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漂”诗人王长征
2018-07-07 作者:张 况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作为诗坛的后起之秀,我知道他是一个阳光帅气充满活力的壮实小伙子,是一个具有时代视野的新媒体工作者,更是一个兼具前瞻意识与开拓精神的青年诗歌活动家。
谈起90后“北漂”青年诗人王长征,我内心就有很多感触。
作为诗坛的后起之秀,我知道他是一个阳光帅气充满活力的壮实小伙子,是一个具有时代视野的新媒体工作者,更是一个兼具前瞻意识与开拓精神的青年诗歌活动家。
缘于诗歌,我曾与长征有过几次推心置腹的交谈,通过彼此不设防的深入对话,我发现,这位几乎晚我一辈的年轻人,不仅谈吐中表现出他们这一代人少有的稳重与干练,而且在他的字典里,你根本看不见阴郁、哀伤一类的字眼,他身上有的是爽朗的笑声、不息不灭的勇气和愈挫愈奋的斗志,他这种超乎象外的气质,让他时时处处都表现得那么与众不同。
漂在北京的王长征,1993年出生于安徽界首市,他的骨子里深受安徽本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众所周知,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安徽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透过时间的镜像,我可以看见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作为安徽文化主要骨架和支撑的一种厚重存在。
王长征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文化氛围如此浓厚的安徽度过的,好家风好家教能影响人的一生,此言非虚。王长征天资聪颖,在他的作家父亲的直接影响下,他从小就喜欢文学,高中时代起就开始在当地一些报刊上发表作品。他的写作起点颇高,曾是当年有名的校园诗人,出来社会之后,他的作品更是频频亮相于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作为上榜中国90后百强作家风云榜的青年诗人,他的成长颇具启示意义。
多年来,王长征的写作一直保持着纪实意味颇浓的特征,他告诉我,他的每一首诗里几乎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或好或坏,或悲或喜,都是纪录自己成长过程的忠实影像。对此,我欣然、翕然。
北漂多年的长征,虽然还非常年轻,但生活的磨砺,让他表现出少年老成的一面,他深知自己生命的出处与灵魂的依托所在,因此,无论走到哪里,与生俱来的安徽情结一直在他的血液里汩汩流淌,故乡的呼唤一直不停地在他耳畔回响,而他飘萍般沉浮无定的心里所脉动的,是他所热爱的安徽地域文化和京城丰盈而深刻的生活场景。诗人的心是相通的,也是敏感的,在与长征的多次畅谈中,我发现他对家乡的城市与乡村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眷恋与归属感,这种眷恋与归属感像脐带、像母亲手中的线,牵引着他,让他无论漂泊到哪里,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心间都不会忘怀自己的“根”之所在。事实上,一个游子只要心里有“根”,就会感到踏实,就能体会到来自“根”部散发出来的温暖。 是的,王长征作为一个“新北漂”诗人,因为心里有“根”,即使漂泊再远、再久,他最终也一定能顺利回到自己的精神故乡的。
与此同时,我还发现,王长征是个乡愁情结特别严重的诗人,在他的灵魂深处,故乡的呼唤一直在回响。
王长征年纪轻轻,但能量不小,北漂之后,他编写过不少文学活动文案,策划过不少“有由头”、“有看头”的诗歌活动。今年上半年某天,我与河南著名诗人高旭旺兄到洛阳参加由王长征等几位90后诗人组织的一个诗歌活动,作为该活动的主要策划人,王长征忙里忙外忙前忙后那是免不了的。待活动结束后,我关切地问他何时回京?长征沉默片刻后嗫嚅着说:“张老师,我……我有点想家了,也想女儿了,打算今天下午先回趟家,待上三五个钟,一来看看父母,二来看看孩子和孩子他妈,明天上午十点的飞机飞回北京。”我闻言,当即被他感动得一塌糊涂,因为我知道,从洛阳到他老家界首,坐大巴的话,少说也得晃荡个十个小时左右,就为见父母一面,见孩子一面,见自己媳妇一面,次日上午还得匆匆飞走,这也太累了吧?
“是呀,生活真不容易!一个90后小年轻,竟有这么强的家庭观念,实在太难得了!”这是老诗人高旭旺兄感慨系之的原话,他轻声对我说:“老弟啊,你我都得向长征学习,有时间尽量多陪陪父母、孩子和家人。”我闻言,心里羞惭不已,因为这恰恰是我多年来显而易见的短板。
近日,王长征的新著《漂在北京》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我认真翻读了整部诗集,觉得长征对自己的北漂生活确实进行了一次回眸式的深情梳理,他对自己漂在北京的种种际遇,比如对《走进王府井》、《与诗友喝酒》、《深夜回到小区》、《在北京梦到爷爷》等情节的触摸灵魂式的描摹,以及对《拾荒者》、《时评记者》、《站街女》、《睡在路边的农民工》等小人物的关切诗句,无不体现了他对北漂生活的深刻感悟。我发觉,长征以“新北漂”诗人的身份从容切入京城内部、切入百年中国新诗的天空,展开个性鲜明的抒情之翅,翱翔于都市的繁华驳杂与乡村的透亮清蹇之间,以鹰隼般的犀利视线,给读者带来新叙事诗平和淡定而又出人意表的惊喜,他的笔墨内敛、理性、纯粹、接地气、有分量,同时又不乏理想主义情绪,这样的作品确实值得一读。
一定意义上讲,王长征这部新诗的出版,标志着他的“新北漂”身份最终得以确认。看来,我在对该书的简短评语中将他定位为“新北漂诗人”是准确的。
事实上,“北漂”是一个颇具文化含量的关键词,它几乎可与“奋斗”、“追梦”、“弄潮儿”、“找机遇”、“寻求生存空间”等词划等号。这个“无根”的词,像飘萍渴望扎根,像漂木渴望留驻,既包含着某种对抗现实的心理期许与无奈,也凸显了某种难以言说的不堪与沧桑。在我看来,一部北漂史,其实就是北漂一族的一部奋斗史、发展史。
“北漂”目前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称谓,也称“北漂一族”,主要是指来自非北京地区、非北京户口,而又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特殊群体。我认为,“北漂”严格意义上讲应谓之“京漂”可能更为贴切些,因为“京漂”套用 在任何一个朝代都OK,都不会过时。“京漂”二字当然不难理解,就是在“京城漂泊”的意思。京漂一族其实古已有之,像战国时期的李斯,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京漂”,他从楚国上蔡漂泊到秦都咸阳,几经颠簸,历尽艰辛,一步步将自己磨砺成极其成功的“京漂”,最终竟然当上了秦朝左丞相,成为秦始皇身边最为炙手可热的“红人”。事实上,在我国古代,像李斯这样的“京漂”真的不胜枚举。
时移世易,改革开放以来,“北漂”作为一个群体时髦的生存状态已存在许多年。北漂一族何其多?尤以艺术家为众,他们将北漂生活过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状态。在我的视野中,数得上名字且小有名气的“北漂诗人”随手一抓一大把,他们或聚群而居广交朋友精于艺事,或离群索居各安天命自谋活路,不少人混得风生水起事业有成吃香喝辣,当然也有人混得不咋地,但即便混不下去了,这部分人仍不愿轻易离开京城,因为京城各方面条件都好,办事太方便了,换种活法,另觅途径,转个弯“曲线救国”一番,找碗饭吃还是不难的,反正好死不如赖活。因此,这部分人只能默默无闻、低调度日。总之,北漂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演绎了太多一言难尽的故事,北漂一族混得好与不好、成不成功,全在个人心境,反正各自修行,不能一概而论。
作为一名追梦的青年诗人,王长征北漂多年,他说他已经习惯于一天到晚脚不沾地的生存状态,喜欢与书香相伴,喜欢到处寻觅诗意,喜欢内心被实实在在的事物填充得满满的那种殷实感,这种切切实实的填充感、殷实感让他整个人无法找到任何空虚的借口。
有一次,我跟他开玩笑说,他的“新北漂”身份是我给他认证的!而他的“新北漂”身份证则是诗坛四公子给他颁发的。
长征乐呵呵地说,他很乐意我给他定位“新北漂诗人”,他说这个词很有分量,也很在意自己“新北漂”诗人的这个身份,因为“新北漂”有着比“旧北漂”更为宽广的思路与诗路,一新一旧,正好将两个时代的烙印分别盖上,并加以区别,也许还有些井水不犯河水的意思。而我倒固执地认为,长征身上具有的那种要做天下“主人”的气质,让他无论漂到哪,都是注定会成为那里的主人。
梦里不知身是客,梦里花落知多少?
愿我的“新北漂”诗人兄弟王长征在京城根深叶茂,开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繁花似锦的春天来,愿他拥有一个无比宽广的未来。
2018年7月6日深夜
佛山石垦村 南华草堂
(张况,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佛山市作协主席)
作为诗坛的后起之秀,我知道他是一个阳光帅气充满活力的壮实小伙子,是一个具有时代视野的新媒体工作者,更是一个兼具前瞻意识与开拓精神的青年诗歌活动家。
缘于诗歌,我曾与长征有过几次推心置腹的交谈,通过彼此不设防的深入对话,我发现,这位几乎晚我一辈的年轻人,不仅谈吐中表现出他们这一代人少有的稳重与干练,而且在他的字典里,你根本看不见阴郁、哀伤一类的字眼,他身上有的是爽朗的笑声、不息不灭的勇气和愈挫愈奋的斗志,他这种超乎象外的气质,让他时时处处都表现得那么与众不同。
漂在北京的王长征,1993年出生于安徽界首市,他的骨子里深受安徽本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众所周知,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安徽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透过时间的镜像,我可以看见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作为安徽文化主要骨架和支撑的一种厚重存在。
王长征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文化氛围如此浓厚的安徽度过的,好家风好家教能影响人的一生,此言非虚。王长征天资聪颖,在他的作家父亲的直接影响下,他从小就喜欢文学,高中时代起就开始在当地一些报刊上发表作品。他的写作起点颇高,曾是当年有名的校园诗人,出来社会之后,他的作品更是频频亮相于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作为上榜中国90后百强作家风云榜的青年诗人,他的成长颇具启示意义。
多年来,王长征的写作一直保持着纪实意味颇浓的特征,他告诉我,他的每一首诗里几乎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或好或坏,或悲或喜,都是纪录自己成长过程的忠实影像。对此,我欣然、翕然。
北漂多年的长征,虽然还非常年轻,但生活的磨砺,让他表现出少年老成的一面,他深知自己生命的出处与灵魂的依托所在,因此,无论走到哪里,与生俱来的安徽情结一直在他的血液里汩汩流淌,故乡的呼唤一直不停地在他耳畔回响,而他飘萍般沉浮无定的心里所脉动的,是他所热爱的安徽地域文化和京城丰盈而深刻的生活场景。诗人的心是相通的,也是敏感的,在与长征的多次畅谈中,我发现他对家乡的城市与乡村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眷恋与归属感,这种眷恋与归属感像脐带、像母亲手中的线,牵引着他,让他无论漂泊到哪里,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心间都不会忘怀自己的“根”之所在。事实上,一个游子只要心里有“根”,就会感到踏实,就能体会到来自“根”部散发出来的温暖。 是的,王长征作为一个“新北漂”诗人,因为心里有“根”,即使漂泊再远、再久,他最终也一定能顺利回到自己的精神故乡的。
与此同时,我还发现,王长征是个乡愁情结特别严重的诗人,在他的灵魂深处,故乡的呼唤一直在回响。
王长征年纪轻轻,但能量不小,北漂之后,他编写过不少文学活动文案,策划过不少“有由头”、“有看头”的诗歌活动。今年上半年某天,我与河南著名诗人高旭旺兄到洛阳参加由王长征等几位90后诗人组织的一个诗歌活动,作为该活动的主要策划人,王长征忙里忙外忙前忙后那是免不了的。待活动结束后,我关切地问他何时回京?长征沉默片刻后嗫嚅着说:“张老师,我……我有点想家了,也想女儿了,打算今天下午先回趟家,待上三五个钟,一来看看父母,二来看看孩子和孩子他妈,明天上午十点的飞机飞回北京。”我闻言,当即被他感动得一塌糊涂,因为我知道,从洛阳到他老家界首,坐大巴的话,少说也得晃荡个十个小时左右,就为见父母一面,见孩子一面,见自己媳妇一面,次日上午还得匆匆飞走,这也太累了吧?
“是呀,生活真不容易!一个90后小年轻,竟有这么强的家庭观念,实在太难得了!”这是老诗人高旭旺兄感慨系之的原话,他轻声对我说:“老弟啊,你我都得向长征学习,有时间尽量多陪陪父母、孩子和家人。”我闻言,心里羞惭不已,因为这恰恰是我多年来显而易见的短板。
近日,王长征的新著《漂在北京》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我认真翻读了整部诗集,觉得长征对自己的北漂生活确实进行了一次回眸式的深情梳理,他对自己漂在北京的种种际遇,比如对《走进王府井》、《与诗友喝酒》、《深夜回到小区》、《在北京梦到爷爷》等情节的触摸灵魂式的描摹,以及对《拾荒者》、《时评记者》、《站街女》、《睡在路边的农民工》等小人物的关切诗句,无不体现了他对北漂生活的深刻感悟。我发觉,长征以“新北漂”诗人的身份从容切入京城内部、切入百年中国新诗的天空,展开个性鲜明的抒情之翅,翱翔于都市的繁华驳杂与乡村的透亮清蹇之间,以鹰隼般的犀利视线,给读者带来新叙事诗平和淡定而又出人意表的惊喜,他的笔墨内敛、理性、纯粹、接地气、有分量,同时又不乏理想主义情绪,这样的作品确实值得一读。
一定意义上讲,王长征这部新诗的出版,标志着他的“新北漂”身份最终得以确认。看来,我在对该书的简短评语中将他定位为“新北漂诗人”是准确的。
事实上,“北漂”是一个颇具文化含量的关键词,它几乎可与“奋斗”、“追梦”、“弄潮儿”、“找机遇”、“寻求生存空间”等词划等号。这个“无根”的词,像飘萍渴望扎根,像漂木渴望留驻,既包含着某种对抗现实的心理期许与无奈,也凸显了某种难以言说的不堪与沧桑。在我看来,一部北漂史,其实就是北漂一族的一部奋斗史、发展史。
“北漂”目前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称谓,也称“北漂一族”,主要是指来自非北京地区、非北京户口,而又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特殊群体。我认为,“北漂”严格意义上讲应谓之“京漂”可能更为贴切些,因为“京漂”套用 在任何一个朝代都OK,都不会过时。“京漂”二字当然不难理解,就是在“京城漂泊”的意思。京漂一族其实古已有之,像战国时期的李斯,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京漂”,他从楚国上蔡漂泊到秦都咸阳,几经颠簸,历尽艰辛,一步步将自己磨砺成极其成功的“京漂”,最终竟然当上了秦朝左丞相,成为秦始皇身边最为炙手可热的“红人”。事实上,在我国古代,像李斯这样的“京漂”真的不胜枚举。
时移世易,改革开放以来,“北漂”作为一个群体时髦的生存状态已存在许多年。北漂一族何其多?尤以艺术家为众,他们将北漂生活过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状态。在我的视野中,数得上名字且小有名气的“北漂诗人”随手一抓一大把,他们或聚群而居广交朋友精于艺事,或离群索居各安天命自谋活路,不少人混得风生水起事业有成吃香喝辣,当然也有人混得不咋地,但即便混不下去了,这部分人仍不愿轻易离开京城,因为京城各方面条件都好,办事太方便了,换种活法,另觅途径,转个弯“曲线救国”一番,找碗饭吃还是不难的,反正好死不如赖活。因此,这部分人只能默默无闻、低调度日。总之,北漂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演绎了太多一言难尽的故事,北漂一族混得好与不好、成不成功,全在个人心境,反正各自修行,不能一概而论。
作为一名追梦的青年诗人,王长征北漂多年,他说他已经习惯于一天到晚脚不沾地的生存状态,喜欢与书香相伴,喜欢到处寻觅诗意,喜欢内心被实实在在的事物填充得满满的那种殷实感,这种切切实实的填充感、殷实感让他整个人无法找到任何空虚的借口。
有一次,我跟他开玩笑说,他的“新北漂”身份是我给他认证的!而他的“新北漂”身份证则是诗坛四公子给他颁发的。
长征乐呵呵地说,他很乐意我给他定位“新北漂诗人”,他说这个词很有分量,也很在意自己“新北漂”诗人的这个身份,因为“新北漂”有着比“旧北漂”更为宽广的思路与诗路,一新一旧,正好将两个时代的烙印分别盖上,并加以区别,也许还有些井水不犯河水的意思。而我倒固执地认为,长征身上具有的那种要做天下“主人”的气质,让他无论漂到哪,都是注定会成为那里的主人。
梦里不知身是客,梦里花落知多少?
愿我的“新北漂”诗人兄弟王长征在京城根深叶茂,开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繁花似锦的春天来,愿他拥有一个无比宽广的未来。
2018年7月6日深夜
佛山石垦村 南华草堂
(张况,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佛山市作协主席)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