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柏坚的诗 |杨炼、芒克、王小柔 、武歆 的评论
2020-08-20 作者:徐柏坚 | 来源:诗家名典 | 阅读: 次
徐柏坚,一位美好的中国当代抒情诗人,最有影响力的大陆民间写作代表性诗人。
火星情报局
——有感美国成立太空军军种
黑夜形同虚设
星空虚无,宇宙很美
火星情报局亮着灯火
火星的警察们很繁忙
他们要抓黑夜中航行
地球飞来的偷渡客
小人物不会被斩首
往来的路都很苍茫
夜凉如水,天空缥缈
北斗星也是认不出
身后群山沉默
万物稍枞即逝
俗世生活里
流水看不见我
还在人海里沉浮。
烟 花
美好是从你开始的
要做到平静,如溪水从容
像秋天的果子,给人甜
这些年,努力做一个好人
在漫天星空下
我答应你
我们婚后的字典里
只有丧偶,没有离异
一个人的爱是有限的
怀着这样的爱
暗合着微甜的惊心
你要把我的骨灰
也点燃了
放成满天黑夜
迷幻明亮的烟火。
冬天驱赶群山,汹涌向西而去
冬天驱赶群山,汹涌向西而去
没有月亮的故乡
天空没有落雪,河流没有方向
秋雨毫无意义
蟋蟀间杂着清亮又怯弱的鸣声
冬天驱赶着群山,汹涌向西而去
总有事物,会拯救世间的我们
像星空隐于云端
有人置身秋天之外,逆冬天而行
即使山河故人,无尽黑夜
寂静的夜空下
团泊湖边的芳草、溪流
湖面有星光照亮春秋的庭院
有些东西,生来就是大的,比如江海
有些东西,至死也是小的,比如小草。
每件事情都很新鲜
父亲过世很多年了
妈妈独自生活
死亡是一种声音
因日子陈旧而褪色
我遇到
一生中最难的事情
这一年
天津做传销的医药贩子
都有妈妈的联系方式
可能是她寂寞了
最近跟电话诈骗犯
煲起电话粥
人世间每样东西都很新鲜。
滑冰的男人
一个寒冷的日子
阳光把万物照的刚刚好
天塔下的湖面上
独自滑冰的人
仿佛另一个世界归来
远处的集结号和歌声
繁花似锦与他无关
阳光下的冰面会发亮
中国梦不是他的风景
美好与繁华
都在过去的时间里
他像傻子被遗忘
在寒冷中想念自由
城市没有烟囱冒烟
这与他无关
他的背影,带着被搅动的心事
像在数闪烁的繁星
和一闪而过的流星
他恍若隔世
诗篇
在年老前
将我写的一百首诗
放一百个漂流瓶里
在破晓之前
从大海上漂走
漂向大江南北,五湖四海
在黑夜里
漂过万家灯火
寒冷而热烈的诗
由大海出版社发行
漂流到全世界的海洋中
苍穹之际,群星之间
隐藏着我的诗篇。
山林
万物现出各自的新意
黎明的霞光
照亮林中飞的天使
秋风催人无端地猜疑
孩子们带我去那个山谷
当一阵山风吹来
白桦林里有飞鸟奔向我
我在心里
就默念你的名字
放眼望去山林
树木葱郁,有古老的善意
要成就一个诗人
人世辽阔
要望穿祖国的大好山河。
断想
把春天的消息送给恋人
让每扇窗口都打开
面向阳光
给每一个穷人
希望和祝福
梦境里星光照亮黑夜
事物和我之间
建立了美好关系
我养了无数的飞鸟
把它们放养自由的天空
让孩子们学会善良
用微笑面对世界
远离暴力和战争
把生命的苦埋在心里
那写在纸上的未必不朽
那烙在内心的却将永恒。
梦里的姿势到底代表什么
梦里,天空辽阔的蓝
在平原和山岗上蔓延
明月升起
世界汇聚巨大的光
带来的微微的蓝色
是写作的姿态
是真理
是最轻微的部分
你知道我喜欢你
我看着你在尘世奔走
也不知道你的名字
风从远方吹过
短暂的事物
挡不住时光流逝
为什么要一定弄明白诗歌
逐渐清晰的蓝光里
大地上有飞鸟
满载天国的阳光和消息
不断消失的梦里
散尽梦想和欲望。
人间寡淡
深秋的草木家园
有的树没有果实
像世界上的穷人和富人
依旧一分为二
富人的美学在堕落
穷人的奋斗显得多么徒劳
当你感受到没有机会
上帝保佑不死的人们
上帝用爱
称量每个人的青春
可诗会早夭
我会借钱不还
会上吊自杀
会变成绿鬼白鬼黑鬼
会投门前的水井
也会变成井底那个小孩子
叫你,“小胖,快来玩”。
2019年10月
有缘
一个人
终究会碰上另一人
或者星空,郊外的野花
从你身边走过
遇见试探
可跌到却无人接纳
只有消逝
在人间蒸发
从来与凡人一样
从全世界的你走过
才是相忘于江湖
天上的神一滴泪
地上一片团泊湖
在人世间
诗人一首诗,天上一片云
各有因缘。
学区房
安静的秋日
城市那么多孩子欢快地
扎紧了红领巾
可农村人赶集
乡下劳作的母亲
要变卖祖上留下的瓷器
给贫困子弟交学费
像一种乡愁
公务员担惊受怕
收了几万元贿赂
也是为给孩子入学
买昂贵的学区房
小吃店
小老板和婆娘说
明天去和同乡借钱
这些年的收入积累
远远不够买学区房
女儿等我们送她
去体面的学校
请允许我留在这个夜晚
我知道外面万家灯火
我知道教育的黑暗。
神还在远方
在美国留学
已是十多年前的往事
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生活有着落
老人可以赡养送终
孩子可以抚养成长
可我养成一个习惯
每睡前或早晨起床
都把右手放在
圣经上祷告
面对物价和高房价
我不要胆怯,要面对现实
此时,神在彼岸
我在这里
神迹就在庸常的生活中
百姓心态清凉
我依靠读书取暖
完成神派遣的行迹
世界上唯有
诗歌与希望同在
在午夜
每向神祷告一次
夜空就多了一颗星
我头顶有了星空。
2016年9月
游子
你走以后,老破的旧木床被搬到
后院的墙角,它缠绕着青草
现在又成了葡萄架
昆虫和蟋蟀在此聚会,整夜吟唱
你的母亲还挂念着你吗?
也许她会开始衰老
很快那丝瓜架上就会果实累累
而后寒露把叶子打黄,瓜也老掉
很快那老木架子就变得光秃
不久后那老木床就腐朽散碎
你离母亲有多远
你是否还在人间?
遮蔽的岁月
饶恕远方隐姓埋名的人
春天漂来纸船和遗言
而在黄昏过后
广场上升起闪亮的星星
我便看见那年大街上走失的孩子
美丽的眼睛
我写下宽恕的诗歌
它唤醒善良的人
洒下泪水
我不害怕黑夜
孩子们在水里静静地睡眠
请宽容地
记起我这个无关紧要的诗人
我凝望夜空
我绝不会屈服
尽管我会死亡
但让我们死得高尚。
把春天埋藏心中
岁月会给我公正的评价
我忘记了那些燃烧的白桦树
和那些在冬天窗玻璃上的脸
单纯的,年轻的
有着梦幻的孩子们的脸
现实中遭小人诋毁
我用铅笔和纸
写满温暖的诗
希望让世界上每个角落
孩子们都手拉着手
走在星空下,能看到光亮
不写诗的日子,我只是活着
看乌云怎样把大地上的事物压低
我活着,并且不撒谎
我不问世事,把文字交给山水
让海河来解释前半生的苦
可是当我仰望星空
仍然止不住眼含泪水
最绝望的歌
是我们最美丽的歌。
晚祷
世人总是讥笑我白日做梦
我今生的事业就是幻想
这个时代把我推向边缘
很遗憾,我既不是人民的诗人
也不会为某个政党歌颂
春天的河水流过门前
我歌唱树林间飞翔的鸟
亲爱的故乡,我也为你引吭高歌
我们起航吧,在暴风雨中颠簸
祖国,光荣和耻辱,善良与智慧
黎明升起的光芒
时而惊涛骇浪
所有的秘密都藏在字里行间
生命之舟已划出喧嚣的港湾
缥渺如约的船头上
面对旗帜,向苍天做最后的晚祷。
诗家名典评诗
诗人必须美好,因为诗歌本质美好。徐柏坚,一位美好的中国当代抒情诗人,最有影响力的大陆民间写作代表性诗人。
读柏坚的诗,能读出一个奇妙的经验:它们最初是一首一首的,但渐渐,随着诗句在眼前蔓延,那些变换的标题慢慢退隐,许多诗互相参与、渗透,融合为一,成了一首诗,一首包含了所有题目的无题诗。这首诗里,弥漫着清纯、淡雅、优美的薄雾,无论喜悦或哀愁,都流淌着一缕丝光,如一声轻叹。翻阅他的三大卷诗作,只有到读出这首深藏的诗,才算读懂徐柏坚,因为他一直续写、始终没有写完的,正是这首歌唱人性之美的诗作。
柏坚的心,酷似一只精雕细刻的魔术盒子,即使失恋、乡愁、甚至犯罪坐牢之类令人沮丧的经验,只要放进去轻轻一摇,都能翻转出美好来。诗歌如忘川之水,谁趟过它,谁就被涤净浊世的沉重,挣脱禁锢,重获轻灵。这样的诗人,天生该写赞美诗,而非诅咒之诗。听他的《忧郁的献诗》吧:“今夜,是我最后的抒情/漂亮的花蕾和孩子长在三月”;而另一首《献诗》中的句子:“在生命有限的日子/让迟钝的大脑装满思想和善良……感谢春天,祝福我们生命中/度过的每一个黄昏”。诗句美好,但隐含一丝忧伤。柏坚诗如其人,总克制着不放开音量,不故作惊人语,又出言清雅不俗。某种意义上,有内涵的赞美诗最难写,因为赞美的语言犹如白璧,那近乎透明的纯净,掩藏不住哪怕一丝虚假。柏坚经住了这考验,他抒写的诗意,极易流于甜腻,却每每幸免于难。我们能一行行读下去,甚至被诱惑、被吸引,全凭感受那颗诗心的真纯。说他耽溺于童年也不为过,只是这诗中童年,是饱浸风霜寒暑之后,失而复得的成熟的童年:“你和我都会变老的/许多年过去了/你看,我的眼睛里还含着泪水”(《我们都会变老的》)。一个“还”字,道出了那双从未移开的凝眸——诗人对生命、爱情之执着,有岁月沉甸甸的重量。他必须足够苍老,直到获得认知诗之童真的能力。
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白银时期诗歌,曾有“响派”、“轻派”之别,这是诗作风格上的划分。柏坚肯定属于“轻派”,他一贯俏声细语,仔细品读,那语感甚至可称作质朴。他的诗歌形式,单纯、平实,正像他诗意的自然外延:“树叶从高处飘落下来/每片落叶都有不同的结局/你骑着蟋蟀来,驾着南瓜……你像一面湖泊/在蔚蓝的沉静中/映照天空的宽广与深度”(《世界的四月》),这首写给父亲的诗,也是柏坚诗学追求的写照。宁静而稍感落寞的语调间,却浮出一个引我注目的关键词:“深度”,它与开头的“高处”相映照,让我们看见,那片叶子飘落又飘落,直到在内心幽深处,轻轻擦亮一片沉静。响也罢轻也罢,令我们感动的仍是——只是那真诚。真诚恰是唯一的深度
这是我在柏林飞往北京的国际航班上 ,完成的一篇诗序;也是我在海外漂泊这么多年,第一次在飞机上和天空中写的诗歌序言。 “读吧 每首诗剥开都是一首爱情诗”,在《叙事诗》第二部《哀歌,和李商隐》中,我这样写。读柏坚《在漫长的空虚里等待死亡》、《中国童年》和《世界的旅行》三部诗集,怎么竟让我感到,这个句子简直就是为柏坚而写?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讴歌中,让“爱情诗”三个字的内涵越来越厚实,从男女私情之爱,到人生存在之爱,再到宇宙时空之大爱,同时,一种大悲悯,也自成题中之义。我想象,徐柏坚每一天都在用诗句告别旧我,以此催促自己重新上路。诗人如朝阳,必须在每个早晨全新的诞生,因为我们被诗歌选中,去接受那个塞进了我们体内的最美好又最残忍的命运。嘿,那又怎样?我还有一行诗也等在这里,准备赠给柏坚呢——“而最美的爱情诗必是一首赠别诗”。
一场穿越古今的无尽修炼,不停挤压诗人、琢磨语言,为美丽而忧伤,因忧伤更加倍美丽。“我的成熟 像一个国度/习惯了忧伤之美”,我漫步在杜甫草堂,心里沉吟着这些句子,好像听到,柏坚的脚步,轻响在身边。
2017年11月15日柏林—北京飞机上
徐柏坚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青年诗人。他的职业是天津高级人民法院的一位法官,却多年执着于诗歌创作,并且一直坚守当代诗歌“诗现场”,我认识和熟知的只有天津的徐柏坚。
天津“诗现场”俱乐部是由徐柏坚、伊蕾、朵渔等一些诗人在天津创办的一块现代诗歌园地。关于他的简历,如毕业于哪所大学,又在欧洲或美国哪个国家留过学,还有哪年在哪里干过什么,我是一概记不太清。唯有他那位曾祖父,在他嘴里称呼为姥太爷爷的徐世昌,我倒记忆深刻。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这位曾当过中华民国总统的民国初期的风云人物,因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又研习书法并工于山水松竹,如著有《石门山临图贴》等,被称为民国“文治总统”。
当然出生于1974年的徐柏坚不能同他那位姥太爷爷相提并论,但他喜文弄字写诗画画这方面应该说是有祖上的遗传基因。徐柏坚写时代,写情感,写艺术家,他笔下的诗歌能把西方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入到中国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之中,他作品的特点是把传统融入现代,现实性和历史感二者兼备。我知道徐柏坚先后生活在天津、河南,在北京从军入伍服役,及美国的留学生活,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他的思想情感和诗歌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那无尽的乡愁与怀旧伤感是他永恒的记忆,也是他神性写作的基调。在美国留学,他一方面接收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一方面对其文化领域的某些堕落深感厌恶。漂泊海外的游子之感,加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执着,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复杂的思想情感构成了今天徐柏坚的全部作品。
我与徐柏坚熟识与交往缘于诗歌,他曾几次邀请我赴天津卫——这座充满了历史故事的城市,去参加他组织的天津国际诗歌周活动,记得还有诗人杨炼、翟永明、伊蕾、默默和歌手张楚,及欧洲几个诗人。他对诗的热爱和在天津对当代诗歌的发展与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尽管他自己对此很少言说。他举止谦恭、内心坚忍,这恰恰是很多诗人做不到的,包括一些成功人士。二零一三年春天,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徐柏坚诗选》在天津图书大厦举办签名售书活动,张楚、春树、欧阳江河、姜昕等朋友都来了,持书者排成长队,二个三十多岁的女读者,卖了一大麻袋书让他签名,他二话不说,马上开始给她们签名,同时还嘱咐二个女读者尽量少买一些,给别的读者留一些书。
徐柏坚态度安详,平时说话从从容容,做事精干。他在天津办杂志编民刊《诗歌现场》,写小说,当法官、画油画、在天津美术馆办诗人的艺术展,让我佩服的不是他的诸多成就,而是他按内心所求来生活的自在状态。
徐柏坚的诗我并没有全部阅读过,据说他出版的诗集已有五部之多,他这些年曾在美国、日本、韩国、香港、澳门、台湾、大陆等地发表作品,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是新时期文学“民间写作”和“神性写作”代表性诗人。在最近举办的第三届北京诗歌节上,我给他颁发了银葵花奖。他的诗作如《世界的四月》、《天上的孩子们》、《浮世之爱》和《冬天,我坐在月亮的家门口》等,这些怀有思念的情感至深的抒情诗很是令人感动。还有一些他有感于现实社会的诗作,如《灯光下藏起的人间冷暖》、《逝去的青春》、《天津阁楼》、《女法官》和《上访的女人》,也让人们读后深思。而他的组诗《汴京家书》更是诗意地描述了他们的百年家族,让人们对他们这个家族的历史有所认识,也对徐柏坚本人的思想与经历有了认知。
“树叶从高处飘落/每个落叶都有不同的结局/你骑着蟋蟀来/驾着南瓜/用碧绿的荷叶当翅脖......”。这是他在两首诗中都出现过的诗句,我在想徐柏坚这位至今还怀有童心和梦想的诗人将会与他的诗飞到哪里去呢?
写於宋庄2017年10月10日
徐柏坚是天津著名的诗人,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1993年他获《当代青年》杂志读者评选为全国十大青年诗人称号。被中国文学界称为新时期文学“民间写作”代表性诗人,他1998年留学美国。并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举办了“走遍天涯”国际诗歌朗诵会,美国旧金山文学界和《世界日报》给予高度评价。他先后出版了诗集《中国童年》《招魂的夜笛》《世界的旅行》,随笔集《浮世清欢》等作品。
“诗人”在这些年被诗人自己给重新定义了一下。每当提起这样一群人,最直接会想到梨花派,会想到某一年的诗歌朗诵会上诗人在开口前当众开始脱裤子,会想到“下半身诗人”这样的名词。中国的诗歌鼎盛时期似乎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戛然而止,诗人们纷纷从脱俗的从先锋的从远离大众的地方进入尘世,该干嘛干嘛,因为写诗不能糊口,更不能安抚愤世嫉俗的情绪。如果没有足够与这个世界决绝的信念,还是要回归凡间,因为诗歌的作用不仅仅为了抱怨。
我认识三种诗人,一种拿自己当思想先锋,对任何事均是批判的态度,尽管已很少写诗,但始终认为自己是个诗人;还有一种,他们怀揣浪漫情怀,苦行僧般流浪着,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另一种,他们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安逸,依然保有诗人的情怀,孩子般观望着自己和世界,他们用内心涌出的简短句子归纳着属于自己的认知和热爱。徐柏坚就是这样的诗人,单纯而又执著地坚守着诗歌理想,他固执地认为有一天诺贝尔文学奖会颁发给他。最开始我以为这是酒话,可诸多严肃的场合他还在这么说,我就开始信以为真,而不是嘲笑地打击他,心想,要是能认识个把老外评委我还能帮他拉拉选票。因为在他那些诗集之外,有十年甚至更漫长的书写,诗人的情怀足以打动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岁月。
在徐柏坚办公室的一角,堆着发表他诗作的杂志,无论是崭新的还是已经发黄的,那些被翻阅的扉页上是诗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诉说。那些杂志曾经是那么光彩照人地出现在我青春的萌芽阶段,我从来没说我也写过诗,也有一本又一本写给自己的,写给青涩年纪的厚厚诗集,只是我那些诗发表的少,变成校园歌手吉他伴奏下的倾诉多。我无法成为诗人,是因为我思考不够。
徐柏坚擅长思索,他许多年前写的诗,至今还被他毕业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广大学生传抄着。他先后出版了诗集《中国童年》《招魂的夜笛》《在漫长的空虚里等待死亡》《世界的旅行》,随笔集《居萍斋随笔》等,并被《当代青年》杂志社评为“全国十大青年诗人”,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走遍天涯”诗歌中英文朗诵会,引起很大反响,诗歌展示了他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也表达了一个诗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诗歌很热,诗人被社会戴错了面具,救世主、明星。诗人们以为那是真实的自己,还没进入九十年代,商业化浪潮滚滚而来,卷走诗人面具,打碎了光环的镜子,这误会再也不会有了。诗歌本来就是边缘化的东西,和八十年代初的热闹相比,也许目前诗歌的处境更真实。
诗人徐柏坚一直坚持职业性的诗歌写作,他的创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当时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第三代诗人浪潮涌起,不过,在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天津,却找不到任何文化先锋的迹象。徐柏坚在诗江湖里固守着自己的一片疆土。据说诗歌里有一种流派叫“神性写作”,而徐柏坚便是代表诗人之一,他们往往具有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化抱负,从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出发,书写中词语的朴实性与灵魂水乳交融,诗人充分袒露着人性的美丽与悲哀。
徐柏坚是阳光的,这一点是我所欣赏的。他不阴郁苦闷借酒浇愁,他乐观幽默仗义执言,有着孩子般透明的心智。我把那称为属于徐柏坚的诗人气质。
在他一次又一次强调诺贝尔文学奖跟他有关的时候,我也堂吉诃德般地认为那有戏,本来嘛,诺贝尔文学奖有什么了不起的,它不过是诗人笔下的一句。
诗人徐柏坚说,人们必须学会倾听诗人的声音。我们与汪国真那种通俗写作不同,我们保有知识分子情怀,尽管现在很少有人读诗了,我们还在坚持着良心写作,也许只能像海子似的死了以后才能被人接受。
一
写诗人不好写,写脸上带着笑容的诗人更不好写。在我固执的印象里,似乎诗人的脸上很少带着灿烂的笑容。为了写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的徐柏坚,我翻看了许多大诗人的照片,比如“梦中的港阴暗而苍白”的葡萄牙诗人佩索阿,比如“世上痛苦在增长,时刻不停”的秘鲁诗人巴略霍,这些诗人都是阴沉着一张脸,或眺望远方,或低头沉思。人世间所有的苦难,因为诗人阴郁的面容,似乎更加得到了某种认证。
诗人徐柏坚是笑的,他不仅笑,笑容里面还带着孩童般的天真,抑或有时还会夹杂着痴痴的恍惚。
我想探究诗人徐柏坚的笑容,更想探究笑容背后隐藏着什么特别的内容——当然,一定与诗歌和远方有关,和民国时代总统徐世昌家族有关,和天津诗现场的众多艺术家们有关。
二
想不起来什么时候认识的徐柏坚,印象里他很忙,每年一次的饭局,没有一次准时赴约,总是在残羹剩饭之际,他突然笑着出现。他似乎并不在意吃饭,仅是证明出席。他繁忙,他当然忙,法院里面最忙的就是执行和审判的法官。
我常常怀疑,天津高院执行局一级法官徐柏坚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诗?恰好端午假期几天,看到了他的两本诗集《世界的旅行》和《中国童年》。
了解诗人,当然要从他的诗歌入手。
我不是诗人,也不是诗评家,更多地是以爱诗的视角去读诗,从中发现某种特别的隐秘。我发现徐柏坚的诗歌中,始终存在一个特别的符号——时间。
关于诗歌中拥有“时间”这个话题,并非我的论断,而是早有这样的认定。墨西哥的诗评家卡巴洛在采访本国另一位大诗人帕斯时,曾经指出过“时间”这个话题,卡巴洛认为帕斯“所有的诗里,时间始终是您关注的一个问题”。帕斯在认同卡巴洛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进一步补充,帕斯认为“时间不是外在的尺度,而是人类行动的实质”。
当然,所有的文学书写都离不开“时间”,关键在于,如何给“时间”披上外衣,那件“外衣”一定是自己的,一定是独特的,一定是“出其不意”的。显然,徐柏坚找到了那件“外衣”。
徐柏坚写于2002年的《墓床》,“时间”非常明显,他在惯常的“时间”的外面,套上了“忧伤的外衣”,请看这样的诗句,“河中有孩子们,在门前的春天安放下的纸船,满载天国的阳光和消息”。
我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把“孩子”与“天国”相连,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很难想到“天国”的。但诗人永远是“残忍”的,脸上带着笑容的徐柏坚,用“纸船”做了极好的连接。悠悠的小纸船,很容易让孩子们“上当受骗”。
也正是这首短诗,让我找到了“揭穿”徐柏坚笑容背后的“诗歌刀子”,那就是“忧伤和遥望”。徐柏坚诗中所有的忧伤,都和遥望相连。而“遥望”是什么?那便是“隐性的时间”。
《高墙里的圣经》也是如此,“每晚他要看圣经,把一封信写得像阳光一样长”。这里的“阳光”,也是“隐性的时间”。
还有写于更早的、1998年的《回忆时光似水流年》,也有这样的“忧伤和遥望”,请看这样的诗句,“可短暂的生命对于我,如窗外的阳光,正缓缓下沉”。徐柏坚在“生活的笑容”背后,揣着一把锋利闪亮的“诗歌的刀子”,他用这把“诗歌的刀子”,把现实生活切成了他想要的诗歌模样。
三
徐柏坚的诗歌是出其不意的;他的人生经历,似乎也是出其不意的。
他曾经是军人,好像还是两个军种,空军和陆军;他曾经上过大学,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和南开大学;还曾经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这对于从来没有上过大学的我,看到他这样的“大学履历”,真是恨得满嘴的牙齿都要咬碎。尤其是他欧美留学经历,更是“出其不意”了。
诗人朵渔曾在一篇文章中“揭发”:有一年徐柏坚跟随美国朋友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参加一个文化慈善活动,看见时任美国大使尚慕杰的女儿,个子不高的徐柏坚对个子很高的大使女儿漂亮的伊丽莎白说,我是诗人,诗人是世界公民,诗人是没有国界的,我想去美国留学。大使女儿被徐柏坚的真诚和坦率打动,当即就说我来帮助你,明天你来大使馆办签证。
于是,诗人徐柏坚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听了朵渔的“揭发”,我认为徐柏坚不应该在中国当执行局法官,应该到美国联邦法院执行局去执法。
徐柏坚在他的诗歌中,也有这样的“直率”。在短诗《情节》中,他这样写道:“加州一个小镇,天色尚晚,骑自行车的黑人,与我不期而遇,一闪而过,我们无从相识”,随后陡然一转,“回国多年后,看到黑人奥巴马当选美国新总统”。
这样的直率后面则有着“更大的目的”、“更多的说明”,他什么都不说了,而是让读者去慢慢品味。
四
徐柏坚多少年如一日,始终是在认真地做法官、安静地写诗,安静的画画。好像从来也不与所谓的文学“主流诗坛”交接,用他的话说“文学期刊主流刊物的主编和我都没联系”,但诗人的价值在于诗歌本身,只要“诗歌在场”,也就并非需要“诗人在场”,所以徐柏坚始终坚持“诗歌在现场”的人生准则,和诗人伊蕾、歌手张楚等艺术家经营着天津诗现场俱乐部,俱乐部这些年来来往往一些奇怪的诗人艺术家,如芒克、如杨炼、如舒婷、如于坚、翟永明、默默、吕德安、宋琳、岛子等众多诗人。经过多年的隐身修炼,同样引起了当今主流诗坛的关注。
诗人芒克,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如此称赞徐柏坚的诗,“那无尽的乡愁与怀旧伤感是他永恒的记忆,也是他神性写作的基调”;海外朦胧代表诗人杨炼,也曾经对他有很高的评价,“柏坚的心,酷似一只精雕细刻的魔术盒子,即使失恋、乡愁、甚至犯罪坐牢之类令人沮丧的经验,只要放进去轻轻一摇,都能翻转出美好来”;同时代70后诗人朵渔也对徐柏坚有过赞誉,“从这首小诗里(即《史丹福小景》)能读出柏坚的抒情底色,那就是农业文明背景下的浓浓乡愁。”
徐柏坚的诗就像他的“学历远游”一样,已经在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无国界漫游,他也曾获得过诸多的重要奖项,比如台湾《创世纪》诗歌奖、韩国第25届金达镇国际诗歌奖以及国内的第三届北京诗歌节银葵花奖等。
徐柏坚笑容背后,除了忧伤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诗歌远游之心。当然,他的诗歌野心,他是从来不讲的。他不讲,你也没有办法,谁能让一个严谨的法官开口呢?那么,只有去读他的诗,从他的诗中发现更加气魄的远景。
另徐柏坚这个家族,其远祖可以追溯到明清之际的寿岂堂徐氏家族。而民国总统徐世昌,是这个家族最近100年来,最为名高望重的人物。徐柏坚的奶奶(朱世廉),是徐世昌的侄女。这位老奶奶的大伯朱铁林,是徐世昌的表弟。这位朱铁林,民国初期当过徐世昌的秘书(财政总管),并担任过北京电报总办,金城银行总董。
这个家族恪守“诗书传家”““经世致用”“修齐治平”的古训,亦文亦武,随世道沉浮。这大概就是传统中国家庭、家族的一个特色吧,家族里除去少数人成名成家之外,其中的大多数人,只是“低调、平和、大气”地做人处事。他们甘愿——做着平凡的、沉默的、贤良的大多数。
——有感美国成立太空军军种
黑夜形同虚设
星空虚无,宇宙很美
火星情报局亮着灯火
火星的警察们很繁忙
他们要抓黑夜中航行
地球飞来的偷渡客
小人物不会被斩首
往来的路都很苍茫
夜凉如水,天空缥缈
北斗星也是认不出
身后群山沉默
万物稍枞即逝
俗世生活里
流水看不见我
还在人海里沉浮。
烟 花
美好是从你开始的
要做到平静,如溪水从容
像秋天的果子,给人甜
这些年,努力做一个好人
在漫天星空下
我答应你
我们婚后的字典里
只有丧偶,没有离异
一个人的爱是有限的
怀着这样的爱
暗合着微甜的惊心
你要把我的骨灰
也点燃了
放成满天黑夜
迷幻明亮的烟火。
冬天驱赶群山,汹涌向西而去
冬天驱赶群山,汹涌向西而去
没有月亮的故乡
天空没有落雪,河流没有方向
秋雨毫无意义
蟋蟀间杂着清亮又怯弱的鸣声
冬天驱赶着群山,汹涌向西而去
总有事物,会拯救世间的我们
像星空隐于云端
有人置身秋天之外,逆冬天而行
即使山河故人,无尽黑夜
寂静的夜空下
团泊湖边的芳草、溪流
湖面有星光照亮春秋的庭院
有些东西,生来就是大的,比如江海
有些东西,至死也是小的,比如小草。
每件事情都很新鲜
父亲过世很多年了
妈妈独自生活
死亡是一种声音
因日子陈旧而褪色
我遇到
一生中最难的事情
这一年
天津做传销的医药贩子
都有妈妈的联系方式
可能是她寂寞了
最近跟电话诈骗犯
煲起电话粥
人世间每样东西都很新鲜。
滑冰的男人
一个寒冷的日子
阳光把万物照的刚刚好
天塔下的湖面上
独自滑冰的人
仿佛另一个世界归来
远处的集结号和歌声
繁花似锦与他无关
阳光下的冰面会发亮
中国梦不是他的风景
美好与繁华
都在过去的时间里
他像傻子被遗忘
在寒冷中想念自由
城市没有烟囱冒烟
这与他无关
他的背影,带着被搅动的心事
像在数闪烁的繁星
和一闪而过的流星
他恍若隔世
诗篇
在年老前
将我写的一百首诗
放一百个漂流瓶里
在破晓之前
从大海上漂走
漂向大江南北,五湖四海
在黑夜里
漂过万家灯火
寒冷而热烈的诗
由大海出版社发行
漂流到全世界的海洋中
苍穹之际,群星之间
隐藏着我的诗篇。
山林
万物现出各自的新意
黎明的霞光
照亮林中飞的天使
秋风催人无端地猜疑
孩子们带我去那个山谷
当一阵山风吹来
白桦林里有飞鸟奔向我
我在心里
就默念你的名字
放眼望去山林
树木葱郁,有古老的善意
要成就一个诗人
人世辽阔
要望穿祖国的大好山河。
断想
把春天的消息送给恋人
让每扇窗口都打开
面向阳光
给每一个穷人
希望和祝福
梦境里星光照亮黑夜
事物和我之间
建立了美好关系
我养了无数的飞鸟
把它们放养自由的天空
让孩子们学会善良
用微笑面对世界
远离暴力和战争
把生命的苦埋在心里
那写在纸上的未必不朽
那烙在内心的却将永恒。
梦里的姿势到底代表什么
梦里,天空辽阔的蓝
在平原和山岗上蔓延
明月升起
世界汇聚巨大的光
带来的微微的蓝色
是写作的姿态
是真理
是最轻微的部分
你知道我喜欢你
我看着你在尘世奔走
也不知道你的名字
风从远方吹过
短暂的事物
挡不住时光流逝
为什么要一定弄明白诗歌
逐渐清晰的蓝光里
大地上有飞鸟
满载天国的阳光和消息
不断消失的梦里
散尽梦想和欲望。
人间寡淡
深秋的草木家园
有的树没有果实
像世界上的穷人和富人
依旧一分为二
富人的美学在堕落
穷人的奋斗显得多么徒劳
当你感受到没有机会
上帝保佑不死的人们
上帝用爱
称量每个人的青春
可诗会早夭
我会借钱不还
会上吊自杀
会变成绿鬼白鬼黑鬼
会投门前的水井
也会变成井底那个小孩子
叫你,“小胖,快来玩”。
2019年10月
有缘
一个人
终究会碰上另一人
或者星空,郊外的野花
从你身边走过
遇见试探
可跌到却无人接纳
只有消逝
在人间蒸发
从来与凡人一样
从全世界的你走过
才是相忘于江湖
天上的神一滴泪
地上一片团泊湖
在人世间
诗人一首诗,天上一片云
各有因缘。
学区房
安静的秋日
城市那么多孩子欢快地
扎紧了红领巾
可农村人赶集
乡下劳作的母亲
要变卖祖上留下的瓷器
给贫困子弟交学费
像一种乡愁
公务员担惊受怕
收了几万元贿赂
也是为给孩子入学
买昂贵的学区房
小吃店
小老板和婆娘说
明天去和同乡借钱
这些年的收入积累
远远不够买学区房
女儿等我们送她
去体面的学校
请允许我留在这个夜晚
我知道外面万家灯火
我知道教育的黑暗。
神还在远方
在美国留学
已是十多年前的往事
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生活有着落
老人可以赡养送终
孩子可以抚养成长
可我养成一个习惯
每睡前或早晨起床
都把右手放在
圣经上祷告
面对物价和高房价
我不要胆怯,要面对现实
此时,神在彼岸
我在这里
神迹就在庸常的生活中
百姓心态清凉
我依靠读书取暖
完成神派遣的行迹
世界上唯有
诗歌与希望同在
在午夜
每向神祷告一次
夜空就多了一颗星
我头顶有了星空。
2016年9月
游子
你走以后,老破的旧木床被搬到
后院的墙角,它缠绕着青草
现在又成了葡萄架
昆虫和蟋蟀在此聚会,整夜吟唱
你的母亲还挂念着你吗?
也许她会开始衰老
很快那丝瓜架上就会果实累累
而后寒露把叶子打黄,瓜也老掉
很快那老木架子就变得光秃
不久后那老木床就腐朽散碎
你离母亲有多远
你是否还在人间?
遮蔽的岁月
饶恕远方隐姓埋名的人
春天漂来纸船和遗言
而在黄昏过后
广场上升起闪亮的星星
我便看见那年大街上走失的孩子
美丽的眼睛
我写下宽恕的诗歌
它唤醒善良的人
洒下泪水
我不害怕黑夜
孩子们在水里静静地睡眠
请宽容地
记起我这个无关紧要的诗人
我凝望夜空
我绝不会屈服
尽管我会死亡
但让我们死得高尚。
把春天埋藏心中
岁月会给我公正的评价
我忘记了那些燃烧的白桦树
和那些在冬天窗玻璃上的脸
单纯的,年轻的
有着梦幻的孩子们的脸
现实中遭小人诋毁
我用铅笔和纸
写满温暖的诗
希望让世界上每个角落
孩子们都手拉着手
走在星空下,能看到光亮
不写诗的日子,我只是活着
看乌云怎样把大地上的事物压低
我活着,并且不撒谎
我不问世事,把文字交给山水
让海河来解释前半生的苦
可是当我仰望星空
仍然止不住眼含泪水
最绝望的歌
是我们最美丽的歌。
晚祷
世人总是讥笑我白日做梦
我今生的事业就是幻想
这个时代把我推向边缘
很遗憾,我既不是人民的诗人
也不会为某个政党歌颂
春天的河水流过门前
我歌唱树林间飞翔的鸟
亲爱的故乡,我也为你引吭高歌
我们起航吧,在暴风雨中颠簸
祖国,光荣和耻辱,善良与智慧
黎明升起的光芒
时而惊涛骇浪
所有的秘密都藏在字里行间
生命之舟已划出喧嚣的港湾
缥渺如约的船头上
面对旗帜,向苍天做最后的晚祷。
诗家名典评诗
轻吻忧伤之美
杨炼
杨炼
诗人必须美好,因为诗歌本质美好。徐柏坚,一位美好的中国当代抒情诗人,最有影响力的大陆民间写作代表性诗人。
读柏坚的诗,能读出一个奇妙的经验:它们最初是一首一首的,但渐渐,随着诗句在眼前蔓延,那些变换的标题慢慢退隐,许多诗互相参与、渗透,融合为一,成了一首诗,一首包含了所有题目的无题诗。这首诗里,弥漫着清纯、淡雅、优美的薄雾,无论喜悦或哀愁,都流淌着一缕丝光,如一声轻叹。翻阅他的三大卷诗作,只有到读出这首深藏的诗,才算读懂徐柏坚,因为他一直续写、始终没有写完的,正是这首歌唱人性之美的诗作。
柏坚的心,酷似一只精雕细刻的魔术盒子,即使失恋、乡愁、甚至犯罪坐牢之类令人沮丧的经验,只要放进去轻轻一摇,都能翻转出美好来。诗歌如忘川之水,谁趟过它,谁就被涤净浊世的沉重,挣脱禁锢,重获轻灵。这样的诗人,天生该写赞美诗,而非诅咒之诗。听他的《忧郁的献诗》吧:“今夜,是我最后的抒情/漂亮的花蕾和孩子长在三月”;而另一首《献诗》中的句子:“在生命有限的日子/让迟钝的大脑装满思想和善良……感谢春天,祝福我们生命中/度过的每一个黄昏”。诗句美好,但隐含一丝忧伤。柏坚诗如其人,总克制着不放开音量,不故作惊人语,又出言清雅不俗。某种意义上,有内涵的赞美诗最难写,因为赞美的语言犹如白璧,那近乎透明的纯净,掩藏不住哪怕一丝虚假。柏坚经住了这考验,他抒写的诗意,极易流于甜腻,却每每幸免于难。我们能一行行读下去,甚至被诱惑、被吸引,全凭感受那颗诗心的真纯。说他耽溺于童年也不为过,只是这诗中童年,是饱浸风霜寒暑之后,失而复得的成熟的童年:“你和我都会变老的/许多年过去了/你看,我的眼睛里还含着泪水”(《我们都会变老的》)。一个“还”字,道出了那双从未移开的凝眸——诗人对生命、爱情之执着,有岁月沉甸甸的重量。他必须足够苍老,直到获得认知诗之童真的能力。
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白银时期诗歌,曾有“响派”、“轻派”之别,这是诗作风格上的划分。柏坚肯定属于“轻派”,他一贯俏声细语,仔细品读,那语感甚至可称作质朴。他的诗歌形式,单纯、平实,正像他诗意的自然外延:“树叶从高处飘落下来/每片落叶都有不同的结局/你骑着蟋蟀来,驾着南瓜……你像一面湖泊/在蔚蓝的沉静中/映照天空的宽广与深度”(《世界的四月》),这首写给父亲的诗,也是柏坚诗学追求的写照。宁静而稍感落寞的语调间,却浮出一个引我注目的关键词:“深度”,它与开头的“高处”相映照,让我们看见,那片叶子飘落又飘落,直到在内心幽深处,轻轻擦亮一片沉静。响也罢轻也罢,令我们感动的仍是——只是那真诚。真诚恰是唯一的深度
这是我在柏林飞往北京的国际航班上 ,完成的一篇诗序;也是我在海外漂泊这么多年,第一次在飞机上和天空中写的诗歌序言。 “读吧 每首诗剥开都是一首爱情诗”,在《叙事诗》第二部《哀歌,和李商隐》中,我这样写。读柏坚《在漫长的空虚里等待死亡》、《中国童年》和《世界的旅行》三部诗集,怎么竟让我感到,这个句子简直就是为柏坚而写?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讴歌中,让“爱情诗”三个字的内涵越来越厚实,从男女私情之爱,到人生存在之爱,再到宇宙时空之大爱,同时,一种大悲悯,也自成题中之义。我想象,徐柏坚每一天都在用诗句告别旧我,以此催促自己重新上路。诗人如朝阳,必须在每个早晨全新的诞生,因为我们被诗歌选中,去接受那个塞进了我们体内的最美好又最残忍的命运。嘿,那又怎样?我还有一行诗也等在这里,准备赠给柏坚呢——“而最美的爱情诗必是一首赠别诗”。
一场穿越古今的无尽修炼,不停挤压诗人、琢磨语言,为美丽而忧伤,因忧伤更加倍美丽。“我的成熟 像一个国度/习惯了忧伤之美”,我漫步在杜甫草堂,心里沉吟着这些句子,好像听到,柏坚的脚步,轻响在身边。
2017年11月15日柏林—北京飞机上
我喜欢的诗人柏坚
芒克
芒克
徐柏坚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青年诗人。他的职业是天津高级人民法院的一位法官,却多年执着于诗歌创作,并且一直坚守当代诗歌“诗现场”,我认识和熟知的只有天津的徐柏坚。
天津“诗现场”俱乐部是由徐柏坚、伊蕾、朵渔等一些诗人在天津创办的一块现代诗歌园地。关于他的简历,如毕业于哪所大学,又在欧洲或美国哪个国家留过学,还有哪年在哪里干过什么,我是一概记不太清。唯有他那位曾祖父,在他嘴里称呼为姥太爷爷的徐世昌,我倒记忆深刻。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这位曾当过中华民国总统的民国初期的风云人物,因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又研习书法并工于山水松竹,如著有《石门山临图贴》等,被称为民国“文治总统”。
当然出生于1974年的徐柏坚不能同他那位姥太爷爷相提并论,但他喜文弄字写诗画画这方面应该说是有祖上的遗传基因。徐柏坚写时代,写情感,写艺术家,他笔下的诗歌能把西方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入到中国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之中,他作品的特点是把传统融入现代,现实性和历史感二者兼备。我知道徐柏坚先后生活在天津、河南,在北京从军入伍服役,及美国的留学生活,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他的思想情感和诗歌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那无尽的乡愁与怀旧伤感是他永恒的记忆,也是他神性写作的基调。在美国留学,他一方面接收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一方面对其文化领域的某些堕落深感厌恶。漂泊海外的游子之感,加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执着,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复杂的思想情感构成了今天徐柏坚的全部作品。
我与徐柏坚熟识与交往缘于诗歌,他曾几次邀请我赴天津卫——这座充满了历史故事的城市,去参加他组织的天津国际诗歌周活动,记得还有诗人杨炼、翟永明、伊蕾、默默和歌手张楚,及欧洲几个诗人。他对诗的热爱和在天津对当代诗歌的发展与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尽管他自己对此很少言说。他举止谦恭、内心坚忍,这恰恰是很多诗人做不到的,包括一些成功人士。二零一三年春天,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徐柏坚诗选》在天津图书大厦举办签名售书活动,张楚、春树、欧阳江河、姜昕等朋友都来了,持书者排成长队,二个三十多岁的女读者,卖了一大麻袋书让他签名,他二话不说,马上开始给她们签名,同时还嘱咐二个女读者尽量少买一些,给别的读者留一些书。
徐柏坚态度安详,平时说话从从容容,做事精干。他在天津办杂志编民刊《诗歌现场》,写小说,当法官、画油画、在天津美术馆办诗人的艺术展,让我佩服的不是他的诸多成就,而是他按内心所求来生活的自在状态。
徐柏坚的诗我并没有全部阅读过,据说他出版的诗集已有五部之多,他这些年曾在美国、日本、韩国、香港、澳门、台湾、大陆等地发表作品,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是新时期文学“民间写作”和“神性写作”代表性诗人。在最近举办的第三届北京诗歌节上,我给他颁发了银葵花奖。他的诗作如《世界的四月》、《天上的孩子们》、《浮世之爱》和《冬天,我坐在月亮的家门口》等,这些怀有思念的情感至深的抒情诗很是令人感动。还有一些他有感于现实社会的诗作,如《灯光下藏起的人间冷暖》、《逝去的青春》、《天津阁楼》、《女法官》和《上访的女人》,也让人们读后深思。而他的组诗《汴京家书》更是诗意地描述了他们的百年家族,让人们对他们这个家族的历史有所认识,也对徐柏坚本人的思想与经历有了认知。
“树叶从高处飘落/每个落叶都有不同的结局/你骑着蟋蟀来/驾着南瓜/用碧绿的荷叶当翅脖......”。这是他在两首诗中都出现过的诗句,我在想徐柏坚这位至今还怀有童心和梦想的诗人将会与他的诗飞到哪里去呢?
写於宋庄2017年10月10日
诗人柏坚的诉说 不仅仅是为了抒情
王小柔
王小柔
徐柏坚是天津著名的诗人,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1993年他获《当代青年》杂志读者评选为全国十大青年诗人称号。被中国文学界称为新时期文学“民间写作”代表性诗人,他1998年留学美国。并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举办了“走遍天涯”国际诗歌朗诵会,美国旧金山文学界和《世界日报》给予高度评价。他先后出版了诗集《中国童年》《招魂的夜笛》《世界的旅行》,随笔集《浮世清欢》等作品。
“诗人”在这些年被诗人自己给重新定义了一下。每当提起这样一群人,最直接会想到梨花派,会想到某一年的诗歌朗诵会上诗人在开口前当众开始脱裤子,会想到“下半身诗人”这样的名词。中国的诗歌鼎盛时期似乎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戛然而止,诗人们纷纷从脱俗的从先锋的从远离大众的地方进入尘世,该干嘛干嘛,因为写诗不能糊口,更不能安抚愤世嫉俗的情绪。如果没有足够与这个世界决绝的信念,还是要回归凡间,因为诗歌的作用不仅仅为了抱怨。
我认识三种诗人,一种拿自己当思想先锋,对任何事均是批判的态度,尽管已很少写诗,但始终认为自己是个诗人;还有一种,他们怀揣浪漫情怀,苦行僧般流浪着,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另一种,他们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安逸,依然保有诗人的情怀,孩子般观望着自己和世界,他们用内心涌出的简短句子归纳着属于自己的认知和热爱。徐柏坚就是这样的诗人,单纯而又执著地坚守着诗歌理想,他固执地认为有一天诺贝尔文学奖会颁发给他。最开始我以为这是酒话,可诸多严肃的场合他还在这么说,我就开始信以为真,而不是嘲笑地打击他,心想,要是能认识个把老外评委我还能帮他拉拉选票。因为在他那些诗集之外,有十年甚至更漫长的书写,诗人的情怀足以打动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岁月。
在徐柏坚办公室的一角,堆着发表他诗作的杂志,无论是崭新的还是已经发黄的,那些被翻阅的扉页上是诗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诉说。那些杂志曾经是那么光彩照人地出现在我青春的萌芽阶段,我从来没说我也写过诗,也有一本又一本写给自己的,写给青涩年纪的厚厚诗集,只是我那些诗发表的少,变成校园歌手吉他伴奏下的倾诉多。我无法成为诗人,是因为我思考不够。
徐柏坚擅长思索,他许多年前写的诗,至今还被他毕业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广大学生传抄着。他先后出版了诗集《中国童年》《招魂的夜笛》《在漫长的空虚里等待死亡》《世界的旅行》,随笔集《居萍斋随笔》等,并被《当代青年》杂志社评为“全国十大青年诗人”,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走遍天涯”诗歌中英文朗诵会,引起很大反响,诗歌展示了他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也表达了一个诗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诗歌很热,诗人被社会戴错了面具,救世主、明星。诗人们以为那是真实的自己,还没进入九十年代,商业化浪潮滚滚而来,卷走诗人面具,打碎了光环的镜子,这误会再也不会有了。诗歌本来就是边缘化的东西,和八十年代初的热闹相比,也许目前诗歌的处境更真实。
诗人徐柏坚一直坚持职业性的诗歌写作,他的创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当时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第三代诗人浪潮涌起,不过,在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天津,却找不到任何文化先锋的迹象。徐柏坚在诗江湖里固守着自己的一片疆土。据说诗歌里有一种流派叫“神性写作”,而徐柏坚便是代表诗人之一,他们往往具有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化抱负,从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出发,书写中词语的朴实性与灵魂水乳交融,诗人充分袒露着人性的美丽与悲哀。
徐柏坚是阳光的,这一点是我所欣赏的。他不阴郁苦闷借酒浇愁,他乐观幽默仗义执言,有着孩子般透明的心智。我把那称为属于徐柏坚的诗人气质。
在他一次又一次强调诺贝尔文学奖跟他有关的时候,我也堂吉诃德般地认为那有戏,本来嘛,诺贝尔文学奖有什么了不起的,它不过是诗人笔下的一句。
诗人徐柏坚说,人们必须学会倾听诗人的声音。我们与汪国真那种通俗写作不同,我们保有知识分子情怀,尽管现在很少有人读诗了,我们还在坚持着良心写作,也许只能像海子似的死了以后才能被人接受。
民国后人的浮世清欢
武歆
武歆
一
写诗人不好写,写脸上带着笑容的诗人更不好写。在我固执的印象里,似乎诗人的脸上很少带着灿烂的笑容。为了写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的徐柏坚,我翻看了许多大诗人的照片,比如“梦中的港阴暗而苍白”的葡萄牙诗人佩索阿,比如“世上痛苦在增长,时刻不停”的秘鲁诗人巴略霍,这些诗人都是阴沉着一张脸,或眺望远方,或低头沉思。人世间所有的苦难,因为诗人阴郁的面容,似乎更加得到了某种认证。
诗人徐柏坚是笑的,他不仅笑,笑容里面还带着孩童般的天真,抑或有时还会夹杂着痴痴的恍惚。
我想探究诗人徐柏坚的笑容,更想探究笑容背后隐藏着什么特别的内容——当然,一定与诗歌和远方有关,和民国时代总统徐世昌家族有关,和天津诗现场的众多艺术家们有关。
二
想不起来什么时候认识的徐柏坚,印象里他很忙,每年一次的饭局,没有一次准时赴约,总是在残羹剩饭之际,他突然笑着出现。他似乎并不在意吃饭,仅是证明出席。他繁忙,他当然忙,法院里面最忙的就是执行和审判的法官。
我常常怀疑,天津高院执行局一级法官徐柏坚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诗?恰好端午假期几天,看到了他的两本诗集《世界的旅行》和《中国童年》。
了解诗人,当然要从他的诗歌入手。
我不是诗人,也不是诗评家,更多地是以爱诗的视角去读诗,从中发现某种特别的隐秘。我发现徐柏坚的诗歌中,始终存在一个特别的符号——时间。
关于诗歌中拥有“时间”这个话题,并非我的论断,而是早有这样的认定。墨西哥的诗评家卡巴洛在采访本国另一位大诗人帕斯时,曾经指出过“时间”这个话题,卡巴洛认为帕斯“所有的诗里,时间始终是您关注的一个问题”。帕斯在认同卡巴洛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进一步补充,帕斯认为“时间不是外在的尺度,而是人类行动的实质”。
当然,所有的文学书写都离不开“时间”,关键在于,如何给“时间”披上外衣,那件“外衣”一定是自己的,一定是独特的,一定是“出其不意”的。显然,徐柏坚找到了那件“外衣”。
徐柏坚写于2002年的《墓床》,“时间”非常明显,他在惯常的“时间”的外面,套上了“忧伤的外衣”,请看这样的诗句,“河中有孩子们,在门前的春天安放下的纸船,满载天国的阳光和消息”。
我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把“孩子”与“天国”相连,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很难想到“天国”的。但诗人永远是“残忍”的,脸上带着笑容的徐柏坚,用“纸船”做了极好的连接。悠悠的小纸船,很容易让孩子们“上当受骗”。
也正是这首短诗,让我找到了“揭穿”徐柏坚笑容背后的“诗歌刀子”,那就是“忧伤和遥望”。徐柏坚诗中所有的忧伤,都和遥望相连。而“遥望”是什么?那便是“隐性的时间”。
《高墙里的圣经》也是如此,“每晚他要看圣经,把一封信写得像阳光一样长”。这里的“阳光”,也是“隐性的时间”。
还有写于更早的、1998年的《回忆时光似水流年》,也有这样的“忧伤和遥望”,请看这样的诗句,“可短暂的生命对于我,如窗外的阳光,正缓缓下沉”。徐柏坚在“生活的笑容”背后,揣着一把锋利闪亮的“诗歌的刀子”,他用这把“诗歌的刀子”,把现实生活切成了他想要的诗歌模样。
三
徐柏坚的诗歌是出其不意的;他的人生经历,似乎也是出其不意的。
他曾经是军人,好像还是两个军种,空军和陆军;他曾经上过大学,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和南开大学;还曾经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这对于从来没有上过大学的我,看到他这样的“大学履历”,真是恨得满嘴的牙齿都要咬碎。尤其是他欧美留学经历,更是“出其不意”了。
诗人朵渔曾在一篇文章中“揭发”:有一年徐柏坚跟随美国朋友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参加一个文化慈善活动,看见时任美国大使尚慕杰的女儿,个子不高的徐柏坚对个子很高的大使女儿漂亮的伊丽莎白说,我是诗人,诗人是世界公民,诗人是没有国界的,我想去美国留学。大使女儿被徐柏坚的真诚和坦率打动,当即就说我来帮助你,明天你来大使馆办签证。
于是,诗人徐柏坚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听了朵渔的“揭发”,我认为徐柏坚不应该在中国当执行局法官,应该到美国联邦法院执行局去执法。
徐柏坚在他的诗歌中,也有这样的“直率”。在短诗《情节》中,他这样写道:“加州一个小镇,天色尚晚,骑自行车的黑人,与我不期而遇,一闪而过,我们无从相识”,随后陡然一转,“回国多年后,看到黑人奥巴马当选美国新总统”。
这样的直率后面则有着“更大的目的”、“更多的说明”,他什么都不说了,而是让读者去慢慢品味。
四
徐柏坚多少年如一日,始终是在认真地做法官、安静地写诗,安静的画画。好像从来也不与所谓的文学“主流诗坛”交接,用他的话说“文学期刊主流刊物的主编和我都没联系”,但诗人的价值在于诗歌本身,只要“诗歌在场”,也就并非需要“诗人在场”,所以徐柏坚始终坚持“诗歌在现场”的人生准则,和诗人伊蕾、歌手张楚等艺术家经营着天津诗现场俱乐部,俱乐部这些年来来往往一些奇怪的诗人艺术家,如芒克、如杨炼、如舒婷、如于坚、翟永明、默默、吕德安、宋琳、岛子等众多诗人。经过多年的隐身修炼,同样引起了当今主流诗坛的关注。
诗人芒克,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如此称赞徐柏坚的诗,“那无尽的乡愁与怀旧伤感是他永恒的记忆,也是他神性写作的基调”;海外朦胧代表诗人杨炼,也曾经对他有很高的评价,“柏坚的心,酷似一只精雕细刻的魔术盒子,即使失恋、乡愁、甚至犯罪坐牢之类令人沮丧的经验,只要放进去轻轻一摇,都能翻转出美好来”;同时代70后诗人朵渔也对徐柏坚有过赞誉,“从这首小诗里(即《史丹福小景》)能读出柏坚的抒情底色,那就是农业文明背景下的浓浓乡愁。”
徐柏坚的诗就像他的“学历远游”一样,已经在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无国界漫游,他也曾获得过诸多的重要奖项,比如台湾《创世纪》诗歌奖、韩国第25届金达镇国际诗歌奖以及国内的第三届北京诗歌节银葵花奖等。
徐柏坚笑容背后,除了忧伤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诗歌远游之心。当然,他的诗歌野心,他是从来不讲的。他不讲,你也没有办法,谁能让一个严谨的法官开口呢?那么,只有去读他的诗,从他的诗中发现更加气魄的远景。
另徐柏坚这个家族,其远祖可以追溯到明清之际的寿岂堂徐氏家族。而民国总统徐世昌,是这个家族最近100年来,最为名高望重的人物。徐柏坚的奶奶(朱世廉),是徐世昌的侄女。这位老奶奶的大伯朱铁林,是徐世昌的表弟。这位朱铁林,民国初期当过徐世昌的秘书(财政总管),并担任过北京电报总办,金城银行总董。
这个家族恪守“诗书传家”““经世致用”“修齐治平”的古训,亦文亦武,随世道沉浮。这大概就是传统中国家庭、家族的一个特色吧,家族里除去少数人成名成家之外,其中的大多数人,只是“低调、平和、大气”地做人处事。他们甘愿——做着平凡的、沉默的、贤良的大多数。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