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寻觅诗歌里的“自己、天地、众生”

——第五期“天津诗人读诗会”成功举办

2024-02-27 作者:罗怡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本期读诗会,有诗歌、有香茗、有著名诗人、河北省沧州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吕游老师作为主讲嘉宾。

  城市里的春天总是比旷野的春天要迟一点,须得有茶香浮动,才配得起此刻的春意初萌,比如今生与诗歌相遇,是蹀躞穿行于枯寂的人世间之后,令我们获得了冲破生命岑寂的那股力量,烦恹时与一盏清茶闲坐,竟是未曾有一日放下过,感喟“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荡漾与轻快,细嘬一口,更有“无由持一碗”的一见倾心,一场缘分竟是这样让人怦然心动。本期读诗会,有诗歌、有香茗、有著名诗人、河北省沧州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吕游老师作为主讲嘉宾,那么,我们藉由一首首诗歌开始,揭开春之序幕:由贵州百年黔庄三官楼王家烧房酒协办的“天津诗人读诗会”第五期,在珠江道醉茗峰茶庄举办,时值吉年吉日吉时:2024年正月十六上午九时。

  本期特邀嘉宾有: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智中教授;河北沛然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沧州市文联副主席、沧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苗笑阳博士;著名青年画家、天津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阚传好;天津市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委会委员、天津市河北区政协原副主席、河北区统战部原部长张景云;摄影家、天津人民出版社原编审尹春华;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李云;一零一企业家俱乐部总会长田丽华;以及诗人罗广才、三墨、武锦龙、张乾等。

  周则伟诵读茨维塔耶娃的《眼睛》,吕游老师解读,18岁的时候,茨维塔耶娃已经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黄昏纪念册》,那一年是1910年,中国新诗运动时隔7年才刚刚开始,但是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中已经凸显出了象征主义的遗风。这首《眼睛》开篇就用了五种比喻:火光、明镜、心情、圆孔、黑洞,在层叠的象征中,让读者感受到了眼睛中的热烈、明澈、沉痛、纯洁和绝望。爱伦堡评价同时代这位诗人茨维塔耶娃:作为一个诗人而生,作为一个人而死。

  刘春龙诵读策兰的《死亡赋格曲》,吕游老师解读,保尔·策兰的诗歌风格继承了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善用象征、比喻,意象隐晦,扑朔迷离,令人沉醉。“死亡赋格”这个题目中我们至少把握到两个方面,即诗作的主题和艺术形式。不同的节奏读来有不同的感觉,这也在于译者的语言特色,就像同样的食材炒同一道菜,但是对于火候的掌握、食材的运用、佐料的分配的不同,菜的味道又有不同。

  孙文敏诵读海子的《阿尔的太阳》、罗怡诵读大解的《眺望》,吕游老师解读:梵·高和海子的一生,皆为短暂而痛苦的一生。年轻的海子并不是在诗中预见到了自己的未来,而是表达自己对这位伟大画家的崇拜和引为知己的愿望。一个是荷兰天才画家,一个是中国天才诗人,“瘦哥哥”,表现出海子对梵·高的欣赏和尊重。如同向日葵的追逐和陨落,梵高的艺术和死亡对年轻的海子是很震撼的。海子其后诗作中的太阳意象和麦地情节,同梵·高有很大联系,比如《太阳·七部书》。大解的这首《眺望》,写了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所见,而看到的鸟群仿佛是“信使”,而白楼和山巅之间的空气“带着余晖在流动”,带来的是那股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生存的奥秘”。在海子和大解的诗歌中,总能感觉到一种神奇和神秘的磁力,那就是“造物主”带来的力量,抑或是“神”的力量——这里的神未必就是信仰中的神,这是源自生命、宇宙的神秘力量,带有鲜明的哲学思辨色彩,不管是海子诗歌中强大的抒情色彩,还是大解诗歌中弥漫着的关于人性的光芒。这就使“海子们”和“大解们”的诗歌总有一种超出时代、超出空间的高蹈,这种创作实践,正如浙大教授骆寒超所言:除了选择坚执信仰类的主题思维路子来化解忧患基调外,还选择了另一条路子,即以感悟哲理来使诗篇进入超越的境界。

  施彭瑜菲(十岁诗歌爱好者)诵读顾城的《生存》,吕游老师解读,顾城这首《生存》,“水上漂着石头”,这种生存是骄傲的;随风起伏的醉鬼是漂泊不定的;杯子里的海水是苦的;而勿忘草和墓碑就是我们的“生存”,在渗出的笑里面,蕴含的或许就是不能实现的“童话”。顾城以巨大的象征性,使其诗歌变得纯洁和神秘。顾城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了大的宇宙世界,你只管读,不要去解释什么,就能读懂,就不会破坏诗歌里的美,就像他吊在树上,挣扎着,一点儿一点儿断了自己的生命,断了和这个世界的联系,那又和一棵草被风吹黄,吹枯萎有何不同,只是,顾城最后做了自己的北风。

  韩英涛诵读蓝蓝的《九岁那年》,吕游老师解读,“九岁那年,我活到了五十三”这种时间上的相悖恰恰写出了失去姥姥的无限悲痛和伤感,这样的时间悖论同样也写出了失去母亲的伤痛。这种伤感一直延续到三、四两节诗歌,当我“是泥土缓慢的呼吸”,作者的疼痛已经超越了生死,“是中原一片向阳的山坡上/变换的四季”,伤痛被大的宇宙观稀释了。我们可以把这种情感的无线放大理解为“胸怀”。这首诗歌不仅仅优秀,也具备了经典性。

  李红艳诵读梁小斌的《我曾经向蓝色的天空开枪》,吕游老师解读,这首诗作早于《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他保持着梁小斌诗歌创作中一贯的象征、隐喻,但是读来,更具有血性和自我剖析意义。单凭这三首诗歌,梁小斌已经深深刻进了中国诗歌发展史。它不仅仅具备了时代性,他的巨大象征意义下涵盖的哲学意义已经超越了诗歌本身。这三首诗歌还会存活很多年,包括这首《我曾经向蓝色的天空开枪》。

  王丽冰诵读李亚伟的《中文系》,吕游老师解读,这首诗正是朦胧诗向后朦胧诗迈进的时候创作的。我们看到的是与传统诗风大不一样的放肆语气,但与此同时受到的挫折感也有所加强。试图打倒一切,但即便打倒一切也未能心如所愿。当李亚伟的野气在诗歌里纵横良久却还是找不到合理的解构之时,后来的作品少了以前的干脆和直爽,多了一些哀婉的情怀,像一个迟暮的侠士怀念往昔的年少轻狂。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第三代的这种年少轻狂,相对于成熟的诗人,我更喜欢这种身上没有绳索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诗歌创作。我的一些较为轻松的诗歌中,有《中文系》的影子。

  袁立茹诵读张锋的《本草纲目》,吕游老师解读,这也可以说是第三代诗人中非常独特的一位诗人,他的《本草纲目》就非常独特。这首诗歌引用九个历史典故,以幽默式的语言对中国爱情、文学、政治三大主题以及传统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推送这首诗歌,除了要和大家分享和李亚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言,还有一点:作者张锋是杭州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可见,诗人的创作一定是有一个支点的,这个指点除了阅历外,文化背景和储备对一个诗人的创作是何等的重要。这不由我想到几年前,河北籍诗人郁葱在一次诗歌讲座中所讲:诗人拼到最后,拼的不是才气,而是阅历、知识储备和毅力。今天在座的诗友从事各种职业,有各种知识的储备,相信这些对我们的诗歌创作大有帮助。

  张颖诵读韩文戈的《晴空下》,吕游老师解读,诗人在这儿构想了一个来生:有爱他的女人也有他爱的孩子,在晴空下,在旷野里奔跑。甚至是“像植物一样/从小到大,再长一遍。”对来生最简单的渴望,恰恰折射了诗人今生的无奈他的想法,非常伟大也非常简单,人生之困苦、迷惑、挣扎都在结尾这句话里体现了。让我吃惊的不是诗人那颗辽阔的心,而是他的卑微、无助,甚至绝望。这首诗有几个要素:妈妈、岩村、孩子。在我看来这三个要素,分别代表三个关键词:根、故乡、希望。妈妈是生命之根、岩村是故乡之魂、孩子代表未来和希望。恰恰是希望不可得,这种不可得的希望融进了共通的生活阅历,读来心头总有一丝淡淡的伤感。

  张凌霞诵读路也的《身体版图》,吕游老师解读,在我读诗的时候,脑子里总会形成一个鲜明的形象,路也的诗歌给我的形象就是一位扎着两个小辫子,穿着民国学生服的俏皮小姑娘,有着水墨般的古典美。她的诗歌里,有着诗人林子的热辣和真诚,这首诗歌的结尾处和林子的《给他之十》中的结尾:“深夜,我只能派遣有翅膀的使者,/带去珍重的许诺和苦苦的思念,/它忧伤地回来了----你的窗户已经睡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语言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不同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路也是在继承,也是创新。有时间的话,我们可以再读读她的成名作《江心洲》《木梳》。

  王尧天诵读洛夫的《烟之外》,吕游老师解读,《烟之外》创作于1965年,可以看作洛夫早期诗歌作品,写的比较明朗。在这首诗中,洛夫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自喻为漂泊异乡的云,描绘了自己在夜晚潮起潮落的景象下,远离故土的深切思念。"烟之外"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家乡的回忆,尽管知道那个“她”已经离去,但那份深情与记忆并没有消散,而是逐渐变得平静,最终只能化为一声叹息。

  张茹诵读徐俊国的《小学生守则》,吕游老师解读,徐俊国的诗最让人感动就是他对生命最本质的关怀,这首诗视角独特,表达奇巧,内涵丰富,值得用心感受的东西太多。正如徐俊国自己所讲:“寻找自己的写作原点,我发现让自己心有所动的灵感泉源,都与没被时间过滤掉的童年经验密切相关。规避外在世界时自我隔离的孤寂感,不断强化我与自己对话、向自己求救、为自己守护蜗牛壳的心理暗示。”这首诗作可以看作是徐俊国写作初衷的一个回答。

  田丽华诵读牛庆国的《一点忧伤》,吕游老师解读,牛庆国一直潜心写作,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质与风骨。他的写作,不是无意义的话语繁殖或写作能量的耗费空转,而是渗透心血和寄托精神的心灵贯注,为一个时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影像。用牛庆国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被文字养活的人。文字是我的粮食和亲人。我生活在祖国西北的那片黄土地上,那里是人类的一片高地,那里是需要诗歌仰视的一片土地。这些年来,我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泥土就在哪里,故乡的四季就在哪里,我的诗歌也就在哪里。”海德格尔说过:“是诗歌作品使大地成为大地。”牛庆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土地的同时,把人类古老的土地情结,在一代农民身上又尽情地演绎了一回。

  李云诵读灯灯的《嵇康打铁》,吕游老师解读,这首诗作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嵇康每天在树下打铁,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与嵇康的叛逆气质和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心态非常吻合。这首诗以叙述为主,议论、抒情结合。借历史场景抒情,情景交融。

  陈佳妮诵读臧海英的《单身女人》,吕游老师解读,单身女人的苦情歌。诗人真诚地面对自己,真实的体验。诗作中带有孤寂感和淡淡的苦味。臧海英的诗歌风格可概括为:沉郁凝重,尖利冷峻,灵动飘逸。沉郁凝重是诗歌所表达的生命状态,尖利冷峻是作者对生命的态度,灵动飘逸是文字的表达形态。这首诗歌对其诗歌特色是个很好的阐释。

  刘萍诵读车延高的《揖别》,吕游老师解读,车延高的《揖别》,借用的是李白诗《赠汪伦》,但是已经不是“忽闻岸上踏歌声”带来的分别时,胜过“桃花潭水”的朋友情谊,而是“曲终人散”的悲凉之情。你看,“舟横野渡,鸟去无音”,营造的是“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失落之情。“孤月当空”,照见的不是分别之人,而是“没有青烟”的“汪伦的坟”。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耳边跳出的熟悉的声音”,本应该是青莲“乘舟将欲行”时,汪伦“踏歌”送别的依依惜别,但是车延高先生诗中却是“桃花潭水还这么深”,人情“咋就兀自薄了”的千年一叹。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境营造”,在这样的总体要求下,语言的各种修辞的运用,就是为了这一创作“中心”服务的。所以,“诗到语言不止”,能营造好“意境”,寻求诗歌的意境之美也许才是现代汉诗创作的“终极目标”。

  王宇诵读刘川的《拯救火车》,吕游老师解读,刘川这首作品把人与物诗化后,触碰到时代的颤痛。题为拯救火车,实则是拯救一个时代。谁来拯救?这是个大课题。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刘川诗歌的一大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其诗歌语言方面,他注重使用平民化的语言,但这种语言一旦融入了比喻,就使诗写的对象变得有灵魂,变得血肉饱满,这首《拯救火车》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王宏诵读刘年的《橡胶歌》,吕游老师解读,这首诗歌借助割橡胶的女人写了女人的不幸。刘年在割橡胶—橡胶—橡胶树—女人之间找到了一种表现女人不幸和生活艰辛的道路,其隐喻性不言而喻。其实这首诗歌是刘年写给姐姐的一首诗歌。2000年,刘代云去云南打工,从此和家人失联。23年过去,家人原本以为大姐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没想到近日得知她生活在佤邦,还有了两个女儿。在永顺县公安局民警的帮助下,大姐终于可以回国与家人团聚。由姐姐而延伸至更多女人的不幸,这是刘年所要表达的。

  张乾诵读江一郎的《故乡的路》,吕游老师解读,诗的最大特点是把故乡的路比作“绳索”“鞭子”,并延伸开来。试问,谁又不曾被这根绳子抽过呢?一万个人或许有一万个故乡,一万条回家的路。这条路或平坦或崎岖,或笔直或蜿蜒,但都被抹上了相同的印记,无一幸免。江一郎是从乡村语境创造诗篇的高手,作品现实与想像间的距离高远,蕴含着新鲜且丰饶的诗性意义。诗人还着手捕捉特别的情境和瞬间感受,于单纯中呈现情感的丰富。诗评家谢冕曾评价江一郎:“能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动的对土地的亲近,歌谣般的抒情结构。”

  苗老师为本次读诗会做总结发言:这次吕游老师选的这20首非常用心,各种流派的都有,让我通过他诗歌的眼睛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天津诗人读诗会”每次的举办地点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有医院、学校、还有茶室,每次还有很多新的面孔,相信未来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与会的读诗者均来自各行各业,都是在自己行业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我们来到这里都把自己的心灵打开了,让我们在诗歌的氛围内抱团,这一刻我们是幸福的。

  著名青年画家阚传好先生代表“天津诗人读诗会”向吕游老师赠送他的国画作品;著名翻译家、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智中教授代表“天津诗人读诗会”向醉茗峰茶社王丽冰女士赠送天津著名画家谷军老师的书法作品。

  如果说诗歌浇灌着五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之河,那么饮尽醉茗峰的一盏清茶之后,再与诗歌撞了个满怀,从此诗者的隐隐风骨始终激荡着通透跟谦和,浇胸中块垒、抒心中丘壑,善良的读诗人总是襟怀坦荡,大美而辽阔!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潮来潮去/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天津诗人读诗会的诗人们一边以诗歌化解人间愁结,一边寻觅诗歌里的“自己、天地、众生”,或许才下眉头的不是彻头彻尾的清苦,而是有些微甜地泼洒了一地的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