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特刊 > 非虚构

怀念梁海潮老师

2021-07-22 17:02:00 作者:薛全成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有一次,文化馆负责报刊的主编梁海潮来到我们村中慰问业余作者,还特意来我家坐了一会儿,指导写作技巧,鼓励我多写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

  梁海潮老师逝世三周年之际,其内弟顾国杰建了一个关于纪念梁老师逝世三周年的微信群,登封文化名人王建松拉我加入了这个群。进群以后,看到群内名人荟萃、美文篇篇,透过李正品、周占林、常松木、弋梅荣等重量级文坛名匠的崇敬情怀和客观评价梁海潮老师的生评事迹,回想起梁海潮老师生前对我人生影响的点点滴滴,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已经尘封将近四十年的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

  我的老家居住在登封西部山区马鞍山下的一个小山村。母亲在我不足一岁时就因病去世了,是养父和奶奶辛苦把我养大。由于母爱的过早缺失和家庭的极度贫困以及世俗的偏见影响,使自己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强烈的自卑感时常提醒自己必须尽早地自强自立起来!初中毕业以后,为了打发无聊时光,同时也为了逃避世俗的目光,除了干农活以外,一有空闲就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将自己过去的作业本拿出来,练习书法,以缓解精神上的压力和空虚感。并利用我在学校里喜欢写作的特长,写一些文笔浮浅的诗歌、散文、小说之类的东西,自娱自乐。平时,一有好的素材,我就与薛现周、马全林等几个爱好相同的朋友聚集在一起探讨、沟通、交流,各抒己见,相互交换看法。写好了,再邮寄给《泉声》、《中岳》、《矿工报》等县级以下报刊上。作品一旦发表,虽然只是内部刊物,至少文字变成了“铅字”,喜滋滋的心里自然是激动万分,欣喜若狂,整天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

  有一次,我有幸参加了县文联王鸿钧老师组织的大冶川口笔会,当时参加笔会的有周占林、陈素云、王春霞、薛现周等五人,虽然时间只有区区数天,却令人终生难忘。然而,最令人遗憾的还是没有参加过梁海潮老师主办的创作培训班。在那几年,文化馆梁海潮老师组织过多期业余作者创作培训班,我也多次接到过文化馆梁海潮老师寄来的创作培训通知书,虽然培训费只有几十元钱,皆因家境贫困、囊中羞涩而望而却步。就因为贫穷,我曾经暗下决心出去打工赚钱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但在当时,连出门坐车的钱都没有,谈何容易!

  常言道,穷家的孩子早当家。眼看左邻右舍的同龄人都通过各种途径,走出家门,上班挣钱了,唯有我一个呆在家里爬格子。痛定思痛,别无选择,万事开头难,再难也得走下去!回想当初预定的人生目标,深感只要刻苦勤奋,坚信未来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于是,每天继续陶醉在写作、投寄、退稿的乐趣之中,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

  有一次,文化馆负责报刊的主编梁海潮来到我们村中慰问业余作者,还特意来我家坐了一会儿,指导写作技巧,鼓励我多写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他虽然在我家停留的时间很短,却让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

  1984年下半年,我以姐姐和我的不幸遭遇为原型素材,写了一篇小小说《魔术师的奇遇》,对“重男轻女”不良现象进行抨击和嘲讽。修来改去,耗时几个月。这篇小小说终于在磴槽煤矿主办的《矿工报》1985年第四期刊发。梁海潮老师当时兼任该报的顾问,他在当期卷首语“写在前面”中给予充分的评价,还在私下里给我鼓励打气,建议我可以将此稿件投递至公开发行的报刊试一试,也许可以发表。

  按照梁海潮老师的提议,我将稿件同时寄给了《郑州晚报》和《洛阳日报》。结果,大约寄出去不到两周左右,郑州晚报社把我的作品退回来了,编辑王嘉贵老师给我附加一封信,信中说:“本已定稿排版,但又觉不妥,望再修改一下。”然而,当我准备按照王嘉贵老师的要求继续修改时,门外突然响起邮递员的自行车打铃声,邮递员又送来一个信件和一张12元的稿费汇款通知单,要我带上私人印章,到邮局取钱。送走邮递员,急忙迅速打开信封,发现是一张1985年7月24日的《洛阳日报》样报,看着处女作“魔术师的奇遇”首次在公开报刊发表,喜悦之情 溢于言表。那天晚上,彻夜未眠。

  有生以来,公开发表第一篇作品,领到第一笔稿费。对于我一个农村娃来说,虽然篇幅不长,稿酬不多,但这足让我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不亚于金榜题名时,胜过于洞房花烛夜。从邮局领到钱后,我第一件事就是花1.5元买了5市斤的煤油,这样至少可以满足“开夜车”的需要;第二件事是花1.2元买了一本《新华词典》,因为邻居借给我的《新华字典》早已没有了索引部分,查字很不方便。剩余的几块钱全部交给了父亲,父亲接到钱时半开玩笑,半正经地说:“啊?!孩子长大了,写了这几年,终于会挣钱了!”虽然我听得出父亲说的话中有话,也可能是辛酸的喜悦,但我还是沐浴在成功带来的快感之中,除此之外,都不重要,毕竟我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1985年的秋季,我收到一封文化馆寄来的一个开会《通知》。通知要求,在磴槽煤矿召开全县优秀作品评奖会议,会期三天,参会人员统一在县文化馆集中,来回车费报销。第一次听说坐车可以享受“报销?!”,但接到通知时,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在那一段时间,父亲没在家,他随同本村包工头在外村给工地工人做饭,奶奶有病卧床不起,如果出去几天,奶奶怎么办?离家出去参会,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说心里话,当时确实不想错过这样难得的好机会。手拿通知书,感觉沉甸甸的,看着躺在床上的奶奶,不忍心给奶奶透漏此事,心情凝重,五味杂陈。眼看通知的会期将至,心急如焚,夜不能寐。最后,还是不忍错失这次难得机会,在已到通知会期的当天,迫不及待的我,鬼差神使地赶往父亲干活的工地。

  父亲知道我的来意以后,立刻板起脸来,坚决反对!最后,我说:“只去参加一天就马上赶回来,你只要给我单程的路费8毛钱,能坐车到登封就行,报销车费以后,回来还你。”。“你去吧!你奶奶还有病在家,你只要看着中!”父亲非常生气的从衣兜里摸出一张2元钱,塞到我手里。父亲转过头去的刹那间,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无奈,止不住的眼泪,如断线的珠子,夺眶而出。

  会议在全国五朵金花之一的磴槽煤矿隆重举行。矿区环境优美,整洁干净。来自全县的作家、诗人等文学爱好者仅百人,聚集在矿区会议室里,在县文化局主要领导主持下,各类作品评先议程如期进行。当听到梁海潮老师宣布我的小小说《魔术师奇遇》被评为小小说类一等奖时,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除了盖有县文化局大印章的奖状以外,还奖给我一个印有“奖”字的黑色小提包,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文字带给我的荣光,终生难忘。

  就这样,日复一日,我深深地爱上了写作,并对自己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像梁海潮老师一样的“作家”。我要通过自己努力拼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为了实现自己的誓言,我一直在努力。为了提高和锤炼自己,我在不影响农活的情况下,利用午休、下雨天甚至夜间的睡觉时间看书、写作,生怕浪费一顶点时间。村里别人打牌、下棋,我从不参与。在我看来,那是一种白白浪费青春时光的“不负责任”行为。一旦想到好素材时,即使半夜三更,我也会起来写,一直坚持到天亮。

  在目不识丁的父亲看来,富贵在天,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所以,一到午休或是农闲时,大白天只要看见我在家拿着书本或是写东西,就大声训斥道:“你有时间,还不如出去搂把‘抹子’(方言:树叶子),拾点儿粪也是好的,看、看、看,书中吃,还是中喝?你会写出点啥!没吃没喝,你吃风屙沫吧!”到了夜深人静时,只要看见我的屋里亮着煤油灯,就又训斥起来:“这么晚了还不睡?熬油吧,油是钱买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后来,自从用稿费买了煤油,晚上“开夜车”成为常态,父亲不说“熬油”了,改口变成了“熬眼”……事实上,久而久之,对于父亲的唠叨,我也习惯了、麻木了,“叛逆”的我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对此,内心里不仅没有产生一点的反感,更多的是对他的理解和包容,并且更加坚定了我追逐梦想的决心和信心。

  因为有了爱好写作的基础,19岁时就参加了工作,从基层员工做到法人代表;后来二十年,从媒体记者到部门主管;从初中文化到大专学历,从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到省城,后又经历了几年的“北漂”生活。每次遇到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的紧要关头,都会深深的感恩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我的良师益友——梁海潮老师。

  知恩图报,善莫大焉。九十年代末期,在一次朋友聚会闲聊中,说起了“领导喜好,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状况”的话题,登封一个知名企业三任领导因爱好喝酒、篮球、戏曲不同,引发企业戏剧性变化,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当地老百姓茶前饭后的佳话。当时感觉这是一个很好创作素材,本想自己写,又怕写不好,浪费了这个好素材,于是,就立马找到梁海潮老师,梁海潮老师听完后,肯定地说:“这个素材很好,你也写,我也写,看谁先发表出来。”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见到梁海潮老师时,梁老师兴奋的对我说:“你提供的那个素材刊发了,标题是‘酒球戏’,并且获得了大奖,非常感谢你!”从梁老师的惬意和谢语中,更加钦佩他才华横溢、为人师表的谦卑风范!

  常言说,是黄金,在哪里都会发光。随着梁海潮老师的《嵩山婚俗》出版发行和近数十年以来的跨跃式发展,梁海潮老师引领着登封地区的婚俗礼仪行业繁荣发展,堪称行业领头羊,更是登封文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有一次,梁海潮老师在外地组织了一次婚礼,效果非常好,见面后,立即给我分享自己今后的发展蓝图。决定给自己规划“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走出登封,面向河南;第二步跨出河南,面向全国;第三步走出国门,影响世界。让嵩山地区的婚俗文化发扬光大,行稳致远。

  然而,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2018年12月14日,惊闻梁海潮老师撒手人寰,驾鹤西去,悲痛之情,无以言表。梁海潮老师的去世,让我失去一位良师益友。不仅是登封婚俗行业的一大损失,也是登封文化界的特大缺憾!

  就在梁海潮老师去世前10天,他正全力为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河南赛区登封赛场的赛事活动高强度地忙碌着。从他朋友圈发布的励志诗中不难看出,他明知自己的身体已经透支,却依然坚持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挣!

  如果你不努力,

  一年后的你还是原来的你,

  只是老了一岁。

  如果你不去改变,

  今天的你还是一年前的你,

  生活还会是一成不变。

  欣赏那些勇于尝试不安于现状的人,

  眼光放远,努力当下,收获未来。

  人的一生最大的失败,

  不是跌倒,

  而是从来不敢奔跑!

  梁海潮老师去世的前一天,2018年12月13日,这一天正是日本在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的纪念日。全国上下,正在举行隆重的国祭活动。梁海潮老师的“勿忘国耻,强我中华!”的壮美诗篇,成为他朋友圈中留下的最后绝笔:

  【海潮与你一起:勿忘国耻,强我中华】

  勿忘南京!

  勿忘她绵延千年、

  波澜壮阔的厚重历史

  勿忘南京!

  勿忘她遭受惨绝人寰、

  痛彻心扉的沉重苦难

  勿忘南京!

  勿忘她坚韧不拔的勇气和

  自强不息的力量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这是梁海潮老师留给我们最后的铿锵呼声:坚韧不拔,自强不息!

  梁海潮老师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是却很精彩!

  梁海潮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