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广才改诗及众人评说(四)
2022-11-30 作者:罗广才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罗广才: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天津诗人》读本总编辑。
11月最后一天的子夜,本想抓紧休息,却无端兴奋起来。因为手头的四位作者的诗,觉得有修改价值。于是犹豫再三,还是决定给这十首诗动动“手术”。
诗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悸动,我深以为然。但读者需要的是这悸动的细节及过程,而不是文字本身。面对异常活跃的诗坛,我觉得“改诗”比“写诗”重要。我经常说,我们评价一位诗人的成就,不仅仅考衡他的文本价值,同时更要考衡他对诗歌生态建设所起到的作用。
罗广才于贵州六盘水“诗高原斋”2022.11.30.01:52
原作
《我与阳光(外一首)》
作者:(编号5011)
阳光的呼吸很热
温柔地看着
刚从梦里走出来的生灵
而我像一朵杏蕾
被她摸着头和后背
在静静地读一些文字
春天就是从她的手里
走出来的
中年的我也是
我是刚懂得阳光的
而她穿过我
又去了别处
《秋分》
一场风分开了秋
后面是暖
前面是渐冷的歌喉
果实开始撤退
进了保垒
苍老开始占据
每一个枝头
我顶着一些白发
拾起一片
刚刚落下的叶子
像看一段历史
在书上停留
像看一小片月光
在日记里坚守
修改后
《我与阳光(外一首)》
作者:(编号5011)
阳光的呼吸像一朵杏蕾
春天就是从她的花蕊里
走出来的
中年的我也是
我是刚懂得阳光的光谱
是均匀的分布,而她穿过我
又去了别处
《秋分》
一场风分开了秋
果实开始进入保垒
我顶着变白的黑发
面对暖风下的深秋
拾起一片刚刚落下的叶子
像看一段历史在书上停留
像看一小片月光
在日记里坚守到寒露,阴晴可定
不坐空
原作
《老枣树(外二首)》
作者:(编号5012)
栽树的人
风已吹散了他的名字
他留下的刀痕
在树干下半身
一直向上延伸
枣树用力抱紧身子
在刀口里生长
在曲与直对与错里纠结生长
开小小的花结甜甜酸酸的果
黑而坚硬的枝条带着风的低沉如
盐碱地的方言
父亲常在树下
歇息抽烟
他的脸和枣树的血肉一样红
他嫁树的刀子也很快
我的身上有一道一道年轮
结着血与盐的痂
每次经过这里
我都要到老枣树下转转
想想我的父亲母亲
想想离乡打工的儿女
我的身影
隐在老枣树的影子里
《我的眼睛穿过了悲伤》
我的眼睛已经穿过了悲伤
田野里
那些盐碱地不再贫瘠
幸福的麦苗
挂着露水
风在冬天的边缘
吹动杨树上最后的叶子
鹊巢的温暖减缓了树枝的晃动
站在河岸上
能看到高速路电线塔楼群
也能看到炊烟云朵羊群
麦田油菜和坟墓
那些善于农耕的人
不再繁劳疲惫他们
有的已经安息
有的守家取暖
他们的香火有了更多的色彩
我的眼睛穿过了悲伤
在向阳的斜坡
一从野菊仍在盛开
《我的杯中有一朵云》
对饮的人还没来
我坐在小山独饮
山水
杯中有渤海的味道
大平原的味道
乡土沉在最底
我的杯中没有茶
只有一朵云
当它飘过了小山
那人还没来
举杯长望
山径空空
几缕炊烟
一枚斜阳
修改后
《老枣树(外二首)》
作者:(编号5012)
栽树的人
风已吹散了他的名字
他留下的刀痕,在树干下半身
一直向上延伸
枣树用力抱紧身子
在刀口里生长
在曲与直对与错里纠结生长
开小小的花结甜甜酸酸的果
黑而坚硬的枝条带着风的低沉
如盐碱地的方言
父亲常在树下吸烟
他的脸和枣树的血肉一样红
他嫁树的刀子也很快
我的身上也有一道一道年轮
结着血与盐的痂
每次经过这里
我都要到老枣树下转转
想想我的父亲母亲
想想离乡打工的儿女
我的身体
嵌在老枣树的影子里
《我的眼睛穿过了悲伤》
田野里那些盐碱地不再贫瘠
幸福的麦苗挂着露水
风在冬天的边缘吹动叶子
鹊巢的温暖减缓了树枝的晃动
站在河岸上看炊烟云朵羊群
麦田油菜和坟墓
那些善于农耕的人不再繁劳疲惫
他们有的已经安息,有的守家取暖
我的眼睛穿过了悲伤
在向阳的斜坡,一丛野菊开始盛开
《我的杯中只有一朵云》
对饮的人还没来
我坐在小山独饮
杯中有渤海的味道
大平原的味道
乡土沉在最底
我的杯中只有一朵云
当它飘过了小山,那人还没来
托杯长望,山径空空
几缕炊烟举着一枚斜阳
原作
《丝瓜花艳》
作者:(编号5013)
邻居墨绿的丝瓜藤蔓
一不经意便缠绕着我的视线
清晨的花朵开得很娇艳
宛若邻家小妹婉丽的笑脸
这张笑脸,曾经
在我心中隐匿了好多年
汇成一方蓄满追忆的镜湖
不敢贸然在湖面上荡舟
生怕水鸟般的小妹生出双翼
展翅飞向遥远的天边
这些花朵曾开遍我的童年
本应在我心野架起伸延的茎蔓
在阳光下结出累累果实
却被一场风雹无情地摧败
痴情的我捧着残碎的花朵
两行泪水溅湿那株惆怅的枯莲
修改后
《丝瓜花艳》
作者:(编号5013)
墨绿的丝瓜藤蔓
一不经意便缠绕着我的视线
花朵开得娇艳
宛若邻家小妹婉丽的笑脸
这张笑脸,曾经
在我心中隐匿了好多年
汇成一方蓄满追忆的镜湖
不敢贸然在湖面上荡舟
生怕水鸟般的小妹生出双翼
展翅飞向遥远的天边
这些花朵曾开满我的童年
本应在我心野架起伸延的茎蔓
在阳光下结出累累果实
却被一场风雹无情地摧败
痴情的我捧着残碎的花朵
两行泪水溅湿那株惆怅的枯莲
原作
《隐秘的生活(组诗)》
作者:(编号5014)
近冬
爱比克泰德——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
忍冬藤上黄叶
越来越多,它的坚忍在十一月
逐渐收紧的寒意中
建立不起意义的城堡。
走向耄耋的母亲在院子里
抱怨着,这么多年
她积攒下了足够多的不满,甚至怨恨,
她背负着这些前行,这
绝非她所愿,但她别无选择。
两只麻雀站在屋檐上
头向南方一动不动,仿佛两个孤儿
在憧憬着什么。它们是候鸟,
这注定了它们必须在十一月,以及接下来
面对不断袭来的寒冷。
天空阴沉着。我一次次
抬头望向窗外,阳光迟迟不见,
室内的寒意越来越深。
《寒衣帖》
田野已经空了。在十月
第二十五节车厢里,田野空旷着。
十月的车轮并未停止,并未
停下来寻找那些被劫掠的玉米与大豆,
也不关心走失的叶子与云朵。
一只白色的大鸟站在河面
引颈张望。它看到浩瀚的空从虚无中隆起,
在田野上堆积,堆起一座
没有墓碑的荒冢,枯草攀爬而上,
一个人的悲伤。一个老女人
坐在十月空旷的车厢里,
她的内心比那节车厢更空,比一棵
落光叶子的树木更空,比贫穷的田野
更空。她已经无话可说,
对着幼子的坟墓,对着接下来的日子。
《几只鸟从窗口飞过》
它们在窗口制造出
一片阴影。即使天空阴暗着,
它们制造出的阴影
依然醒目,使低头阅读的我
抬起头。当我抬起头,
它们已经从窗口闪烁而过
在窗口之外。阴影也随之消失,
光线依然阴暗,天空阴暗
制造出更大的阴影,笼罩更广阔
无边的区域。我一直在想
刚才到底飞过了几只鸟?是几只
什么鸟呢?当然不会有答案,
它们已消失,它们制造的阴影
也已消失,这只是午后的一段小插曲。
而更大的阴影还在,并且
可能永远也不会消失。
《隐秘的生活》
看到一朵花,看到花瓣
花蕊,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还有
花瓣上的虫洞,微小而黑暗。
花瓣翻卷而枯干的边缘,来自一场
你没见到的风暴。花蕊中
那些爬行的虫子,以及它留下的一排
触目惊心的齿痕。还有
还有阴影,那依然是花的一部分,
但你不会知道阴影中的内容。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对每一个
经过身边的、认识的人打着招呼。他点头
微笑,说合时宜的话,然后继续
朝前走。他的影子跟在身后,
阴暗而敏感,保持缄默,你不会知道
缄默里隐藏着什么。你所看到的
只是他在点头微笑,与每一个经过身边
他认识的人打着招呼,就像是
他一直都如此温和、平静。
站在一幢建筑前,你看到
你能够看到的一切,但你看不到建筑
内部,以及两侧与背后,你看到建筑内部
那些被隐藏的人,正在发生的事。
这世界一向如此,对我们敞开的同时
总有更多对我们关闭。我们善于使用伪装
来面对世界,习惯了用平静
来掩饰波诡云谲。那被隐藏起来的
被我们塞进影子里,称之为生活。
修改后
《隐秘的生活(组诗)》
作者:(编号5014)
《近冬》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
——爱比克泰德
忍冬藤上黄叶越来越多
它的坚忍在十一月
逐渐收紧的寒意中
建立与自然一致的城堡
走向耄耋的母亲在院子里
抱怨着。这么多年
她积攒下了足够多的不满
甚至怨恨。像她痛恨寒风
但不影响她迎风而立
两只麻雀站在屋檐上
头向南方一动不动,仿佛两个孤儿
在憧憬着什么。它们是候鸟
这注定了它们必须在十一月
以及接下来,面对不断袭来的寒冷
天空阴沉着。阳光迟迟不见
室内的寒意越来越深
我一次次,抬头望向窗外
《寒衣帖》
田野已经空,第二十五节车厢里
十月的车轮并未停止,并未
停下来寻找那些被劫掠的玉米与大豆
也不在意走失的叶子与云朵
白色的大鸟站在河面引颈张望
它看到浩瀚的空从虚无中隆起
在田野上堆积,一座没有墓碑的荒冢
枯草攀爬而上,一个人的悲伤
坐在十月空旷的车厢里
老女人的内心比那节车厢还空,比一棵
落光叶子的树木还空,比贫穷的田野
还空。她已经无话可说,
对着幼子的坟墓,对着接下来的日子
《几只鸟从窗口飞过》
它们在窗口制造出
一片阴影。即使天空阴暗着
它们制造出的阴影
依然醒目,使低头阅读的我
抬起头。它们已经从窗口闪烁而过
在窗口之外。阴影也随之消失
光线依然阴暗,天空阴暗
制造出更大的阴影,笼罩更广阔
无边的区域。刚才到底飞过了几只鸟?
它们已消失,它们制造的阴影
也已消失,这只是午后的一段小插曲
而更大的阴影还在,并且
可能永远也不会消失
《隐秘的生活》
看到一朵花,看到花蕊
花瓣上的虫洞,微小而黑暗
翻卷而枯干的边缘,来自一场
你没见到的风暴。花蕊中
那些爬行的虫子,以及一排
触目惊心的齿痕。还有阴影
那依然是花的一部分
但你不会知道阴影中的内容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对每一个
经过身边的、认识的人打着招呼
他点头微笑,说合时宜的话,然后继续
朝前走。他的影子跟在身后
阴暗而敏感,保持缄默,你不会知道
缄默里隐藏着什么。你所看到的
只是他在点头微笑,与每一个经过身边
他认识的人打着招呼,就像是
他一直都如此温和、平静
站在一幢建筑前,你看到
你能够看到的一切,但你看不到建筑
内部,以及两侧与背后,你看到建筑内部
那些被隐藏的人,正在发生的事
一向如此,对我们敞开的同时
总有更多对我们关闭,这世界
我们也习惯了用平静来掩饰
波诡云谲。那被隐藏起来的
被我们塞进影子里的,称之为生活
诗人赵文家:
罗广才老师子夜改诗,甚是感人。几位作者的原作与修改之作的对照版,放到微信上,作为一个写作者,面对这样的好机会,岂可错过?读后,发表点粗浅的体会。
《我与阳光》(外一首),初读感到语言上,诗意上,尚能说得过去。但仔细深入阅读,还是能看出问题的,感到写得比较踢踏,有些散乱,不够凝炼。比如《秋分》一诗,第一段7句,改成2句。原作:一场风分开了秋/后面是暖/前面是渐冷的歌喉/果实开始撤退/进了保垒/苍老开始占据/每一个枝头
改为:一场风分开了秋/果实开始进入保垒。第一段作为铺垫,却说出很多重复的话。原作第二段写得比较好,罗老师在“像看一小片月光/在日记里坚守”后,有所延伸:“在日记里坚守到寒露/阴晴可定/不坐空”,这样把原作的空间进一步拓广。
通过罗老师的“手术”,诗意一下子立起来了,主题也清晰明朗了。这个“手术”是比较大的,虽未有伤及筋骨,但整体上重新构架,可谓一次新的创作。数了一下,一首诗,14行,压成9行,去掉5行。这也不是随意去掉的,是从整体结构内涵进行的“手术”。这就像盖房子,现在为什么用支架结构,并不是用料越多越好,而应是去掉各种“废料”,最大限度地节约与精简,留出空间,并不影响房屋的整体构架和功能,反而更加美观。这个空间,也是诗作应该留给读者的。现在很多诗,写得都过满,给读者的“留白”越来越小,读之乏味。这是我的粗浅的理解。
《我的杯中有一朵云》,是一首思怀诗,此诗题目很吸引人。最后一段,原作:“举杯长望/山径空空/几缕炊烟/一枚斜阳”。改后:“托杯长望/山径空空/几缕炊烟举着一枚斜阳”,质量升华了许多。罗老师只更改几个词,“举杯”变成“托杯”,“几缕炊烟与一枚斜阳”之间加了“举着”二字,整体诗意就上来了。“托”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又巧妙地避免了与后句“举着”的字的重叠,而且,“炊烟”举着“斜阳”,拟人的到位,词义也更恰切。由“静”变成了“动”,那种思念、忧愁、等待的沉重的感觉,一下子上升了许多,让读者闭目遐思,沉浸在那个环境里,是一种何等旷远愁美的感受。我认为,作者的这首诗,通过罗老师的简洁几笔,是非常成功的。
《丝瓜花艳》一首,罗老师动刀较少,说明原作各方面都不错。只是简单的修改,第一部分的第一句,去掉“邻居”,第三句,去掉“清晨的”,诗意更加凝炼。第三部分的“开遍”改成“开满”,“遍”与“满”好像词义很近似,但放在一首诗的特定环境下,意义是有所区别的,在这首诗里,记忆的童年,看到的花朵,应是满满的。“遍”是面积上的铺垫,“满”有了一种立体感,更能代表那种“破碎”与“惆怅”的心情,所谓“一字之师”,是也。
《隐秘的生活》(组诗),罗老师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修整,提升,这样的精神令我们学习。以上是我的浅显看法和学习心得。
2022、11、30
诗人莫之军:
学习收藏了。很少见到一位有影响的成功诗人和主编能静下心来,不厌其烦地为作者修改作品,提升原创诗歌水平,同时,也给了作者一个可资借鉴的真正学习的好的作品范本,其中的工作量和艰辛的付出是可想而知的。而罗广才老师做到了,由此,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天津诗人》之所以能为人所爱,成为诗刊中翘楚,是否与主编的细心悉心和认真精神有关,因而,它能在诗和远方中走得更远,更稳,更扎实!我们自然要感谢勤勉负责的罗广才老师,是他给诗歌田园一个纯真厚重的诗的芳草地,故此,他当为我们大家所敬重!
但是,任何时候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但从《天津诗人》而言,无疑您是对的。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要做得对,大多数人认可就可以,大可不必理会极少数人看法。他们中,本身就没有如此有心有耐心做!一窥之见,仅供参考!
诗人丁延青:
改诗,尤其新诗,特别是当今的新诗,是危险的活儿。不管原作者怎么看,我看出了营养,看出了态度,看出了耕耘着一分收获。
诗人傅光堂:
读了“原作”和“改稿“。如果说原作是块砖,改稿就是一块玉。老师辛苦!
诗人傅光堂:
读了“原作”和“改稿“。如果说原作是块砖,改稿就是一块玉。老师辛苦![握手][咖啡]
诗人赵德民:
广才兄也曾给我改过两首诗,发表在2021年夏之卷。其中一首诗也是把一二段落轮换一下,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读起来更加精炼,更加含蓄。广才兄改诗喜欢删掉枝枝叶叶,尤其注重最后结尾部分突出主题的点睛之笔。在不改变原作诗意的基础上,广才兄修改之后的作品总能让人读出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改诗,是一种脑力活,也是体力活,需要走进诗人的心灵和深入诗歌的深层。看过最近广才兄的改诗过程,唯有感动,感动一个诗者的赤诚、热爱和执着之心的同时,让自己对诗歌的写作和阅读也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提高。
诗人杨进汉:
罗老师心狠手辣眼毒,能看透作者每一首诗的灵魂。精心对作者的诗进行修改就是对作者创作的肯定。钦佩罗老师甘于为人作嫁衣的精神。
诗人罗方义:
对照原稿和修改稿,上下翻阅,感觉繁琐,但,读下去,渐入佳境,开始明白什么叫“璞石成玉”,什么叫“棋高一着”。
如《老枣树》一诗的修改。举此诗说说,原文的第二、三段,修改后合并在一起,如从诗歌是分行的文学来看,多分行,少分行,关系不大。但,这里的修攻,显然是顺着诗的总体结构来改的,改后与原文对父亲的描写的第四段相谐,看起来“体量”相当,整体结构匀称。该紧凑的地方紧凑。
再如原文第一段的第四行,拉到第三行,短句变长句,气势上来了,该飘逸的地方飘逸。
再如诗的最后一句将“隐在老枣树的影子里”的“隐”换为“嵌”,力度、动感凸显,与上文的“刀痕”、“刀口”的语感一致,气韵畅达。
当然,这些改其实就是“提顺”,顺着原文的意思,尽编辑之责,点到为止。
看了几组修改稿,自己慢慢地悟其奥妙。
诗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悸动,我深以为然。但读者需要的是这悸动的细节及过程,而不是文字本身。面对异常活跃的诗坛,我觉得“改诗”比“写诗”重要。我经常说,我们评价一位诗人的成就,不仅仅考衡他的文本价值,同时更要考衡他对诗歌生态建设所起到的作用。
罗广才于贵州六盘水“诗高原斋”2022.11.30.01:52
原作
《我与阳光(外一首)》
作者:(编号5011)
阳光的呼吸很热
温柔地看着
刚从梦里走出来的生灵
而我像一朵杏蕾
被她摸着头和后背
在静静地读一些文字
春天就是从她的手里
走出来的
中年的我也是
我是刚懂得阳光的
而她穿过我
又去了别处
《秋分》
一场风分开了秋
后面是暖
前面是渐冷的歌喉
果实开始撤退
进了保垒
苍老开始占据
每一个枝头
我顶着一些白发
拾起一片
刚刚落下的叶子
像看一段历史
在书上停留
像看一小片月光
在日记里坚守
修改后
《我与阳光(外一首)》
作者:(编号5011)
阳光的呼吸像一朵杏蕾
春天就是从她的花蕊里
走出来的
中年的我也是
我是刚懂得阳光的光谱
是均匀的分布,而她穿过我
又去了别处
《秋分》
一场风分开了秋
果实开始进入保垒
我顶着变白的黑发
面对暖风下的深秋
拾起一片刚刚落下的叶子
像看一段历史在书上停留
像看一小片月光
在日记里坚守到寒露,阴晴可定
不坐空
原作
《老枣树(外二首)》
作者:(编号5012)
栽树的人
风已吹散了他的名字
他留下的刀痕
在树干下半身
一直向上延伸
枣树用力抱紧身子
在刀口里生长
在曲与直对与错里纠结生长
开小小的花结甜甜酸酸的果
黑而坚硬的枝条带着风的低沉如
盐碱地的方言
父亲常在树下
歇息抽烟
他的脸和枣树的血肉一样红
他嫁树的刀子也很快
我的身上有一道一道年轮
结着血与盐的痂
每次经过这里
我都要到老枣树下转转
想想我的父亲母亲
想想离乡打工的儿女
我的身影
隐在老枣树的影子里
《我的眼睛穿过了悲伤》
我的眼睛已经穿过了悲伤
田野里
那些盐碱地不再贫瘠
幸福的麦苗
挂着露水
风在冬天的边缘
吹动杨树上最后的叶子
鹊巢的温暖减缓了树枝的晃动
站在河岸上
能看到高速路电线塔楼群
也能看到炊烟云朵羊群
麦田油菜和坟墓
那些善于农耕的人
不再繁劳疲惫他们
有的已经安息
有的守家取暖
他们的香火有了更多的色彩
我的眼睛穿过了悲伤
在向阳的斜坡
一从野菊仍在盛开
《我的杯中有一朵云》
对饮的人还没来
我坐在小山独饮
山水
杯中有渤海的味道
大平原的味道
乡土沉在最底
我的杯中没有茶
只有一朵云
当它飘过了小山
那人还没来
举杯长望
山径空空
几缕炊烟
一枚斜阳
修改后
《老枣树(外二首)》
作者:(编号5012)
栽树的人
风已吹散了他的名字
他留下的刀痕,在树干下半身
一直向上延伸
枣树用力抱紧身子
在刀口里生长
在曲与直对与错里纠结生长
开小小的花结甜甜酸酸的果
黑而坚硬的枝条带着风的低沉
如盐碱地的方言
父亲常在树下吸烟
他的脸和枣树的血肉一样红
他嫁树的刀子也很快
我的身上也有一道一道年轮
结着血与盐的痂
每次经过这里
我都要到老枣树下转转
想想我的父亲母亲
想想离乡打工的儿女
我的身体
嵌在老枣树的影子里
《我的眼睛穿过了悲伤》
田野里那些盐碱地不再贫瘠
幸福的麦苗挂着露水
风在冬天的边缘吹动叶子
鹊巢的温暖减缓了树枝的晃动
站在河岸上看炊烟云朵羊群
麦田油菜和坟墓
那些善于农耕的人不再繁劳疲惫
他们有的已经安息,有的守家取暖
我的眼睛穿过了悲伤
在向阳的斜坡,一丛野菊开始盛开
《我的杯中只有一朵云》
对饮的人还没来
我坐在小山独饮
杯中有渤海的味道
大平原的味道
乡土沉在最底
我的杯中只有一朵云
当它飘过了小山,那人还没来
托杯长望,山径空空
几缕炊烟举着一枚斜阳
原作
《丝瓜花艳》
作者:(编号5013)
邻居墨绿的丝瓜藤蔓
一不经意便缠绕着我的视线
清晨的花朵开得很娇艳
宛若邻家小妹婉丽的笑脸
这张笑脸,曾经
在我心中隐匿了好多年
汇成一方蓄满追忆的镜湖
不敢贸然在湖面上荡舟
生怕水鸟般的小妹生出双翼
展翅飞向遥远的天边
这些花朵曾开遍我的童年
本应在我心野架起伸延的茎蔓
在阳光下结出累累果实
却被一场风雹无情地摧败
痴情的我捧着残碎的花朵
两行泪水溅湿那株惆怅的枯莲
修改后
《丝瓜花艳》
作者:(编号5013)
墨绿的丝瓜藤蔓
一不经意便缠绕着我的视线
花朵开得娇艳
宛若邻家小妹婉丽的笑脸
这张笑脸,曾经
在我心中隐匿了好多年
汇成一方蓄满追忆的镜湖
不敢贸然在湖面上荡舟
生怕水鸟般的小妹生出双翼
展翅飞向遥远的天边
这些花朵曾开满我的童年
本应在我心野架起伸延的茎蔓
在阳光下结出累累果实
却被一场风雹无情地摧败
痴情的我捧着残碎的花朵
两行泪水溅湿那株惆怅的枯莲
原作
《隐秘的生活(组诗)》
作者:(编号5014)
近冬
爱比克泰德——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
忍冬藤上黄叶
越来越多,它的坚忍在十一月
逐渐收紧的寒意中
建立不起意义的城堡。
走向耄耋的母亲在院子里
抱怨着,这么多年
她积攒下了足够多的不满,甚至怨恨,
她背负着这些前行,这
绝非她所愿,但她别无选择。
两只麻雀站在屋檐上
头向南方一动不动,仿佛两个孤儿
在憧憬着什么。它们是候鸟,
这注定了它们必须在十一月,以及接下来
面对不断袭来的寒冷。
天空阴沉着。我一次次
抬头望向窗外,阳光迟迟不见,
室内的寒意越来越深。
《寒衣帖》
田野已经空了。在十月
第二十五节车厢里,田野空旷着。
十月的车轮并未停止,并未
停下来寻找那些被劫掠的玉米与大豆,
也不关心走失的叶子与云朵。
一只白色的大鸟站在河面
引颈张望。它看到浩瀚的空从虚无中隆起,
在田野上堆积,堆起一座
没有墓碑的荒冢,枯草攀爬而上,
一个人的悲伤。一个老女人
坐在十月空旷的车厢里,
她的内心比那节车厢更空,比一棵
落光叶子的树木更空,比贫穷的田野
更空。她已经无话可说,
对着幼子的坟墓,对着接下来的日子。
《几只鸟从窗口飞过》
它们在窗口制造出
一片阴影。即使天空阴暗着,
它们制造出的阴影
依然醒目,使低头阅读的我
抬起头。当我抬起头,
它们已经从窗口闪烁而过
在窗口之外。阴影也随之消失,
光线依然阴暗,天空阴暗
制造出更大的阴影,笼罩更广阔
无边的区域。我一直在想
刚才到底飞过了几只鸟?是几只
什么鸟呢?当然不会有答案,
它们已消失,它们制造的阴影
也已消失,这只是午后的一段小插曲。
而更大的阴影还在,并且
可能永远也不会消失。
《隐秘的生活》
看到一朵花,看到花瓣
花蕊,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还有
花瓣上的虫洞,微小而黑暗。
花瓣翻卷而枯干的边缘,来自一场
你没见到的风暴。花蕊中
那些爬行的虫子,以及它留下的一排
触目惊心的齿痕。还有
还有阴影,那依然是花的一部分,
但你不会知道阴影中的内容。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对每一个
经过身边的、认识的人打着招呼。他点头
微笑,说合时宜的话,然后继续
朝前走。他的影子跟在身后,
阴暗而敏感,保持缄默,你不会知道
缄默里隐藏着什么。你所看到的
只是他在点头微笑,与每一个经过身边
他认识的人打着招呼,就像是
他一直都如此温和、平静。
站在一幢建筑前,你看到
你能够看到的一切,但你看不到建筑
内部,以及两侧与背后,你看到建筑内部
那些被隐藏的人,正在发生的事。
这世界一向如此,对我们敞开的同时
总有更多对我们关闭。我们善于使用伪装
来面对世界,习惯了用平静
来掩饰波诡云谲。那被隐藏起来的
被我们塞进影子里,称之为生活。
修改后
《隐秘的生活(组诗)》
作者:(编号5014)
《近冬》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
——爱比克泰德
忍冬藤上黄叶越来越多
它的坚忍在十一月
逐渐收紧的寒意中
建立与自然一致的城堡
走向耄耋的母亲在院子里
抱怨着。这么多年
她积攒下了足够多的不满
甚至怨恨。像她痛恨寒风
但不影响她迎风而立
两只麻雀站在屋檐上
头向南方一动不动,仿佛两个孤儿
在憧憬着什么。它们是候鸟
这注定了它们必须在十一月
以及接下来,面对不断袭来的寒冷
天空阴沉着。阳光迟迟不见
室内的寒意越来越深
我一次次,抬头望向窗外
《寒衣帖》
田野已经空,第二十五节车厢里
十月的车轮并未停止,并未
停下来寻找那些被劫掠的玉米与大豆
也不在意走失的叶子与云朵
白色的大鸟站在河面引颈张望
它看到浩瀚的空从虚无中隆起
在田野上堆积,一座没有墓碑的荒冢
枯草攀爬而上,一个人的悲伤
坐在十月空旷的车厢里
老女人的内心比那节车厢还空,比一棵
落光叶子的树木还空,比贫穷的田野
还空。她已经无话可说,
对着幼子的坟墓,对着接下来的日子
《几只鸟从窗口飞过》
它们在窗口制造出
一片阴影。即使天空阴暗着
它们制造出的阴影
依然醒目,使低头阅读的我
抬起头。它们已经从窗口闪烁而过
在窗口之外。阴影也随之消失
光线依然阴暗,天空阴暗
制造出更大的阴影,笼罩更广阔
无边的区域。刚才到底飞过了几只鸟?
它们已消失,它们制造的阴影
也已消失,这只是午后的一段小插曲
而更大的阴影还在,并且
可能永远也不会消失
《隐秘的生活》
看到一朵花,看到花蕊
花瓣上的虫洞,微小而黑暗
翻卷而枯干的边缘,来自一场
你没见到的风暴。花蕊中
那些爬行的虫子,以及一排
触目惊心的齿痕。还有阴影
那依然是花的一部分
但你不会知道阴影中的内容
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对每一个
经过身边的、认识的人打着招呼
他点头微笑,说合时宜的话,然后继续
朝前走。他的影子跟在身后
阴暗而敏感,保持缄默,你不会知道
缄默里隐藏着什么。你所看到的
只是他在点头微笑,与每一个经过身边
他认识的人打着招呼,就像是
他一直都如此温和、平静
站在一幢建筑前,你看到
你能够看到的一切,但你看不到建筑
内部,以及两侧与背后,你看到建筑内部
那些被隐藏的人,正在发生的事
一向如此,对我们敞开的同时
总有更多对我们关闭,这世界
我们也习惯了用平静来掩饰
波诡云谲。那被隐藏起来的
被我们塞进影子里的,称之为生活
诗人赵文家:
罗广才老师子夜改诗,甚是感人。几位作者的原作与修改之作的对照版,放到微信上,作为一个写作者,面对这样的好机会,岂可错过?读后,发表点粗浅的体会。
《我与阳光》(外一首),初读感到语言上,诗意上,尚能说得过去。但仔细深入阅读,还是能看出问题的,感到写得比较踢踏,有些散乱,不够凝炼。比如《秋分》一诗,第一段7句,改成2句。原作:一场风分开了秋/后面是暖/前面是渐冷的歌喉/果实开始撤退/进了保垒/苍老开始占据/每一个枝头
改为:一场风分开了秋/果实开始进入保垒。第一段作为铺垫,却说出很多重复的话。原作第二段写得比较好,罗老师在“像看一小片月光/在日记里坚守”后,有所延伸:“在日记里坚守到寒露/阴晴可定/不坐空”,这样把原作的空间进一步拓广。
通过罗老师的“手术”,诗意一下子立起来了,主题也清晰明朗了。这个“手术”是比较大的,虽未有伤及筋骨,但整体上重新构架,可谓一次新的创作。数了一下,一首诗,14行,压成9行,去掉5行。这也不是随意去掉的,是从整体结构内涵进行的“手术”。这就像盖房子,现在为什么用支架结构,并不是用料越多越好,而应是去掉各种“废料”,最大限度地节约与精简,留出空间,并不影响房屋的整体构架和功能,反而更加美观。这个空间,也是诗作应该留给读者的。现在很多诗,写得都过满,给读者的“留白”越来越小,读之乏味。这是我的粗浅的理解。
《我的杯中有一朵云》,是一首思怀诗,此诗题目很吸引人。最后一段,原作:“举杯长望/山径空空/几缕炊烟/一枚斜阳”。改后:“托杯长望/山径空空/几缕炊烟举着一枚斜阳”,质量升华了许多。罗老师只更改几个词,“举杯”变成“托杯”,“几缕炊烟与一枚斜阳”之间加了“举着”二字,整体诗意就上来了。“托”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又巧妙地避免了与后句“举着”的字的重叠,而且,“炊烟”举着“斜阳”,拟人的到位,词义也更恰切。由“静”变成了“动”,那种思念、忧愁、等待的沉重的感觉,一下子上升了许多,让读者闭目遐思,沉浸在那个环境里,是一种何等旷远愁美的感受。我认为,作者的这首诗,通过罗老师的简洁几笔,是非常成功的。
《丝瓜花艳》一首,罗老师动刀较少,说明原作各方面都不错。只是简单的修改,第一部分的第一句,去掉“邻居”,第三句,去掉“清晨的”,诗意更加凝炼。第三部分的“开遍”改成“开满”,“遍”与“满”好像词义很近似,但放在一首诗的特定环境下,意义是有所区别的,在这首诗里,记忆的童年,看到的花朵,应是满满的。“遍”是面积上的铺垫,“满”有了一种立体感,更能代表那种“破碎”与“惆怅”的心情,所谓“一字之师”,是也。
《隐秘的生活》(组诗),罗老师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修整,提升,这样的精神令我们学习。以上是我的浅显看法和学习心得。
2022、11、30
诗人莫之军:
学习收藏了。很少见到一位有影响的成功诗人和主编能静下心来,不厌其烦地为作者修改作品,提升原创诗歌水平,同时,也给了作者一个可资借鉴的真正学习的好的作品范本,其中的工作量和艰辛的付出是可想而知的。而罗广才老师做到了,由此,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天津诗人》之所以能为人所爱,成为诗刊中翘楚,是否与主编的细心悉心和认真精神有关,因而,它能在诗和远方中走得更远,更稳,更扎实!我们自然要感谢勤勉负责的罗广才老师,是他给诗歌田园一个纯真厚重的诗的芳草地,故此,他当为我们大家所敬重!
但是,任何时候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但从《天津诗人》而言,无疑您是对的。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要做得对,大多数人认可就可以,大可不必理会极少数人看法。他们中,本身就没有如此有心有耐心做!一窥之见,仅供参考!
诗人丁延青:
改诗,尤其新诗,特别是当今的新诗,是危险的活儿。不管原作者怎么看,我看出了营养,看出了态度,看出了耕耘着一分收获。
诗人傅光堂:
读了“原作”和“改稿“。如果说原作是块砖,改稿就是一块玉。老师辛苦!
诗人傅光堂:
读了“原作”和“改稿“。如果说原作是块砖,改稿就是一块玉。老师辛苦![握手][咖啡]
诗人赵德民:
广才兄也曾给我改过两首诗,发表在2021年夏之卷。其中一首诗也是把一二段落轮换一下,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读起来更加精炼,更加含蓄。广才兄改诗喜欢删掉枝枝叶叶,尤其注重最后结尾部分突出主题的点睛之笔。在不改变原作诗意的基础上,广才兄修改之后的作品总能让人读出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改诗,是一种脑力活,也是体力活,需要走进诗人的心灵和深入诗歌的深层。看过最近广才兄的改诗过程,唯有感动,感动一个诗者的赤诚、热爱和执着之心的同时,让自己对诗歌的写作和阅读也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提高。
诗人杨进汉:
罗老师心狠手辣眼毒,能看透作者每一首诗的灵魂。精心对作者的诗进行修改就是对作者创作的肯定。钦佩罗老师甘于为人作嫁衣的精神。
诗人罗方义:
对照原稿和修改稿,上下翻阅,感觉繁琐,但,读下去,渐入佳境,开始明白什么叫“璞石成玉”,什么叫“棋高一着”。
如《老枣树》一诗的修改。举此诗说说,原文的第二、三段,修改后合并在一起,如从诗歌是分行的文学来看,多分行,少分行,关系不大。但,这里的修攻,显然是顺着诗的总体结构来改的,改后与原文对父亲的描写的第四段相谐,看起来“体量”相当,整体结构匀称。该紧凑的地方紧凑。
再如原文第一段的第四行,拉到第三行,短句变长句,气势上来了,该飘逸的地方飘逸。
再如诗的最后一句将“隐在老枣树的影子里”的“隐”换为“嵌”,力度、动感凸显,与上文的“刀痕”、“刀口”的语感一致,气韵畅达。
当然,这些改其实就是“提顺”,顺着原文的意思,尽编辑之责,点到为止。
看了几组修改稿,自己慢慢地悟其奥妙。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