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何壮远

 除夕傍晚(附评论)

2025-02-03 作者:何壮远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诗人何壮远作品选。

太阳刚好掉在了
对面厂高高的烟囱上
被烧得通红
 
我举起酒想和太阳干一杯
太阳不说话,留给我
和我身下木椅一样的尴尬
 
年,来得又滑又快
对打工者总不友善
甚至不愿听我说声新年好
 
喜庆氛围里
有些不切实际的忧伤
像铁在空荡中碰撞
 
年从哪儿来的
想去哪里
我不明白,也抓不住

烟火之外的漂泊:《除夕傍晚》中的孤独与迷茫

影子的符号
 

  诗人何壮远的《除夕傍晚》以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现实无奈与内心挣扎的画面,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打工者群体境遇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生活本质的迷茫叩问。

  诗歌开篇便以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抓住读者眼球:“太阳刚好掉在了对面厂高高的烟囱上,被烧得通红”。这一描写看似唐突,实则巧妙地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没有多余的铺垫,工厂烟囱与通红的落日直接闯入视野,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烟囱是工业社会的象征,代表着现代社会高强度、快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落日则是自然元素,通常象征着美好、宁静与结束。二者并置,太阳“被烧得通红”,暗示着自然在工业文明的侵蚀下逐渐失去原本的面貌,也隐喻着打工者在这种工业化浪潮中,被生活炙烤、消耗。这种开篇方式看似突兀,却迅速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引发对后续内容的强烈好奇。

  随后,诗人的情感在这一背景下缓缓展开。“我举起酒想和太阳干一杯,太阳不说话,留给我和我身下木椅一样的尴尬”,这一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倾诉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除夕傍晚这个本应阖家团圆、热闹非凡的时刻,诗人却只能与太阳对话,然而太阳的“不说话”,让他的热情遭遇冷遇,只剩下与木椅一同面对的尴尬。这种尴尬不仅是与太阳交流的失败,更是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内心的真实写照。打工者们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城市中努力打拼,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的生活,渴望得到理解与关怀,但现实却常常让他们感到孤立无援。木椅作为诗人孤独的陪伴者,与他一同陷入这种尴尬的境地,象征着打工者在城市中难以找到归属感,如同置身于热闹之外的旁观者。

  “年,来得又滑又快,对打工者总不友善,甚至不愿听我说声新年好”,这几句诗直接道出了打工者在春节这一特殊时刻的辛酸与无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然而,对于打工者来说,年却并非那么美好。他们可能因为工作繁忙无法回家,可能因为路途遥远、经济压力等原因无法与家人团聚。年的快速到来,不仅没有带来喜悦,反而加深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无力感。“对打工者总不友善”,这是打工者群体内心的共同呐喊,他们在城市中辛勤劳作,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无法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享受到应有的温暖和关怀。

  “喜庆氛围里,有些不切实际的忧伤,像铁在空荡中碰撞”,这句诗将诗人内心的忧伤刻画得入木三分。在除夕的喜庆氛围中,周围的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与诗人内心的忧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忧伤在喜庆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突兀和不切实际,但真实地存在着。“像铁在空荡中碰撞”,形象地描绘出这种忧伤的沉重与孤独,它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不断回响,无法消散。打工者们身处异乡,虽然表面上与城市的繁华融为一体,但内心深处却始终无法摆脱那份孤独和失落。他们的忧伤在热闹的节日氛围中无处安放,只能独自承受。

  诗歌的结尾,“年从哪儿来的,想去哪里,我不明白,也抓不住”,以一种充满哲理的思考,将诗歌的主题进一步升华。这不仅是对年的追问,更是对生活本质的迷茫与困惑。打工者们在城市中奔波忙碌,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但他们却常常迷失在生活的洪流中,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年的到来和离去,如同生活的循环往复,让他们感到无力和迷茫。他们试图抓住生活的意义和方向,但却总是徒劳无功。这种对生活的迷茫和困惑,是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面临的问题,也是诗歌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重要原因。

  诗人何壮远的《除夕傍晚》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打工者群体在春节这一特殊时刻的孤独、无奈与迷茫。诗歌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