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诗的历程
30 年的改革开放,沧海桑田,翻天覆地,那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壮丽史诗。
本人的青壮年时期,躬逢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身历其中,深受其惠。不仅个人的家庭与其一同成长,事业也一同成长,就连个人的文学创作也一同成长,一同参与和见证了这个时期的不凡和辉煌。
这就是我的 30 年――我这 30 年的诗的历程。
《初春》带进大学,也带来了初恋
1978 年,第二次参加高考的我幸运地成为了恢复高考制度后我们镇的第一个大学生。当时,为了准备参加高考,我曾经先后写了几篇模拟作文,上学后将其中一篇改写成散文《初春》投给县里的文学杂志,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更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散文竟还成了我初恋的“红娘”!
那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二个春天,春光明媚,百花竞妍。就是这个春天,我认识了一个老乡兼师妹的漂亮女孩。接触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双双坠入了爱河。相爱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都喜欢文学,也都在学着写一些东西。更让我们互相碰撞出爱的火花、碰撞出缘分的是,她告诉我认识我之前其实已经认识我的名字了,那是因为县文化馆曾经寄了有我那篇《初春》的刊物给她,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我的《初春》,也就无意识地记住了我的名字,想不到竟然就是在同一间大学的同学。
幸福,就这样冥冥中来到了我的身边!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进入了创作的第一个旺盛期,几乎每天都要写诗给女朋友,有时候甚至三、四首。那时候我什么体裁都写,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杂文,无所不试,但效果却很不如意。虽然能陆续在地区、县级的报刊发表作品,投给省以上报刊的却多数如同泥牛入海。我和女朋友都在找原因、找出路。一天,女朋友很郑重地告诉我:看来你就是写诗的命!因了这句话,我决定从此主攻诗歌创作。大概半年后,成效果然出来了:
《风吹过处》,处处浪漫
我出生在广东北部的九连山。九连山层峦叠嶂,连绵不断,甚是美丽,却非常闭塞。从懂事开始,我就梦想着如何走出山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种机会终于来了,大学毕业那年暑假,我邀上女友,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旅游。我们凑了 40 块钱,竟然游览了广州城,逛了佛山祖庙,去了肇庆的七星岩、鼎湖山,期间还一路写诗,几乎是一天一首。这种爱好,后来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
1988 年工作调动到珠海后,这种机会一下子多了起来。 1990 年之前这两年,我第一次去了北京,还是坐飞机去的!这一次,长城、香山、颐和园都留下了我的诗句。我还第一次出了国,第一次享受了泰国的异国风情,同样写下了一组质量不错的旅游诗。
从 1992 年开始,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化,到国内外考察、洽谈、旅游的机会就更多了。整个的九十年代,我的旅游诗歌写作进入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我去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到了国内大部分主要城市。从传统的用笔写诗,一直到前几年的用手机写诗,从未间断。每次出外,除了完成考察和洽谈任务外,我总会比其他人多一种收获,那就是旅游诗歌。尤其是有了手机短信这种现代科技手段后,旅游诗歌的创作就更加方便快捷了。我是从 2000 年开始尝试这种做法的,一路写,一路发给朋友,发给报刊,有时候人还没有回来,诗歌就已经在报纸上发表了。因为这个缘故, 2005 年的一部诗歌年鉴还将我列入年度“手机诗人”之一。 2002 年,我挑选了一百来首,专门出了一本旅游诗集《风吹过处》,影响还蛮好的。
在我看来,旅游是人的一种现实行为。正如安徒生所说,“旅游就是生活”。我还以为,旅游对于个人的精神,表现的更是一种浪漫:你在旅游的时候,思想和灵魂会行走得更更快、更宽、更远。行走着是美丽的,你行走着、行走着,在你前面,总会有那么多奇妙的东西,那么多预想不到的惊喜在等着你,使你的思想和脚步永远不会留恋地停下来,而总是不断地向前行进,去追求更多、更新的奇妙与惊喜。每当你到达一个新的地方,你总是会发现和找到一个新的自我。旅行的时候,你总会发现自己的孤陋寡闻,发现自己的浅薄无知,发现自己的娇纵自负,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精神、新的动力、新的目标和新的状态,使你一次又一次地实现灵与肉的“涅 ”。在我看来,旅游,是生命的扩张,是生命的增值,是生命的洗礼,是生命的升华。
我一直在想,能够到那么多的地方去考察、观光,的确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这种机会固然是人生追求使然,更是社会给自己的。所以,自己除了要完成公务外,还要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以反馈给社会、回报给社会。
《以生命的名义》书写人生
大学毕业后,我给分配在家乡县城的中学当教师。因为在大学读书时就发表了为数不少的作品,因此在家乡已经小有名气。虽然我教的是高中,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但我还是一直坚持业余创作,也陆陆续续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但总觉得与自己的目标距离太远。于是就思量着转行到县文化部门去搞专职创作。当时写了一封信给从未谋过面的县委书记,信中附了我所发表过的主要作品,要求调往县文化馆。没想到书记却很快就将我调到县委办公室做了秘书。更没有想到自己从此就“误入”了官场,走上了从政之路。然而我并没有因此放弃文学之梦,依然与“缪斯”打得火热。就在那段时间里,我牵头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文友创办了全县历史上第一个民间文学社,自费出版了第一份文学报《野草》。
通过招聘调到珠海经济特区后,开始参与和见证经济特区的建设。不久,我被派往正在大开发、大建设的西部地区挂职锻炼,由此正式走上领导岗位。随着职务的变迁和工作岗位的转变,我的诗风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小我”走向“大我”。尤其是后来先后担任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担任城区区委书记期间,亲自设计、参与和领导了许多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和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广阔而坚实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生动的诗篇。我的诗歌创作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段时期,既是个人事业的黄金时期,也可以说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那时候,珠海市几乎所有的重大文艺活动,都会有我的作品出现,或是朗诵诗,或是歌词,在庆祝珠海经济特区十周年的大型文艺晚会上,由我撰稿的大型诗乐舞《大海 ・ 蓝天 ・ 梦》获得了空前成功。在珠海的观照、实践、思考和对珠海一种无以言说的爱,随着岁月的积累与沉淀,后来都凝聚在了我发表在《诗刊》和《南方日报》上的大型组诗《珠海,珠海 …… 》这一件心血之作中了。
由于职业的缘故,我开始重视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社会性,特别是注重责任感和使命感写作,外界也开始将我列入“主流”写作的范畴。这种情况在 2003 年到达了一个高潮。那一年,我们国家发生了“非典”,诗歌在这个时期充分体现了其体裁的独特作用,而我所创作的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竟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影响。这首诗歌先后发表在《羊城晚报》和《人民日报》上,之后陆续有报刊转载,有的地方还制作成 PTV 播出,中国作家协会则制作成诗传单第一时间送给小汤山临时医院和全国的各级医院。 2003 年 6 月 9 日,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央电视台以《以生命的名义》为题,组织制作了大型抗击非典专题文艺节目播出,并以这首诗为压轴,由 王馥荔、赵忠祥、朱 军、文清、刘威、王志等二十多位影视界名角共同朗诵, “ 引起强烈反响 ”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语)。 一时间,“以 …… 的名义”之类的标题和提法不断见诸报刊,今年 5 月 31 日,四川成都的抗震救灾专题文艺晚会题目,用的也是《以生命的名义》。
以使命感写作的名义, 2004 年以来,《诗刊》、《诗歌月刊》、《南方日报》先后对我进行了专题采访并发表了长篇报道,今年 9 月 20 日,由《诗选刊》组织的中国年度最佳诗集评奖委员会,还把 2007 年度的这一奖项颁发了给我的第五部诗集《以生命的名义》。
看来,使命感写作就这样成为我永远的使命了。
2008 . 9 . 21
(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