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性生活抒情诗”的一个典范
——对沙克《诗意的运河之都》的阅读认知
沙克的诗起步很早且起点很高。早在1980年代中后期,他的诗就体现了相当成熟的质地。他的青春抒写中虽然也有从朦胧诗那里承袭而来的迷惘,有从第三代那里接受的“口语”化,但他最特立独行的是其“自我分析性”,没有那个年代常常表现出的幼稚病。而自我的分析性赋予了他的抒情以理性和知性的深度与气质。而且,整个80年代至90年代,沙克的诗歌立足于对日常生活的感受,他把故乡、土地、自然、历史、城市,所有笔力所及之处,都化作了个体的生活于生命处境,虽然是出于现象,但又不停留于现象,而是以此创造了“一个具有自我分析性的诗意人格”,也同时创造了一种“具有分析性的生活抒情诗”,这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沙克早期的诗还显现了一种写作态度的自觉:对流行的第三代诗、日常生活写作,特别是“生活流”式的写作有一种揶揄,这非常难得。类似他的《此刻,我在想他们此刻在想什么》(1988)这类作品,其中的“我”与“他们”(流行诗风)构成了“镜像的反思”,对诗人的精神生活方式,有善意的揶揄与反讽,同时也进行了自我反讽,“双肘支着写字台/双手托腮想起他们……”这些细节性的讽刺充分表明,沙克在这个年代已经拥有朴素的文化自觉,他早就不是一个盲目的青春写作者,而是一个有文化态度的写作者。
沙克晚近的诗,一以贯之地坚持了面对生活的思考与抒情,但洞悉与批判的意味更加强烈,写作也更显成熟、通达和明澈。他更注重细节和局部,人间万象、周身的一切场景与人生悲喜剧,一切生存的片刻,都构成了他诗歌的材料。比如他从《停电》(2013年)中析出生活之黑,从《在酒吧》(2012年)中看出人生的变幻与重复,从《环形针》(2015年)上看到细节中的秘密,从《鹦鹉叙事》中发现关于自由的辩证法。沙克已变成了一个将生活百态与人生奥秘尽行收纳眼底,形之笔端的“老资”,变成了一个有着坚定的文化态度、有着明晰的知识分子精神、有着成熟的个人写作风格的“老资沙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