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安徽诗人王长征长诗《黄山长歌行》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当京华烟云与皖山徽水在诗意的时空里完成了一次深情对接后,“北漂”安徽知名青年诗人王长征以其2400余行黄山长诗系列,为当代中国山水诗写作树立了一座嶙峋的地理诗学坐标。当我展读这卷以黄山为抒情主体的长诗巨制时,仿佛看见一位现代行吟诗人正以石阶为琴键,以云海为稿纸,在天地间奏响一曲雄浑壮阔的祖国大好河山颂歌。
王长征与我相识多年,这位从安徽界首走出的“北漂”诗人,始终保持着徽州人特有的儒雅与坚韧。他的诗歌创作恰似其人生旅程的一次次“长征”,惯于在跋涉中寻找精神的高地,在逐级攀登中抵达诗意的峰峦。此番他以整本诗集的分量倾情书写大美黄山,不仅是向其故乡名山致敬,更展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对中华文脉的深切认同与当代阐释。
收进这部长诗集的500行《黄山之韵》如泼墨长卷,以诗笔勾勒出山峦的骨骼与云霭的呼吸,给人酣畅淋漓的诗意;《再访黄山》以330行的体量示人,似故人絮语,在重逢的悸动中探寻自然与心灵的共振频率;260行《黄山松》宛若铁画银钩,刻写出绝境中勃发的坚强生命意志;240行《登黄山》则是一曲攀登者之歌,将脚步的艰辛转化为语言的狂欢。王长征这几首长诗作品并非简单的景物描摹,而是诗人与自然的一场深度对话,是生命意识与天地精神的庄严共奏合鸣,给人予力量感、厚重感。
在《黄山之恋》中,长征这样写道:“黄山是个顽皮的孩子/手持着晨光绣花针/金线缝合昨夜的忧伤”。这般灵动的意象,既葆有童话般的纯真视角,又蕴含哲思的深沉底色。他将黄山人格化为 creative partner(创意伙伴),而非被动描摹的客体,这种主体间性的书写策略,使他的黄山系列长诗超越了传统山水诗的物我关系,建构起了一种新型的天人对话范式,颇具新意和创意。
再看长征在《梦笔生花》中展现出来的宏阔诗思:“这是鬼神即兴创作/借助李白醉酒后酣然如梦/偷偷蘸取一些墨汁滋养松根”。这里既有对诗仙李白梦笔生花传说的诗性重释,又巧妙融入了黄山美景的现代生态意识,使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诗歌中焕发出全新的勃勃生机。这种古今交融的创作手法,正是王长征诗歌的独特标识: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
作为中国长诗写作的倡导者,我一直都记着并感谢长征这些年在其主编的《中国汉诗》上多次刊发中国长诗公益品鉴暨中国长诗奖的征稿启事和长诗获奖作品的好。难能可贵的是,王长征自己的长诗写作也颇多可圈可点之处,这是我尤为欣赏他的长诗艺术探索精神的原因。
事实上,王长征的长诗不是简单的篇幅延伸,而是诗思的自然舒展,是情感的逻辑延宕。在《黄山石谱》《脊梁上的天空》等组诗中,他采用多层次、多声部共情叙事和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使长诗既保持抒情的一致性,又具备叙事的多维性、丰富性,这种“长诗思维”的成熟运用,标志着这位“90后”诗人正在突破其既往短诗创作的局限,向着更为宏大的诗学领域进军,而长诗写作,无疑是他最好的题材尝试和新的写作追求。
长征的诗歌语言清新典雅,不乏好词好句。他的诗歌既保持现代汉语的鲜活灵动,又注重融汇古典诗词的凝练蕴藉。“山峦是张飘动的宣纸/笔直的山峰倒竖着笔杆/以松林为毫/饱蘸云海之墨”。似此书写,既得中国山水画的神韵,又兼具现代诗学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我发觉,长征善于在平常语汇中提炼浓烈诗意,注重在传统意象中注入现代精神元素,这种语言功力,当然得益于他经年累月的磨砺。
纵观王长征的诗歌创作轨迹,从早期北漂时期的都市掠影书写,到如今对黄山的宏大叙事倾情讴歌,可以看出他精神返乡的清晰路径、脉络。这位游走于京皖之间的诗人,始终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寻找并挖掘着自己的抒情支点。他这部写黄山的长诗,既是对故乡山水的深情回望,也是对精神原乡的诗意重构。在这种重构中,王长征成功地将地域性书写提升为普遍性表达,使黄山成为现代人寻求心灵栖居的一个美好象征。
王长征的诗歌有一种难得的“在地性”与“当代性”的融合。他笔下的黄山不是旅游手册的风景介绍,也不是古人诗意的简单复刻,而是带着现代人体温与呼吸的活生生的存在。“古老石阶滚动着露珠/一道道划痕勾勒林间钟声……”像这样的佳句,既捕捉了黄山的刹那神韵,又凝聚了诗人对时间和历史的深沉思考。这种瞬间与永恒的辩证,构成了王长征诗歌特有的张力结构。让人击节叫好。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王长征选择以长诗形式礼赞自然、礼赞祖国大好河山,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诗学姿态。他的黄山系列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诗化呈现,更是精神高地的执着守望。当许多写作者仍在沉迷于日常琐屑的絮叨时,王长征已经毅然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崇高与壮美,这种自觉的审美选择,体现了一位青年诗人难能可贵的精神担当与文化自信。
论年岁,我与长征几乎是两辈人,彼此忘年交游多年。可以说我是亲眼见证他的写作从青涩到成熟的整个创作历程的。这位早慧而勤奋的诗人,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虔诚与热情。他的成功非凭侥幸,而是基于对艺术的敬畏与坚守。在“北漂”的艰辛岁月中,诗歌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在重返安徽的文化扎根中,黄山成为他灵感的源泉。这种生命轨迹与创作历程的互文,使他的诗歌具有动人的朴实品质。
展读这部长诗集,但见群峰耸立云端,万松吟啸谷间。我似乎看见长征正以语言为斧凿,雕琢出一座纸上的黄山。这座黄山既具自然形貌,更有精神海拔。它是地质的奇迹,更是诗学的异峰。当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攀登这座文字垒筑的黄山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朝圣与审美的远征。
金无足赤,长征的长诗写作当然也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弱点和瑕疵,比如说题材取舍上略显犹豫,诗歌的整体底色不够和谐、稳定;比如说长诗的篇章结构稍显冗赘、拖沓,诗行之间还须挤掉一些水份等等。这些都是长征今后长诗写作中必须正视的短板。逆耳忠言,希望长征听得进去,更希望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能在长诗领域有更大建树。
我姑且将王长征这部《黄山长歌行》视为他的诗意攀登与精神远征,期待他在诗歌的荆棘道路上继续他不俗的“长征”,以更佳的创作实绩,为新时代中国诗歌增添新的亮色。
2025年9月14日夤夜
佛山石肯村 南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