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窑洞灯光(抗战诗3组27首)
2025-08-13 作者:黄海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黄海,蒙古族,海口中学学生。系海南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诗网签约作家。
一.新四军(组诗7首)
1.芦苇荡电台
2.竹扁担里的步枪
3. 蓑衣弹孔
4. 火药碾子
5. 油印机滚筒
6. 竹哨子暗号
7. 草鞋印记
二.持久战(组诗7首)
1. 窑洞灯光
2. 军用地图上的铅笔
3. 持久战手稿的页边
4. 杨家岭演讲台
5. 斯诺的镜头
6. 笔记批注
7. 枣园煤油灯花
三.陈嘉庚(组诗5首)
1. 南洋机工的汇款单
2. 延安礼堂的长凳
3. 捐机典礼的绸花
4. 新加坡的募捐箱
5. 杨家岭的茶杯
一.新四军(组诗7首)
1.芦苇荡电台
芦苇杆里藏着天线
风掠过时
发出秘电码的沙沙声
报务员把耳机线
缠在睡莲根茎上
电流顺着叶脉
流向延安
电池没电的夜晚
用手摇发电机充电
摇柄转动时
整片沼泽跟着发光
萤火虫集体停驻在
密码本边缘
像待命的信号兵
2.竹扁担里的步枪
新四军的扁担微微弯曲
两头筐筐装满红薯
中间藏着拆解的枪管
过哨卡时扁担吱呀响
伪军听不出
金属与竹纤维的
共振频率
最危险那次
扁担一下子断裂了
零件散落稻田
侦查员弯腰去捡
稻穗自动垂下
为瞄准镜
让出射击视野
3. 蓑衣弹孔
这件蓑衣经历过
黄桥战役的秋雨
棕榈纤维里
嵌着七枚弹头
下雨时
弹孔变成小漏斗
把雨水引向
内衬的地图
伤兵们说
披着它夜行军
能听见粟裕将军
用蓑衣滴水声
讲解战术
补蓑衣的阿婆
总把弹孔留在原处
这是透气用的
4. 火药碾子
卫生队的铜药碾
白天碾三七粉
晚上碾黑火药
小护士数着转数
左三圈止血
右五圈引爆
一次敌袭来得突然
半碾子火药
来不及装填
伤员们合力抬起
把整个碾槽
滚进坦克履带
爆炸后的铜片
嵌进树干
至今还能刮下
带药香的弹片
5. 油印机滚筒
钢板蜡纸刻满
叶挺将军的手令
油墨掺了猪油
在传单上
印出饥饿的光泽
滚筒转动时
整间草屋跟着震颤
像发动进攻前的
炮群校准
清晰的那张布告
被老乡糊在墙上
第二年春天
长出铅字味的
南瓜藤
6. 竹哨子暗号
司号员的竹哨
能模仿十二种鸟叫
布谷声是集合
斑鸠叫要疏散
紧急时吹出
根本不存在的
夜莺求偶音
鬼子听不懂
哨子含在嘴里太久
渐渐长出
竹纤维的舌头
牺牲那晚
整片竹林都在重复
他未完成的
最后一个升调
鬼子更听不懂
7. 草鞋印记
上千双草鞋
在指挥部外晒干
每只鞋底
都拓着不同的地形
有的适合夜袭
有的利于撤退
老乡们编草鞋时
把情报搓进稻草
最精确的那双
左脚掌纹是日军布防图
右脚后跟
藏着密营的经纬度
雨季来临前
所有草鞋都发芽了
原来麻绳里混着
来年的稻种
二.持久战(组诗7首)
1. 窑洞灯光
光从土墙的裂缝渗出,
像战略图上,
被红铅笔圈住的根据地。
主席整夜俯着身,
影子投在《论持久战》的草稿上,
投在西北高原上,
投在雄鸡的啼鸣里。
蛾虫绕着灯罩飞舞,
撞出细小的声响,
主席抬头,
突然看见未来的火种
在翅膀上闪烁。
天亮时油尽灯枯,
思想的灯芯
仍在灰烬中
保持燃烧的形状。
2. 军用地图上的铅笔
笔尖游走如游击队,
在等高线之间
开辟新的山路。
有时停顿,
在一个无名村庄画圈,
那里就升起炊烟。
铅笔越来越短,
最后只能用指尖
捏着铅芯书写。
石墨渗进指纹,
变成主席体内
新生的矿石。
当地图被折叠收起,
所有标记的抗战
都开始在纸的褶皱里
悄悄移动。
3. 持久战手稿的页边
空白处挤满了
降临的比喻。
抗战是磨盘,
我们是磨心。
墨迹未干时,
小米粥的热气
已将它熏成
可以食用的真理。
主席在一页角落画着
三个火柴人持矛刺象,
后来成为游击战的
战术教材。
在最关键的段落旁,
有块茶渍晕染开,
像永不愈合的伤口
在不停说话。
4. 杨家岭演讲台
木板搭的讲台
吸收太多足音,
每主席站上去,
就发出空袭警报般的
共鸣。
春日里,
主席弯腰拾起
被风刮落的稿纸时,
台下三千战士
同时听见
黄土高原的心跳
加速了一拍。
后来这讲台
被锯成步枪托,
依然能传递
那种令群山列队的
低沉嗓音。
5. 斯诺的镜头
镁光灯闪亮时,
主席下意识摸向
口袋里的烟草,
却发现早已分给
伤员们。
黑白照片里,
棉袄的补丁
变成战略地图的等高线,
身后那堵土墙,
暗藏着未来中国的
全部密码。
当斯诺换胶片时,
主席说可不可以
把阴影部分
再拍清楚些
6. 笔记批注
蓝铅笔写的实事求是
力透纸背,
把下一页的
教条主义提纲
戳出四个
透光的洞。
主席的修改符号
画得太重,
纸面裂开细纹。
透过它能看到,
干部连夜重写检讨时,
额头抵着的油灯,
正把崭新的光
浇铸进旧思想的模具。
7. 枣园煤油灯花
灯芯剪了三次,
火苗始终保持着
批判的锐度。
主席在光晕里修改电报,
把转移划掉,
写上出击
墨迹吃进纸纤维,
像种子埋进冻土。
凌晨三点,
油灯与星辰对望,
慢慢爆出灯花。
秘书说这是吉兆,
主席笑着摇头,
将跳动的火焰
拧成一根
贯穿抗战迷雾的引信。
灯罩上的蛾影,
渐渐显露出
持久战的轮廓。
当黎明的露水
在玻璃上画出地图,
主席吹灭灯,
思想的余温
在根据地的晨雾里
持久不散。
三.陈嘉庚(组诗5首)
1. 南洋机工的汇款单
钢笔尖刺破殖民地的黄昏,
陈嘉庚签下第37张汇票,
数字后面的零像轮胎,
滚动着滇缅公路的泥浆。
每张汇款单背面,
都印着轮胎花纹的暗记,
那是机工们用生命,
在悬崖边压出的签名。
2.延安礼堂的长凳
榆木凳面还留着,
持久战的体温。
陈嘉庚坐下时,
听见榫卯间传来,
纺车转动的韵律。
毛泽东的烟灰落下,
在长凳上烫出,
一个小小的解放区。
陈嘉庚数着年轮,
发现最外那圈,
刚好是南洋到陕北的,
实际里程。
3. 捐机典礼的绸花
红绸扎成的花朵,
吞下整个南洋的,
橡胶园与锡矿。
陈嘉庚剪彩时,
剪刀咬合的声响,
惊醒了沉睡的,
莱特兄弟之梦。
绸花飘落在,
华侨号的机翼上,
变成第14个,
击落日军的标记。
地勤人员说,
这朵花会自己
更换弹仓。
4. 新加坡的募捐箱
红木箱体吃进,
七种方言的硬币,
陈嘉庚摇晃时,
听见福建童谣,
混着缅甸枪声。
最重的那个铜板,
是哑巴阿婆的,
假牙熔铸的。
当捐款箱启程,
它突然发出,
防空警报般的,
鸣响。
5. 杨家岭的茶杯
铁瓷杯沿留着,
陈嘉庚的唇印,
像厦门湾的,
未完成的句号。
茶水渐凉时,
杯底沉淀出,
南侨总会的章程,
和半片,
被抗战炮火惊醒的,
武夷山茶叶。
1.芦苇荡电台
2.竹扁担里的步枪
3. 蓑衣弹孔
4. 火药碾子
5. 油印机滚筒
6. 竹哨子暗号
7. 草鞋印记
二.持久战(组诗7首)
1. 窑洞灯光
2. 军用地图上的铅笔
3. 持久战手稿的页边
4. 杨家岭演讲台
5. 斯诺的镜头
6. 笔记批注
7. 枣园煤油灯花
三.陈嘉庚(组诗5首)
1. 南洋机工的汇款单
2. 延安礼堂的长凳
3. 捐机典礼的绸花
4. 新加坡的募捐箱
5. 杨家岭的茶杯
一.新四军(组诗7首)
1.芦苇荡电台
芦苇杆里藏着天线
风掠过时
发出秘电码的沙沙声
报务员把耳机线
缠在睡莲根茎上
电流顺着叶脉
流向延安
电池没电的夜晚
用手摇发电机充电
摇柄转动时
整片沼泽跟着发光
萤火虫集体停驻在
密码本边缘
像待命的信号兵
2.竹扁担里的步枪
新四军的扁担微微弯曲
两头筐筐装满红薯
中间藏着拆解的枪管
过哨卡时扁担吱呀响
伪军听不出
金属与竹纤维的
共振频率
最危险那次
扁担一下子断裂了
零件散落稻田
侦查员弯腰去捡
稻穗自动垂下
为瞄准镜
让出射击视野
3. 蓑衣弹孔
这件蓑衣经历过
黄桥战役的秋雨
棕榈纤维里
嵌着七枚弹头
下雨时
弹孔变成小漏斗
把雨水引向
内衬的地图
伤兵们说
披着它夜行军
能听见粟裕将军
用蓑衣滴水声
讲解战术
补蓑衣的阿婆
总把弹孔留在原处
这是透气用的
4. 火药碾子
卫生队的铜药碾
白天碾三七粉
晚上碾黑火药
小护士数着转数
左三圈止血
右五圈引爆
一次敌袭来得突然
半碾子火药
来不及装填
伤员们合力抬起
把整个碾槽
滚进坦克履带
爆炸后的铜片
嵌进树干
至今还能刮下
带药香的弹片
5. 油印机滚筒
钢板蜡纸刻满
叶挺将军的手令
油墨掺了猪油
在传单上
印出饥饿的光泽
滚筒转动时
整间草屋跟着震颤
像发动进攻前的
炮群校准
清晰的那张布告
被老乡糊在墙上
第二年春天
长出铅字味的
南瓜藤
6. 竹哨子暗号
司号员的竹哨
能模仿十二种鸟叫
布谷声是集合
斑鸠叫要疏散
紧急时吹出
根本不存在的
夜莺求偶音
鬼子听不懂
哨子含在嘴里太久
渐渐长出
竹纤维的舌头
牺牲那晚
整片竹林都在重复
他未完成的
最后一个升调
鬼子更听不懂
7. 草鞋印记
上千双草鞋
在指挥部外晒干
每只鞋底
都拓着不同的地形
有的适合夜袭
有的利于撤退
老乡们编草鞋时
把情报搓进稻草
最精确的那双
左脚掌纹是日军布防图
右脚后跟
藏着密营的经纬度
雨季来临前
所有草鞋都发芽了
原来麻绳里混着
来年的稻种
二.持久战(组诗7首)
1. 窑洞灯光
光从土墙的裂缝渗出,
像战略图上,
被红铅笔圈住的根据地。
主席整夜俯着身,
影子投在《论持久战》的草稿上,
投在西北高原上,
投在雄鸡的啼鸣里。
蛾虫绕着灯罩飞舞,
撞出细小的声响,
主席抬头,
突然看见未来的火种
在翅膀上闪烁。
天亮时油尽灯枯,
思想的灯芯
仍在灰烬中
保持燃烧的形状。
2. 军用地图上的铅笔
笔尖游走如游击队,
在等高线之间
开辟新的山路。
有时停顿,
在一个无名村庄画圈,
那里就升起炊烟。
铅笔越来越短,
最后只能用指尖
捏着铅芯书写。
石墨渗进指纹,
变成主席体内
新生的矿石。
当地图被折叠收起,
所有标记的抗战
都开始在纸的褶皱里
悄悄移动。
3. 持久战手稿的页边
空白处挤满了
降临的比喻。
抗战是磨盘,
我们是磨心。
墨迹未干时,
小米粥的热气
已将它熏成
可以食用的真理。
主席在一页角落画着
三个火柴人持矛刺象,
后来成为游击战的
战术教材。
在最关键的段落旁,
有块茶渍晕染开,
像永不愈合的伤口
在不停说话。
4. 杨家岭演讲台
木板搭的讲台
吸收太多足音,
每主席站上去,
就发出空袭警报般的
共鸣。
春日里,
主席弯腰拾起
被风刮落的稿纸时,
台下三千战士
同时听见
黄土高原的心跳
加速了一拍。
后来这讲台
被锯成步枪托,
依然能传递
那种令群山列队的
低沉嗓音。
5. 斯诺的镜头
镁光灯闪亮时,
主席下意识摸向
口袋里的烟草,
却发现早已分给
伤员们。
黑白照片里,
棉袄的补丁
变成战略地图的等高线,
身后那堵土墙,
暗藏着未来中国的
全部密码。
当斯诺换胶片时,
主席说可不可以
把阴影部分
再拍清楚些
6. 笔记批注
蓝铅笔写的实事求是
力透纸背,
把下一页的
教条主义提纲
戳出四个
透光的洞。
主席的修改符号
画得太重,
纸面裂开细纹。
透过它能看到,
干部连夜重写检讨时,
额头抵着的油灯,
正把崭新的光
浇铸进旧思想的模具。
7. 枣园煤油灯花
灯芯剪了三次,
火苗始终保持着
批判的锐度。
主席在光晕里修改电报,
把转移划掉,
写上出击
墨迹吃进纸纤维,
像种子埋进冻土。
凌晨三点,
油灯与星辰对望,
慢慢爆出灯花。
秘书说这是吉兆,
主席笑着摇头,
将跳动的火焰
拧成一根
贯穿抗战迷雾的引信。
灯罩上的蛾影,
渐渐显露出
持久战的轮廓。
当黎明的露水
在玻璃上画出地图,
主席吹灭灯,
思想的余温
在根据地的晨雾里
持久不散。
三.陈嘉庚(组诗5首)
1. 南洋机工的汇款单
钢笔尖刺破殖民地的黄昏,
陈嘉庚签下第37张汇票,
数字后面的零像轮胎,
滚动着滇缅公路的泥浆。
每张汇款单背面,
都印着轮胎花纹的暗记,
那是机工们用生命,
在悬崖边压出的签名。
2.延安礼堂的长凳
榆木凳面还留着,
持久战的体温。
陈嘉庚坐下时,
听见榫卯间传来,
纺车转动的韵律。
毛泽东的烟灰落下,
在长凳上烫出,
一个小小的解放区。
陈嘉庚数着年轮,
发现最外那圈,
刚好是南洋到陕北的,
实际里程。
3. 捐机典礼的绸花
红绸扎成的花朵,
吞下整个南洋的,
橡胶园与锡矿。
陈嘉庚剪彩时,
剪刀咬合的声响,
惊醒了沉睡的,
莱特兄弟之梦。
绸花飘落在,
华侨号的机翼上,
变成第14个,
击落日军的标记。
地勤人员说,
这朵花会自己
更换弹仓。
4. 新加坡的募捐箱
红木箱体吃进,
七种方言的硬币,
陈嘉庚摇晃时,
听见福建童谣,
混着缅甸枪声。
最重的那个铜板,
是哑巴阿婆的,
假牙熔铸的。
当捐款箱启程,
它突然发出,
防空警报般的,
鸣响。
5. 杨家岭的茶杯
铁瓷杯沿留着,
陈嘉庚的唇印,
像厦门湾的,
未完成的句号。
茶水渐凉时,
杯底沉淀出,
南侨总会的章程,
和半片,
被抗战炮火惊醒的,
武夷山茶叶。
很赞哦! ()