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名家荐读|李犁读孙担担:《她用诗劈开人心冰封的大海》

——解析孙担担诗歌

2022-10-21 作者:李犁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孙担担这类写作更有前途,让她的诗有宽度、厚度和深度,更有当下性和整体性,还能规避她有些诗意象的琐碎和单一。当然每一首的诞生都有特定的机遇和运气,完成之前诗人自己也未可知,而且诗人不能专门为一种风格写作。
作者简介

李犁:本名李玉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写作诗歌和评论。2008年重新写作,评论多于诗歌。出版诗集《大风》《黑罂粟》《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文学评论集《烹诗》《拒绝永恒》,诗人研究集《天堂无门——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有若干诗歌与评论作品获全国和省政府奖。任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辽宁新诗学会副会长、《深圳诗刊》执行主编。

  孙担担的目光很灵犀,她总是能看见被显现遮蔽的与之不对称的景像,譬如灿烂背后的嶙峋,热血沸腾中心恒久的冷,以及树枝干裂后面的白花朵,巍峨的横断山脉下暴跳的肋骨和雪崩……天生灵异的感觉像X光,穿过情绪迸溅的碎末,让词语像刀锋直逼并紧紧叨住真相和真理,本来静固的意象随之变得影影绰绰,诗因而有了扑朔迷离,有确感又无以言的感觉,这就是理性直觉与诗性错觉的冲突与交融,造就了有与无、实与虚、深邃与浅澈、哲思与妙悟的诗歌张力和魅力——
  
错位与还原
  
  错位是指孙担担诗中有种跃动和不确定感,除了她特异的感觉将诗中的事物异化,还有她对眼前的存在充满疑虑,不信任看见的,总感觉真的在别处。于是她想去事物的背面和反面看看,看看事物蜕去了貌相后的本质。而她写诗正是要揭谜和辨别,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和永恒的东西。于是,她总想把眼见的事物逐次切开,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核芯在指挥和支配着万物在运转。这显然属于现象学和它的理性直观法,但孙担担写诗究竟靠的不是追问和不断叠加的思,真正主宰和推进她写作的是直觉,是天性中的敏感和灵觉,是心灵的时时不安、悸动、叛逆又胆怯,以及对所见事实的质疑带来得突如其来的奇思妙想、瞬间的醒悟和感叹,所以她越想确认和给事物命名,那些事物越变得不确定,心思和诗的量子在跃迁着,漂移着,甚至在正负两极间跃动。就像她在《误读》中写的:“我生不逢时,又恰逢其时/我置身度内,缘何沦落度外/我热血沸腾的身体里/怎么有恒久的冷”,完全是相对立的几组意象。表面是误读,实际是心灵与现实的错位。由于是疑问句,说明她不甘心,不愿意这样,诗因而有了起伏,有了揪心的力量。还有她的《我之别处》结尾处:“最美的风景在空白处/最美的歌声在无声处/最爱的爱  在别处/我看见这个世界震动了一下/我没有动/我在别处”。别处就是“空白”“无声”,因为那里最美还有爱。正因如此,诗人身在此处,心在别处。这又是一种错位,是刹那的走神,属幻觉和下意识。但肯定别处就是否定了此处,潜意识里要超越此在的我,进入到理想的我。诗有了哲学的意味,更因是心底的呼唤,情感和气息地渗入,这些说理性的肯定句就有了温度,有了浪尖,让人心动。
  由此一来,别处被扶正,错位成了复位。因为人一出生,就被篡改着,我们的初衷被迫改弦易辙。孙担担写诗就是对这种现状的反抗,她要校正身不由己的被动性行为——这是古老的话题,但是孙担担用错位的方式让心灵复原,尤其在充满了神秘性和跳跃性的错觉中完成精神的超越,不仅让人深思,更让人感到了诗的玄妙、灵奇和深不可测。而且她的每一首诗都来自她的切身体验,来自于她的心灵被撬动后的生理反映和感觉出窍,这让她的诗都真实可信,每一句都抓心,让人思忖和想一探究竟。而且她这种错位绝不是一瞬间地恍惚,这些标题就足以看出也证明她整个的思想脉络和心灵走向:《误读》《省略》《莫须有》《走失》《孤注一掷》等等,就看出她对不能愿望化的现实的态度,即省略误读的现实,并虚化那些过于实际的功利化,放弃并让它们走失,为此不惜孤注一掷。这不是我在生拉硬造,这首《这些都是莫须有的》完全内涵了她这种想法,限于篇幅,仅以后两节为例:“一座山的重量  和/一颗心的重量  都是莫须有的/当千重山峦/在一颗心内得到加冕/生或死也是莫须有的//这些都是莫须有的/包括我/和另一个我/所以  我要在这莫须有的一切中/看到什么/就要祭奠什么”。
  莫须有就是不存在,就是无。她是告诉我们,你看见和在意的,不管是物质的(山)还是情感的(心),包括生与死、错位和复位的我,与绝对和无限比起来,都是不存在的,就是无,所以我们还计较什么呢?当然诗人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在不存在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就像这首诗后三句的寓意:在无中发现有,并为发现的事物奉献爱心——这就是诗中“祭奠”的喻义,正因如此,她起伏的情绪平静下来。
  至此,孙担担心里的块垒消解了——她写诗,就是是拿万物当镜子,来辨认自己,修复自己,找到理想的自己。至少在诗里,她重回了本心,且有了超验的体会;从哲学上来说,她完成了从对自我的否定到肯定,仿佛经历一次涅槃,心灵得以救赎和敞亮——这也说明诗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关系一直紧张着,就像里尔克说的“古老的敌意”,所以诗人必须用不停的写作来缓解这种对峙,并为心灵找到落脚之地。我视这些为孙担担写作的动力。
  
冷犀与炽诚
  
  上节谈的是诗人心理类型造就诗歌生成方式。是诗人向内读己、审己,然后超越自己。这节主要考量已然形成的诗的社会功能,包括它的力量和作用。
  孙担担的诗里有一种很尖厉的东西,有时像刽子手的刀,又狠有准地切中要害,令人情不自禁地发出尖叫。这也是诗本身的声音,不刺耳但令心灵颤抖。这是力量,是思想,是诗歌之血刃锲进现实和心灵的深度。它不仅是技术,更考验着诗人的真诚、情商、智力以及对生活的洞察力、领悟力、概括力和爆发力。在她诗里有时是几句,但统领全篇,像格言又胜似格言,有警策人生,挺拔全诗的诗眼之效;有时是整个一首诗都剑拔弩张,每一句都像磨刀,越往后越锋利,最后一句就是剑尖,恰好地扎到病灶上,也扎到读者心上。最典型的就是这首《秦俑》:“事死如事生/这是王给自己的谎言/和丹毒一起蔓延田野                                                                                                                                                                                                                                                            /田野寸苗不生,无力遮羞/泥俑们带着刀枪/带着指纹,带着昭告天下的黄粱梦/等待两千多个清明过后/重见天日//”。
  孙担担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挑开要害,将整个事件拎起来,读者的心也悬起来。语言如刃,一层层将皮肉扒下,让真相的白骨露出来。诗越往后越尖锐,像剑更像竹签,扎出皇权的野心和荒诞:活着想把江山踩在脚下,死了还想把权威搂在怀里。真是贪婪无止境,无耻没下限。重要的是苦了这么多陪葬的兵俑,他们无辜又无力,只能以沉默甚至冷漠来忍受命运。诗人同情它们,无奈更不平:“那么多人,提着总被修改的历史/来辨认,哪个俑/带着自己的遗容”。这是诗人在反讽也是在反击,前两句是写实——关于秦俑,一直存在争议,专家们也是出尔反尔,诗人顺着“辨认”秦俑这个行动,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滑向总在辨认秦俑的这些人自身,虚化中俑与人重合了。这里有很残酷的东西,俑是活着人的遗容,就是人从秦俑身上看到自己的未来,俑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再往深里想,人虽活着,不过是秦俑在走动。诗的尖峰出来了,犀利得令人发冷。这是思的力度和深度,更得益于她的灵觉,包括直觉、敏感、预感,以及她气质里一直就有的不安、不屑、不忿,以及真率和较真。这些先天的质素是她的写作原型,一切由此发轫,挤出水分和杂质,让诗的意义浓缩,像逐渐纯化的钢。
  这让我想到一个词,就是淬火。孙担担先是被情感点燃,感觉和想象开始飞旋,此时的诗就像烧红的钢钎,然后把它放在思也就是理性的冷水里,瞬间沸腾的情感冷却成金属般的思想,诗结实又有锋刃。我把她这类诗看成格物诗,它跟咏物的区别在于诗人通过凝视,将自己融入物,以物之心格人,以人之心格物,直到物我两忘。微小中见大真实、大生命、形而上的大道。这样的诗外冷内热,迅疾锋利,从而刺痛麻木的神经,唤醒沉睡的灵魂。这种方式和特质几乎成了她写诗的要诀,哪怕在那些排比的诗里,思想也成递进状,最后几句都是诗眼和刀锋。譬如她的《省略》,开始先奠定基调:“此生/我选用的方法是孤注一掷/因为我省略来生”。于是,她依次要省略掉大家看重的东西,比如思想、天外天(辽阔)、历史等等,最后归结到:“我必须孤注一掷/因为我唯不想省略此生/包括刮过此生的寒风”。想起尼采说的: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一切。孙担担意识到此生不可重复,那就删繁就简,凛然面对,包括寒风和一切磨难。否则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还是尼采说的),这是诗眼也是剑尖。还有《借》:“向白米借一点热量/向湖泊借一点眼泪/向拉萨的山峰借一点苍穹/走过安静的寺门/向经文,借一点灵魂”。由浅入深,由形而下到形而上。但重点不时借到了什么,而是仅仅借“一点”,因为生命的有限、渺小和悲怆,所以绝不敢像皇帝那样贪欲,小心地向世界借一点能量,来滋养和支撑自己的身体、心灵和灵魂。
  诗开始变得柔软,这是她本来的心肠,炽热而率性,这是她写诗的驱动力。因为率真,所以柔软,因为柔软,所以善感,因为善感,所以才能发现,且敏锐如激光,直接穿过混乱切中本质。冷犀与炽诚就是思与诗,思让诗有了根和骨头,诗让思有了血肉和美。思扎的越深,诗越飞得越高……
  
隐秀和直寻
  
  如果找两个审美品格来给孙担担的诗定义,我选隐秀和直寻。先说隐秀,《文心雕龙》将隐与秀分成两部分,专家们解释太繁琐。按今天的审美来说,隐指诗的沉潜性,是进入,表明审美的深度和意旨的多向性;秀就是秀丽且奇拔,是出蔽,可显见。两者放在一起,就犹如云雾中的风景,约隐约现,但偶尔乍现的奇峰,夺目而唯美。再引申一下,隐就是把宝贝藏起来,秀就是泄露宝贝在哪的很亮眼的标识。从前面引用的诗里可体会到,再看她的《老戏》:“有的树/生就暗藏琴音/有的树,生而为棺//吹箫人在一段木头里/找到了失散许久的招魂调/一具薄棺/等来了那个不甘心的人//树认得树。所以/一只檀箫/在一具棺前,替那个不甘心的人/说明白了为何不甘心”。
  读这首诗感觉有钝器撞心,令人震惊,各种难言的滋味堵在喉咙,但究竟具体是啥,又难以说清。让人有所感却无以言,就是“隐”;而让人有触动,心灵为之一颤的就是“秀”。我们再来简略分析一下这首诗,主角(明):两棵树,一棵做了琴,一棵做了棺材;配角(暗):两个人,一个吹箫的琴师,一个是不甘心死的死人。情节及场景:死人入棺时,两棵不同命运的树相遇了,琴师为死人吹奏招魂曲,曲调诉说也慰藉着死人的不甘心……
  诗的意境出来了,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就是隐,能确认和显见的“境”就是秀。意依附境得以让人感知,境因濡染了意而有了生气。这就是隐秀的内涵,也是它的魅力和美学深度。
  从写作上来说,这首诗通篇是叙述,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比喻,甚至没有情感的倾向性,完全是客观的零叙事,这就是直寻,即开门见山。但是虽然每一句都明明白白,它们组合到一起又朦朦胧胧“隐”了起来,这就是大隐喻,甚至是隐喻之隐喻——它启示的东西太多了,人与树、生与死、有与无、时间与存在、偶然与必然等等……
  孙担担的笔触很老辣,她的诗不是一般女诗人的绣花针、情感的按摩器,以及个人生命体验的探测仪,她的诗有格局,能自动去关注他者和人生,她是把诗当朴刀,用刀背拍击人世和人心,诗有了启蒙和呼唤人性的作用。孙担担的这类诗不像女孩子写的,更像出自行走江湖的侠士之口,脱口而出又冒着呼呼热气。再比如这首《溪山行旅图》:“巨峰壁立,大宋山/归我了/飞瀑割山,割朝代/念念都是悬崖望深渊/僧西行,商东走/斗胆问宽兄——何方通明?//宽曰——/你听水声、风声、虫鸣声/哪一声不是在问/土石无家,人心无法读画寻善吧”。
  多么洒脱、豪迈,又山高水长!要进入这首诗的境界,一定要读,最好读出声来,随着声音和气息地逐渐漾开,高山退后,道路变宽,所谓的高远、深远不仅是视野,更是感觉,是随风景一起辽阔起来的胸襟和情怀。更重要的是爽朗嬉戏的语气中透出一种情趣和真率,这不论与人与诗都似一股清泉,更是一团生气抑或仙气,附上它,艺术就活了,有了音容,有了生命力和吸引力,更让诗歌有了创新和丰富性。再看这首《绝技》:“一只小蜘蛛自棚而降/在书架的第一层高度,它停留一秒钟/第二层和第三层,它没有停/在第四层,它停住了/齐平我的视线//我无语问它——年方几何?/我无语问它——可觉得陡峭?/我无语问它——腹中有多少积怨/方可抽出绳索?//它略顿,瞬间回到棚顶/瞬间消失于缝隙/留下的,是我自己的年岁/我自己的陡峭和积怨/和蜘蛛随意颠倒的/这个乾坤”。
  口语、叙述、白描,以及开放性和随意性,这正是当下诗歌写作的主流。诗与生活的界限取消了,生活是诗,诗也是生活。而且非常放松,语气戏谑,诗真实、性情,有了盎然的趣味和生活的滋味,而且从蜘蛛错位颠倒的位置看世界,甚至自己,更见命运和生存之危机。这让诗有了意外,即大家常说的梦寐以求的陌生化。
  我个人觉得,孙担担这类写作更有前途,让她的诗有宽度、厚度和深度,更有当下性和整体性,还能规避她有些诗意象的琐碎和单一。当然每一首的诞生都有特定的机遇和运气,完成之前诗人自己也未可知,而且诗人不能专门为一种风格写作。孙担担的诗集《老戏》,里面融汇了很多种审美特质的诗,说明她有驾驭各种风格的能力,何况她还拥有先天的灵觉,还视诗如命成瘾,相信不论哪一种风格她都会把诗写出个性和神情。
  而且孙担担有一个非常珍贵的品质,会推动她的创作走向更高更远,那就是世俗没有扑灭的天真,那是她诗歌的眼神和跳动的心。诗人包括艺术家最难得的是天真,天真就是没有被氧化,诚恳又灵敏,易于感动,对万物有好奇心,能在风吹草动中发现诗的蛛丝马迹;天真就简单,心灵没有挂碍和羁绊,不机巧不油滑,对喜爱的事物就更专注,甚至迷狂;行为也更纯粹、干脆、生猛,而且元气浩荡,激情充沛,一点火星就灵感大爆发。用神秘主义的理论套一下,就是天真的诗人更容易被诗神抓住,并把诗的天赋寄生在他们身上。看似诗人在写诗,其实是诗本身借诗人之手复活,并实现诗自身的理想。由此观照孙担担,她的灵异、犀利、老辣、深刻以及柔软、慈悲、赤子之心等等都是天真之镭放射出来的能量,也是诗神寄附在她身上的元素。它们合力将她的诗凝固成一把斧子,然后,孙担担用它去“劈开人们心中冰封的大海。(卡夫卡语)”
  
  (原载《诗潮》2022第11期)
孙担担的诗
 
 
新年书简
 
一月
我会来到你的身边
但是  我的双臂不会来
她们要留在山坡上
长成鲜嫩的蒿草
等待一个人  称作母亲
 
三月
我会来到你的身边
但是  我的双腿不会来
她们要留在山顶
长成石头
等待一个人  称作父亲
 
七月
我会来到你的身边
但是  我的眼睛不会来
她们要留在哪里
长成一汪深湖
等待一个人涉水  称作儿子
 
九月
我会来到你的身边
但是  我的身体不会来
她要留在哪里
长成一个国家
等待必经的苦难
 
十二月
我会来到你的身边
但是  我的灵魂不会来
她要留在书里
长成一首经文
等待有人吟唱
 
 
我之别处
 
这个世界震动了一下
它的工业
它的农业
它的小提琴的音符飞上云端
 
公路那么绵软
被随意扭转  伸向虚无
一只蜜蜂含着一滴眼泪
双脚沾满鲜花的粉
粉之鲜嫩与沉重
英年的沉重  它颤抖
一滴眼泪是一场洪水的幼年
 
沸腾的群山做好了准备
无论水电站  核电站还是谎言
都可以相濡以沫
都可以相互断送
 
最美的风景在空白处
最美的歌声在无声处
最爱的爱  在别处
我看见这个世界震动了一下
我没有动 
我在别处
 
 
这些莫须有的
 
那只寒鸦
站在老树桩上
由来已久的落月或青霜
它的历史和它的现实
都是莫须有的
所以  它承受命名
 
一支民谣
游走在空气中
它的故乡和它的异乡
都是莫须有的  所以
它随意走进一个村庄
 
一座山的重量  和
一颗心的重量  都是莫须有的
当千重山峦                                                                                                     
在一颗心内得到加冕
生或死也是莫须有的
 
这些都是莫须有的
包括我
和另一个我
所以  我要在这莫须有的一切中
看到什么
就要祭奠什么
 
 
我想过
 
我想过
用一道疤去亲吻一道疤
将吻未吻之际
伤疤也会变成经文
善恶都很安静
 
我还想过
将一种有毒的草种进身体
毒的汁液谙熟我的血中异己
从此我的骨骼和骨骼中的刺
相濡以沫
 
我想我这一生会走很远的路
从麦子熟透的穗走向谦卑的饭钵
从一种谬误走向另一种谬误
从一介命走向一抔土
我想过
我要走得比陇上的风慢一些
 
我想
我不应该自己辨认自己
如果真的认不出自己
那就太好了
由此  这个世界对我赤裸呈现
 
 
省略
 
此生
我选用的方法是孤注一掷
因为我省略来生
 
我相信血肉
省略颅中思想
 
我相信青蛙眼中有一个天
所以  我省略天外天
 
我省略衣扣
因为我的皮肤无法被解开
 
我省略书上的历史吧
我用自己的编年体
对折身体
白天  我练习对世界妥协
夜晚  我对一切咆哮
以噤声的形式
 
我必须孤注一掷
因为我唯不想省略此生
包括刮过此生的寒风
 
 
走失
 
春来了
我抬头又低头
用一个下午的时间  走失
 
这样的走失
让我变得又薄又轻
当我在傍晚的一钵汤中
打捞自己时  仿佛捞一片菜叶
 
 
误读
 
我生不逢时,又恰逢其时
我置身度内,缘何沦落度外
我热血沸腾的身体里
怎么有恒久的冷
 
我曾是深情的写信人
尚未来临的日子我尚未描述
青稞酒与当归饮互换身世
喝一杯,我再向北斗星问路
 
我生不逢时,又喜于恰逢其时
我误读所有苍茫的时刻,误读听起来
都是赞美
 
 
梨花之白之川端康成
 
总有谬误,魂灵
谬误和魂灵共同残忍
 
有一些残忍是为了降服树枝的
树枝裂开皮肤
吐出一些白
谬误和魂灵共有的白
只有谬误和魂灵才可以书写的白
白花朵
 
有一个人也可以书写白
可能叫川端君
白花朵是魂灵还是谬误
川端君都认得。他一一指认后
看清了自己的颜色
 
 
供词或证词
 
我爸病了
他开始着急地
掏出身体里的很多旧事
他流泪,泪水的味道都是药的味道
那些事都明闪闪的,不曾被修改
越掏越多
原来,有些疾病是为了说出供词
是为了让隐藏一生的恐惧
见到天日
 
他变得像一个活的靶子
每天都有一部分身体被击中
被击中的部分就倾斜、失灵
左手、左腿、眼睛、耳朵……
原来,这些疾病也是证词
证明一个人曾将万里江山拥揽入怀
又一寸寸丢掉
 
 
秋夜书
 
夜很深了。夜有宏大的黑
黑不过小蚂蚁的心脏
小蚂蚁的心脏,我的心脏,星星的心脏
是等重的,所以我们经常互换
 
盛夏每一次的离开
都是突然转身
菜园里有一些虫子是想再活些日子的
叫声惨烈
 
最早到来的屠手,先于秋风
有些叶片先斩断自己,再激怒秋风
 
夜是昼的背面
我先于秋风,看到了自己的背面
 
 
徒手
 
其实有些事情徒手就可以完成
比如把一杯酒喝下去,不必动用爱
把一杯药喝下去,也不必动用病
 
我走路的方向和流水的方向是一致的
所以不必去触摸河之凉
春天来了,如果繁樱吹雪
婚礼和葬礼都是谦卑,不必动用命运
 
我每天的倒影都没入无边泥淖
清晨,我再把泥淖填满变良田
徒手就可以做到,不必动用余生
 
 
太极
 
我时而生于山南坡,时而生于山北坡
那是山的太极
我只有欢愉
 
我流于江河,或流于眼底
那是水的太极
我不择亏盈
 
我伏在地上做石头,或挂于天上做星斗
那是时光的太极
我无声坚硬
 
我站在土上有多繁茂的欢颜
深入土内就有多深刻的黑暗
那是我自己的太极
 
 
秦俑
 
事死如事生
这是王给自己的谎言
和丹毒一起蔓延田野
田野寸苗不生,无力遮羞
泥俑们带着刀枪
带着指纹,带着昭告天下的黄粱梦
等待两千多个清明过后
重见天日
 
那么多人,提着总被修改的历史
来辨认,哪个俑
带着自己的遗容
 
 
横断山脉
 
我儿子在背诵——
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
南北纵贯,东西骈列
 
我看见乌云层层,压上山顶
排排巨大的肋骨横亘
才有力量诉说苍茫
我的左眼含住金沙江,
澜沧江在右眼里奔流
我紧锁睫毛,拦住泥沙
 
这一夜,天地间的这排肋骨
被我弹奏不息
要弹“相见欢”,山顶的雪微微融化
何处泱泱
弹过“广陵散”
万里风沙知己尽,我又如何尽
 
这一夜
我一直捂住我的肋骨
捂住随时发生的雪崩
 
 
近视
 
所以,我看不清这个世界
我只好把晃动的认定为修辞
把静止的认定为宣判
 
我看不到高原上的神
只能看到佛堂里的福祉
雪在神灵的眼睛里,我看不见
我只好看见自己的眼泪
 
我看见一个人的手指
曾是一座山上的十棵参天树
我却看不清
最终,是否会伸向我
 
我看不清这个世界
只好,我有时藏身于人间
藏身于人间的盲区
 
 
宽恕之意
 
北方的严冬,充满宽恕之意
土地冰封,宽恕未完成的生长
夜晚很长,长醒和长眠的人
可以重逢
 
躲在缝隙里的小蚂蚁
以一己之力,宽恕天地
天地如此辽阔,它也必须躬身
 
一如北方的母亲
她会唤来大雪,宽恕她用半生
耕于田野里的劳作与阵痛
 
 
混淆
 
我混淆了桃花和杏花
和它们突兀的盛开
混淆了叶片的脉络和石头的肌理
即便它们都深谙镌刻之道
 
我混淆了旋转和失重
即混淆了优雅与猝然
我混淆了经文与信函
即混淆了真理和悬念
 
因此,我没有栖息之地
也没有了栖息之地上
凡可能有的艰难
我知道,我一定悖于那些艰难
 
 
奶奶的纸牌
 
奶奶的纸牌
是长条形的,用手绢裹着,
我总是能在童年的窗台上
迅速找到它
 
我会和奶奶,和红波表妹一起
在童年里的下午
摆三把。每天只摆三把
摆出的形式像金字塔
一张一张去配对,能否拆掉塔
要敬畏牌中的神秘安排
 
拆开了,就是神秘在告诉我们——顺利
拆不开,就是神秘在告诉我们——不顺
顺与不顺,奶奶都不惊讶
看着我把纸牌小心包裹好
 
奶奶在岁月的深处
看着我那么多的顺与不顺,她都不惊讶
还看着
我总是把顺与不顺都小心包裹好
我也越发不惊讶
 
 
溪山行旅图
 
巨峰壁立,大宋山
归我了
 
飞瀑割山,割朝代
念念都是悬崖望深渊
 
僧西行,商东走
斗胆问宽兄——何方通明?
 
宽曰——
你听水声、风声、虫鸣声
哪一声不是在问
土石无家,人心无法
读画寻善吧
 
 

 
向白米借一点热量
向湖泊借一点眼泪
向拉萨的山峰借一点苍穹
走过安静的寺门
向经文,借一点灵魂
 
借一点,就够了
每一个早晨,露珠凝结
露珠仅借走一点忧伤
 
一只蜻蜓用枯草做拐杖
只借一个夏天。明月高悬
只借无眠人的夜晚
 
 
绝技
 
一只小蜘蛛自棚而降
在书架的第一层高度,它停留一秒钟
第二层和第三层,它没有停
在第四层,它停住了
齐平我的视线
 
我无语问它——年方几何?
我无语问它——可觉得陡峭?
我无语问它——腹中有多少积怨
方可抽出绳索?
 
它略顿,瞬间回到棚顶
瞬间消失于缝隙
留下的,是我自己的年岁
我自己的陡峭和积怨
和蜘蛛随意颠倒的
这个乾坤
 
 
老戏
 
有的树
生就暗藏琴音
有的树,生而为棺
 
吹箫人在一段木头里
找到了失散许久的招魂调
一具薄棺
等来了那个不甘心的人
 
树认得树。所以
一只檀箫
在一具棺前,替那个不甘心的人
说明白了为何不甘心
 
 
铡美案
 
奶奶会带着六七岁的我
一遍一遍看评剧《铡美案》
 
小戏院很冷
但比不上秦香莲的心冷
当秦香莲哭得最凶时
当奶奶陪着秦香莲一起哭时
当我也陪着天下女人一起哭时
当我濒临绝望的边界时
我就去看露出半个身子的
在幕侧穿着中山服的伴奏员
 
那个拉胡琴的男子开始用力
把一根琴弦抽紧,引领展昭或包公
共时或历时
引领更多的他们腾空跃起
在最高音处,取刀
铡向负心汉
 
六七岁的看过《铡美案》的我
总是想,最可信的人一定在场外
 
 
天堂口哨
 
一个男人,戴着口罩在等车
口罩里传出口哨声
技艺惊人
那首曲子叫《天堂》
 
哨音的低洼处,河水清澈
一脉高音,羊群在天空加急了步伐
那些风,在口罩里吹
吹得草原覆盖了我眼前的柏油路
覆盖了路对面的省医院。所覆之处
徒有生死经道
 
这个男人带着口罩里的天堂口哨
带着我出窍的神经,上了公交车
走了
我抬起脚,开始找路
 
 
桃花庵
 
一朵桃花,是一个粉色的庵
有些箴言,藏在庵里
避开智者,只给愚人看到
 
愚人看到桃花开,逝者回
愚人看到去年的劳碌还在庵里
有黄色的秋千架
祖母和我的面孔,互寂照
互明鉴。花蕊年幼
 
桃花无智
每年三月,她都会把盛大的去年
和去年的去年
开一树
如果愚人对着桃树喊祖母
祖母就飘下来
每一朵落地后都是小小的故乡
去年的故乡,祖母的故乡
纷纷扬扬的,都在
 
 
写信
 
一封长长的信
年轻的写信人
中世纪的衣领还是洁白的
信没写完,没寄出
他的语言像圣婴一样
还在出生
写信人无法让语言走出信
一粒碎沙的哭泣
是对信的补偿
 
哭泣在哭墙上
是对语言的补偿
 
 
百业
 
我以斧为枕
“我不负沙场,头发没有雌雄……”
 
我抱薪热灶
“训生诫熟,我男人在麦田里
根根麦子都是他的兄或父……”
 
我化蝶扑坟
“梁兄的翅还有体温
梁与祝的隐遁不过为出界的行走……”
 
我收拢一江水
“江边的那只白鞋子是我做的
刚好盛满一江水……”
 
无一业
不是自己心里的火
把自己烧成了灰。有的成为修辞之灰
有的只成为灰
 
 
伍尔夫
 
我对你说,伍尔夫
如果每一个自我,都有洞见
那么,我愿意与自我相互杀伐
那么,我也愿意与你
相互杀伐
 
无蔽的女人一同真知
失魂——应该失魂
落魄——应该落魄
肉体与石头一同沉于水
水,方得魂与魄
方得精神的重量
 
我希望你像接纳钢刀一样接纳我
那些病灶,都在樱草园
你我相互杀伐之后
我们的申诉,才显得彬彬有礼
 
 
家谱
 
这个庞大的家族
立在图书馆的架子上
唐朝的丰腴犹在
明朝的工整犹在
弦内之音与弦外之音
整局与残局,依然在每一个名字上
横横竖竖,有依有靠
 
员外一手好字画
明月鉴:“相公,请了——”
海棠蝴蝶飘得子子孙孙声声叹
偶有摇晃的醉人
放过海棠与蝴蝶,放过自己的清面瘦目
“此生,罢了——”
他的名字,在家谱空白处
无平仄,若星辰
总有星辰,无平仄,若某卿
 
 
寒江独钓图
 
世界荒疏成一人一竿
和一尾尚未游来的鱼
江水意绝
荒疏成空白
 
还能至何度?
 
还能荒疏至远生的眉头
他阖住眼睛
北宋在上游
南宋在下游
 
远生一笔淡墨
就让一江水囚住大宋的波涛
只忍耐一根线条的微浪
 
诗人简介

孙担担,出生于70年代。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现任教于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出版诗集《舞者》《刀的刃冰凉着》《草药说》《前方100米》《老戏》。获得第四届辽宁文学奖诗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