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墨香氤氲处的精神对话

——论包容冰诗歌中的何胜江形象建构

2025-05-22 11:52:47 作者:李树乾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李树乾,中国古典文化研习者,喜爱中国书画与古体诗词。发表学术专著多篇(部),某高校教授。

  在西北高原的褶皱里,岷山与黄河共同孕育着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诗人包容冰以《写给何公胜江先生》为经纬,在真情挚意的诗行间织就一幅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这首长达七章六十多行的诗作,既是对书法家何胜江艺术人生的全景式观照,更是两个文化寻道者在浮躁时代的精神共鸣。当墨香氤氲的诗句与苍劲浑穆的书法相遇,在金城兰州某个蝉鸣聒噪的夏天午后,我们得以窥见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展望当代中国书坛,何胜江先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深厚的书法造诣、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尚的品德修养,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他不仅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众多文艺爱好者心目中的楷模。深入探究包容冰诗歌中对何胜江形象的建构,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何胜江先生的精神世界,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一、纸墨山河里的精神漫游

  何胜江先生出生于通渭缺水干旱的农家,那片黄土地虽然贫瘠,却孕育了无数对文化艺术的渴望与追求者。尤其何胜江,自幼便展现出对书法的浓厚兴趣和天赋,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却从未放弃对书法的热爱。在艰辛的环境中,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书法的执着,开始了自己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墨香之路。这份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成为他日后在书法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石。

  何胜江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还是一位资深的书画收藏家。他对书画收藏的热爱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他认为书画收藏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收藏古代名家字画,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他墨香氤氲的居室里,摆满了古代和现代的名家字画。这些字画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艺术风格,每一幅都堪称精品。从唐宋元明清字画到近现代名家之作,从书法作品到绘画作品,他的收藏丰富多样,令人目不暇接。每一幅字画背后都有着一段独特而曲折的故事,它们见证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何胜江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诗人包容冰首次造访的居所俨然成为传统文化的微缩宇宙:“四面皎洁的墙壁”如展开的卷轴,悬挂着从明清到当代的墨迹星河。这种空间布置暗合中国文人的精神秩序——书画不仅是装饰,更是构建灵魂栖居的砖石。诗中对“赵朴初信札”与“于右任对联”的凝视,实则是通过纸墨与历史对话的过程。当诗人看到信札中“朱德老总亲近三宝”的记载时,历史复杂的褶皱突然舒展,显露出文化传承中隐秘的佛缘道统。在“一包包,一箱箱字画”构成的书画收藏谱系里,何胜江的收藏行为超越了物质积累,成为文化基因的保存行动。那些泛黄的宣纸承载的不仅是艺术价值,更是文明密码的传递。诗人用“冰山一角”的隐喻,暗示着在当代商业浪潮中,仍有文化守夜人在默默打捞着传统的碎片。

  书画收藏在此转化为时空穿越的媒介。诗人与明清文人的“沁人心脾的意境”产生共振,这种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恰如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所言:“观古人书,如对古人”。收藏空间因而升华为高贵的文化道场,让当代文人在喧嚣中重获“宁静安谧的心态”。在收藏过程中,何胜江先生始终秉持着一种敬畏之心和文化传承精神。他深知这些名家字画的珍贵价值与来之不易,因此倍加珍惜和爱护。他致力于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它们的美丽和魅力。他的收藏不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责任与担当。
 

  二、笔墨禅心中的人格映照

  何胜江的书法艺术呈现独特的“新古典主义”特质。诗中“龙飞凤舞的墨宝”既保持碑学的雄强骨力,又融入帖学的飘逸神韵,这种“传统与现代杂糅”的创作实践,暗合康有为“碑帖交融”的艺术主张。其书法线条的跌宕起伏,恰如诗人所言“人生阅历的再现”,将个体生命体验转化为笔墨的呼吸节奏。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艺术的理解,使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他个人情感和思想发挥的载体。

  书家何胜江从通渭农家到书坛名家的人生轨迹,构成现代版的“寒门出贵子”叙事。诗中“缺水干旱”的生存困境与“尊圣敬孝”的文化坚守形成巨大张力,这种在物质匮乏中追求精神丰盈的生命状态,令人想起范仲淹“划粥断齑”的苦学精神。何胜江的“文武双修”不仅是个体修养,更是对“六艺”传统的当代诠释。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在品德修养方面的高尚追求,充分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成为当代人学习的榜样。

  诗中反复出现的“因果”“圣途”“佛途”等意象,勾勒出书家何胜江独特的精神维度。书法创作在此超越技艺层面,成为“修持望远”的修行法门。这种将艺术实践与生命觉悟相融合的境界,恰如董其昌所言:“作书须得定力,定则生慧”。何胜江的砚台里,研磨的不仅是松烟墨,更是一种禅心慧命的再现。他在书法创作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通过笔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的深刻思考,使书法艺术达到了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何胜江先生为人慷慨大方,乐于助人。他对朋友真诚相待,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生活中,只要朋友有需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的大方与慷慨常令朋友们感动不已,他也因此赢得了众多朋友的尊敬和爱戴。在艺术交流中,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帮助年轻的艺术家成长和进步。他的这种品德修养不仅体现在他的日常行为中,也融入到了他的书法艺术和文化传承事业中,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胜江先生以其高尚的品德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了德艺双馨的典范。他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更以其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书法作品为慈善事业贡献力量,展现了一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传递着正能量,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高尚的品德。
 

  三、文化守夜人的精神图谱

  在全球化语境下,诗人包容冰与书家何胜江的交往具有文化共同体的象征意义。他们以《岷州文学》为媒介和阵地,结为深厚的文缘,在“斯文扫地”的时代重构文化尊严。何胜江的“金点子”与包容冰的“分行文字”,共同编织着西北高原的文化经纬。这种知识分子的精神同盟,令人想起苏轼与米芾的翰墨之交,在相互砥砺中拓展着文明的边界。他们通过文学和艺术的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面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困境,诗中“如许分行文字,一文不值”的慨叹,恰是文化守夜人的清醒认知。但诗人旋即以“内心放射的光芒”作出回应,这种在虚无中坚守的姿态,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血脉相通。何胜江捐赠自己书法作品的慷慨,正是将自己的墨宝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的自觉和一种难得的施舍精神。他深知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推广活动,通过无偿馈赠书法作品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欣赏到书画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何胜江先生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曾多次代表国家书法代表团赴日本、法国、德国、瑞士、荷兰、意大利、梵蒂冈、比利时等十多个国家进行书法艺术交流和作品展出。他以书法为媒介,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何胜江先生用自己精湛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他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的关注和喜爱。他们被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何胜江先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书法作品,还亲自为外国友人讲解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书写技巧,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他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也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诗中预言性的“恒一达九衢”,既是对书家艺术生命的展望,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信念。这种信念建基于对文明基因的深刻认知——就像诗中“江河归沧海”的意象,个体的文化实践终将汇入文明长河。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这种坚守如同敦煌藏经洞的经卷,默默等待着文明重启的时刻。何胜江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体现了他对文化使命的担当和对未来的信心。他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首长诗的终章,包容冰以藏头诗完成对何胜江的精神画像,恰似古人以铭赞作传的笔法。当“岷山刷脸”的现代性表达与“佛途圣迹”的传统意象并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文化个体的精神对话,更是古老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那些悬挂在省内外墙壁上的墨迹,那些流淌在岷州诗人笔端的诗句,共同构建着抵御精神荒漠的文化绿洲。在这个意义上,《写给何公胜江先生》不仅是献给个人的诗篇,更是唱给整个时代的文化安魂曲。

  何胜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在品德修养方面堪称楷模的艺术家。他的墨韵书魂,他的德艺双辉,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追求卓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着何胜江先生能够继续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增添新的光彩。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文明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