人经常来看他
每次都来去匆匆
每来一次,总是叮嘱他:老张啊
年纪不小了,要注意身体
工作是国家的、人民的,但身体是你自己的
但他老是回答:老婆子,你放心
不会有事,我的身体好着呢
我的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也是国家的、人民的
有国家和人民撑腰,我的身体就不会有事 

今天我和村委会三个人去医院看望他
一早,我们搭乘班车去县城坐高铁
花了三四个小时才赶到湘雅医院
我们一进病房,他看到我迎面而来
就用力伸出他的手
我立马走向床前去与他拥抱
拥抱之后,大家都泪流满面
他弱弱地说:老林啊,我快不行了
看来马克思找我急啊
剩下的革命工作,得靠你们来做了
扶贫工作奔小康,乡村振兴国富民强
乡村振兴,重任在肩,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说罢,他抹了眼泪,拿出一个笔记本
说:“最近一直睡不着觉,放心不下我们大叶村
躺在病床上,望着窗外,总是泪雨霖铃
深有感触却说不出来,于是我只好写了一首诗
请你们的秘书小李给我念念
以我表心怀,算告慰大家了吧! 

“我的大叶,我的第二故乡
是我的灵魂再生的地方
我的大叶,我的最爱
我把我所有的情都给了你,现已一无所有
我把我所有的情已融入我的身体
献给了你,我的大叶,我的村庄,我的第二故乡
最能表达我情感的,是我的肢体
我用支撑了我六十年岁月的肢体最后为你坚挺
为你操劳操心,为你排忧解难,为你强身健体
是我今生最大的荣幸 

也许我将背离你而去
你将永远不知我去了哪里
我要在梦里去那与天堂最近的大草原上驰骋
去与离我的爱最近的雪峰山再次游历
还要去离海最近的我国沿海地区最发达的大都市
去看东方明珠,去看太阳升起的地方
卸下我在人间的重负和心的桎梏
去自由的世界、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太空飞翔 

我要用我的双手舞动
划出心图,再一次引你走近我的真心
我要用我的双脚跨步转动
丈量你离我最后的距离,然后在旋动中飞升
投去我眺望你的望眼
我要用我躯体饱满的热情
像一块我心底的热土去表达我最后献给你的最爱
你看我胸膛的震动声里,心花已怒放
像电磁弹投向你,炸开你的胸膛
与我一起相拥 

除了我对你的情,我已一无所有
我展开我的双手舞动
在病床上锤炼我飞向你的翅膀
我欲迈开飞翔的跨步,旋动
修练我腾空振翅的力量与美姿
今生是你在我的梦里为我刻下了游牧的好时光
那么就用我最后唱给你的歌声和对你最后的呼唤
引你再一次在我的梦里
一起去飞翔,去飞翔” 

小李子吟诵完
大家泪雨磅礴
大家哽咽着,病房里很静,很静
一道晚霞射进来
灿烂了大家斑驳的泪脸 


  我以为《村支书日记之一百九十二》是一首展示了扶贫现场情感世界的深情诗篇。它描绘了老张这位扶贫书记在面临生命的终结时对于村庄、村民深深的爱。
  首先,诗人通过具体描绘老张面临病痛时对于扶贫事业的深深执着,将读者带入了老张的感情世界。老张将自己的身体形象地称作是"国家的,人民的",这体现了他将个人生命与国家扶贫事业紧密相连的信念。他在病床上,面对生命的挑战,依然牵挂着乡村的未尽的扶贫项目,将未来的工作交托给他的同事们。
  老张对于大叶村的深情爱意,是这首诗的感情核心。他称呼大叶村为“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的灵魂再生的地方”。这个比喻充满了情感色彩,他到村子扶贫是他今生的最大荣幸。老张他希望能在“与天堂最近的大草原上驰骋”,在“离海最近的我国沿海地区最发达的大都市看东方明珠”,但最终,他还是会回到大叶村,用他的情感和力量去爱村庄,即使在病痛和死亡面前,也依然痴心不改。
  诗中的老张形象象征了所有为了扶贫事业奋斗的人们。他们的执着、勇敢和献身精神,以及对于乡村和人民的深情厚意,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这首诗是一首具有深厚情感色彩和社会责任感的诗歌,对于理解扶贫工作和扶贫工作者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此外,这首诗也展现了老张生命中的尊严和价值,他是一位勇敢面对生命挑战的人。他的生命力、他的坚韧不拔、他的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尊重,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深深的展现。
  这首诗的诗史价值在于它生动地描绘了扶贫工作者的生活和感情世界,展现了他们深情的爱国精神和对于社会责任的执着。它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故事,让我们深深理解了扶贫工作者们的奉献精神和坚韧品质。它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以及扶贫工作的崇高使命,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乡村振兴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强调个人经验和主观性,以传达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和混乱,揭示人性的深层和矛盾,在诗人的写作中也有所体现,在“村支书日记之一百九十三”中,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从微观和个体角度出发,通过反复强调喝酒,醉酒,表达了对某种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讽刺,以及对天上的月亮和星星的比喻,来传达他的孤独和无奈。这反映出在实施扶贫政策时,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防止权力滥用,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村支书日记之一百九十四”则通过季节的变换,暗示了生命的周期和爱的漫长旅程,“拥有时间就拥有生路”,进一步强调了个人的主观性和选择性,对生命和爱的理解,这可能暗示了在扶贫工作中,不仅需要解决物质生活问题,更需要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精神。
  这本诗集是纪实同时也是虚构,我们不能将它全部看成某个村支书的扶贫日记,相当部分,是作者在生活中观察的综合,但无疑与一个又一个扶贫工作人员的亲历重合,因为,它们出自现实,是千千万万扶贫人的精神生活的写照。在理解和分析这些诗歌的“诗史”价值时,我们需要将它们视为扶贫历程中的见证和记录,同时,它们也是诗人在中国现代社会背景下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重要文本。

  总的来说,这些诗歌既是历史的记录,又是文化的见证,同时也是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批判。这些诗歌以其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扶贫工作的实践。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像日记这样的第一手材料也有其局限性。作者可能会有主观性的偏见,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遗漏或者夸大某些事情。必须结合其他材料和研究,更深入的阅读将揭示出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中国的乡村振兴运动。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结果,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复兴。希望通过诗歌,呈现出一个和谐、多元、可持续的乡村形象,提醒我们关注并珍视这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不仅仅是美学的,也是社会学的,通过阅读思考,它启发了我们的想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思考乡村振兴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