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用诗歌照亮乡村儿童心中的光

2024-01-11 作者:费祎 | 来源:光明日报 | 阅读:
“不学诗,无以言”,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往往是从韵语、童谣、儿歌开始的。

  近日,一场“大山里的诗歌节”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举办。以诗之名,以石为书,将大山里孩子们的诗作刻在巨石上。这些诗歌贴近乡土生活,是乡村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反映,其真挚的文字表达,感人至深。

  “不学诗,无以言”,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往往是从韵语、童谣、儿歌开始的。诗歌对于青少年有着特殊的功用,儿童心性纯粹,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可以从诗歌中获得深远且多种多样的愉悦。如今,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而借助诗歌,将自己独特的日常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出来,对于乡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尤其重要。当前,国内已有部分公益组织采用在乡村地区开设诗歌课的形式对乡村儿童开展诗歌启蒙教育,这些诗歌启蒙教育实践证明了诗歌对于当下乡村儿童的价值。

  一方面,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另一方面,诗歌教育的功利化、教条化、成人化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一些乡村学校语文课堂里的诗歌教学,受限于应试教育,往往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原意和作品主题、思想、意义,而在引导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力和审美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同时,诗歌教育远离当代诗歌现场,跟诗歌的时代性脱节,也是突出的现象。

  对此,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儿童诗歌教育的发展,借助诗歌教育,用诗歌来浸染和充盈乡村儿童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文化启蒙和道德培养,涵养他们的性情,塑造他们的人格。

  首先,进一步丰富乡村儿童的文化生活。乡村文化氛围对于儿童诗歌教育至关重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土壤,才能更好地培育诗歌教育的果实。乡村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童谣和民间文化,在儿童教育上依然有着重要影响。推广乡村儿童诗歌教育,塑造乡村儿童精神风尚,应在继承乡村已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具体而言,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要去芜存菁,深入挖掘乡村口述文学、民间故事、地方习俗、节气仪式、民间手工艺等优秀文化资源,对其以编著绘本、文化培训或课程、讲座的形式加以转化、传播、学习;也可采取“文化会演”“征文”“比赛”等多种方式,鼓励乡村儿童以诗歌的形式,积极书写乡村生活中的故事和自身的情感,培养乡村儿童丰沛的人格和对乡土的热爱。

  其次,鼓励出版界给乡村儿童编选诗歌读物。充足而适合的儿童读物是进行诗歌教育的基础和依靠。在当前的童书出版领域,大量原创图画书和引进的国外绘本都以城市为背景,针对中国乡村儿童成长背景和阅读特点的图书,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显得不足。我们要鼓励童书作者、插画家及出版界积极关注乡村儿童的阅读需求,针对乡村儿童的实际情况创作高质量、丰富多元的读物。还要利用好优质的传统儿童阅读资源,鼓励出版界加强面向乡村的儿童诗歌读物的编写和阅读推广工作。

  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派”有很多优秀的描写乡村风貌、日常生活、儿童童趣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选出一批适合乡村儿童阅读和吟诵的精品之作,配以插图,增强可读性和视觉吸引力,让古典诗歌发挥出更大的当代教育价值。新诗中也有不少写乡土田园、自然和城乡差异的作品,这类主题的诗歌,会让乡村儿童产生情感的共鸣,更能理解在乡村劳作或外出打工的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也可编选出来供乡村儿童阅读。

  再次,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鼓励学校、公益组织、学者等以多种形式给乡村儿童开设诗歌课。教育引导乡村儿童了解诗歌基本知识,学习优秀诗作,启发他们自主创作现代儿童诗,自由表达情感和心声。但诗歌课对于大多数乡村教师而言,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怎么适应课程需要,提升文学素养,把诗歌课上好,还任重道远。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乡村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阅读推广能力,提升乡村教师对诗歌作品的阅读鉴赏和创作指导能力,鼓励他们开发出适合乡村儿童特点的各类诗歌教育课程;另外,我们要研究城乡诗歌教育资源互享的渠道和方式,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改进乡村儿童的诗歌教育。

  诗歌教育给乡村儿童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通过诗歌引发的对自身、他人、故乡和世间万物的敏感体察和思考,将会像一束光,照亮他们未来的生命之路。(费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