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梁尔源

梁尔源独特的诗美学

2022-12-04 作者:刘长华 | 来源:长沙晚报 | 阅读:
诗歌的创新从本质上就是语言对世界的重新命名。梁尔源是深得此道的。
  梁尔源是时下湘籍活跃的诗人之一,继《镜中白马》之后,又出版了新诗集《蝶变》。梁尔源的创造活力和所爆破出的精神能量,令诗坛为之注目,诗评家称之为“梁尔源现象”。
  环顾诗坛,个人化写作演绎成了低回靡靡之音,艺术创新异化成了辁才小慧的炫饰……梁尔源却是踢踏着铿锵的步履,让诗歌发出“重音”来。“重音”在此并非以“大词”“猛词”取胜的“高亢之音”,而是源出沉甸甸的思想内核和颇为厚实的艺术质感,这就是梁尔源诗歌体现的比较独特的诗美学。
  自古至今,“义”散发着人们对美好道德人格的想象与追求。梅山文化地区是“义”字当头的,也是梁尔源的胞衣地。“诗”与“义”的真情对对碰,必然会产出耀眼的精神火花。《七十三个补丁的教义》《致敬!穿尿不湿的战士》《歪歪斜斜的名字》《那颗生锈的螺丝钉》《IC卡之歌》《新化洋溪大捷》等抒写的对象既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伟人,也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螺丝钉”;既有属于一个时代的背影,也有当下正在谱写的新面孔;既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有润物无声的涓涓细流……但从中都被寄予了或爱国、或亲众、或务实、或重情等精神内蕴。这些内蕴是千百年来回荡在人们心胸之中的“雅正之声”。
  在“义”的价值天平上,正面讴歌是其中的砝码,反思讽谏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压舱石”。世道人心的建构和维系需要多种力量汇合与平衡。《张家界玻璃桥》《逃离猫眼》《高脚杯》《帽子像出头鸟》等总体上揭露和指斥了社会与现实中的一些“假”“丑”“恶”。尤可称道的是,诗人从中一则紧贴着自己的生存体验和人生阅历,一则又能上升到普遍人性的观照中来。“而在你身上行走/才能看透人间的深渊”(《张家界玻璃桥》),穿透力与哲思性有机结合,血性与策略水乳交融。
  诗歌的生命奥义就是创造、创新。诗歌并不否认技术,但更重背后的精神、内蕴与气度。其诗歌体现的创造精神是闳放的、元气淋漓的。《高铁协奏曲》《在一粒稻种中观天象》《给超级计算机出道难题》《起重机的行为艺术》《智能车间》《株洲动力谷抒怀》等都充分传达了作者毫不吝啬的礼赞之情。这些科技是前沿性成果,关涉国计民生和民族未来,是创造上的“至新”精神之闪烁。倡导创新精神是需要宏大的视角、开放的胸襟、浑然的气魄、文化的情怀。从中也凸显了梁尔源的诗学观——对何为诗歌创新的理解。
  诗歌的创新从本质上就是语言对世界的重新命名。梁尔源是深得此道的。科技语言不断融入日常经验表达之中就是见证之一,诸如“我的意象中夹着一台盾构机”等。梁尔源能最大程度地拆解自我浸淫已久的公式语言、工具语言,流溢出相当活跃的语言创新能力,且全然不见“小清新”式的忸怩。
  “她忘记走失了什么/想不起最近忙乎些啥/甚至弄不清自己姓甚名啥/为什么站在一片空白的脑海中”(《发呆的母亲》),这是对迟暮之年母亲形象颇为传神的“白描”,读之令人动容。它突破了长期以来文学中的父母亲形象基本上固化,甚至“脸谱化”的描写。此诗之所以令人感动,就在于它能够触发读者对自我身世、自身生命意识的感怀和感思。诗歌需要情感,不是虚情、矫情、滥情,而是“至情”。
  《涟水情》《光明山》《在故乡抖抖了涟水的尾巴》《故乡的石板路》《老屋》《祖祠》等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自豪感,但并没有刻意拔高故乡如何荣光,如何声名远播。“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并不一定非要“眼里常含泪水”不可。这样的“真”,同样派生于“至情”,因为它不仅有情,而且尽可能地“客观”和“冷静”。
  “外婆菜”“土匪鸭”“剁椒鱼头”“臭豆腐”等这些招牌湘菜都被梁尔源纳入诗歌题材。谈菜、谈吃是有与“诗意的生活”有勾连,就是因为文人与文学于中打破了一以贯之的道学气、冬烘味,既是对人性与欲望的正视,又是自由想象和热爱生活的赋予。“外婆菜”等最大的特质就是“入味”“重口味”,是深植人的味蕾记忆,是“至味”的象征。卸掉生命的重担,以赤子之心行走在生活中央,感受生活的快意,必然是诗人,说出来的必然是诗歌的语言。语态虽然是轻松、幽默,但必然是“重音”。
  《镜中白马》《蝶变》联袂而出的新诗集,集中明晰地展现了梁尔源近期的创造特性,既是对前期风格的拓延,又是对它们的超越,也清晰地体现了梁尔源独特的诗美学:诗需要在“至义”“至新”“至情”“至味”等这样的“重音”上多有作为,才能起到诗歌在人生、在社会中应有的社会影响力。诗歌若能真正起到有益于世道人心,是离不开这些“重音”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